上世纪60年代找工作
大学发“旅费”等于一月工资
“我毕业那年,正是电影《年轻一代》中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风靡全国的时候。”如今,郑毅已年过古稀,想起1963年毕业时的情景,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了,但这部电影主题曲的旋律却一直在他耳畔回旋。郑毅告诉记者,当年的大学生,工作都是服从国家分配,就像那部讲述地质勘探队故事的电影,一想到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就让人热血沸腾。“当年,我很羡慕分配到西部地区的同学,而我则被分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上班。”郑毅说。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生去单位报到,除了要携带学校出具的报到证,很多学校还会发给每个同学旅费。郑毅告诉记者:“我当时领到30元钱,用于买车票、路上转车、食宿费用以及托运行李。”对于郑毅来说,这简直是一笔“巨款”,因为在那个年代,30元钱接近一个工厂技术员一个月的工资。
一路上,郑毅用钱用得很节省,除了坐车、吃饭、运行李之外,不买多余的东西,到了石家庄,口袋里还有将近10元钱没花完。说到余钱的用途,郑毅显得很骄傲:“我是家里的长子,还有三个弟弟妹妹,爸妈一年到头很不容易,那年过年回家,我把这些钱和头一年的工资攒起来,交给了他们,让他们看到儿子长大了,也能为照顾家出一份力。”
上世纪80年代找工作
面试没有淘汰率
和上世纪60年代情况相似,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赵莉是1983年大学毕业的,说到当时找工作,赵莉觉得:“那就是按部就班的事。”赵莉回忆,那时快毕业前,学院会发通知,哪些部门和单位招人,工作地点在本市还是外埠,以及男女比例都在列。之后,赵莉和同学只需选择自己想要去的单位,填写一份就业意向表交到院里,接着,就是等待用人单位通知去“面试”。
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大学生供不应求,几乎所有单位都特别欢迎大学生。赵莉学的是财务专业,选择面很宽,当时天津市政府机关、北京统计局还有很多大专院校急需财务人才。最终,赵莉决定当老师:“有寒暑假对于女生来说,是很好的"福利"。”
提到“面试”,赵莉说那并不像现在毕业生面试一样有淘汰率,也花不了什么钱,最多也就是花个路费。而她当年是骑自行车去“面试”的,一分钱没花,路远的同学要坐公交车去,车票也只有5分钱。
“面试”内容也很简单,学校里的几位领导让大家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当场便通知所有人哪天来上班。赵莉记得,当时的她没有如今毕业生面试时的忐忑,心里更多的是兴奋,因为“面试”标志着她已经走出学校大门,人生就此揭开了新篇章。
21世纪初找工作
简历是主要花费
1999年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随着毕业生派遣报到证被废除,沿用几十年的国家统一派遣高校毕业生的分配方式成为历史。
作为这一届的毕业生,浩江说:“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届大学生和以往不同了,毕业的时候必须自己找工作。”所以,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浩江和班里的同学一样,为求职做了不少准备。首先是信息收集,向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打听各个单位的效益、待遇以及薪酬情况等等,然后是加强“硬件”储备。浩江说:“因为是第一年找工作,每个人都显得有点儿盲目,比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也不知道用人单位看不看,大家都考了不少证书。”
做足了准备,接下来就要着手求职,和现在的情况相似,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浩江回忆道:“当时大家都喜欢把简历做得厚一点儿,显得自己很有资历。”他的简历足足有十页纸,除了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外,还罗列了学过的专业课程,另外把所有考取的证书原件复印下来,装订在一起。“每页简历1角钱打印费,制作20份,算下来也就20元钱。”浩江的简历是用普通的A4纸打印的,他觉得,简历只要看着朴素大方就好,不需要像现在有的毕业生那样,把简历做得像“写真”,特别花哨。
浩江在大学时学的是建筑专业,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一样,当时他采用的也是“广撒网”的找工作方法,无论是建筑设计院还是施工单位甚至包括装饰公司,浩江都投过简历。很快,投出去的简历有了回音,几家单位给浩江打来电话通知他去面试。“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人为了面试买西装,面试时只要干净整洁就好。”浩江告诉记者。所以,面试之前,浩江会在学校的理发店里花10元钱左右剪剪头发,然后,骑着自行车参加面试。
最终,录取浩江的是天津的一家建筑设计院。2000年,浩江和绝大部分天津人一样,没有手机,他用BP机收到了那家设计院给他的传呼,打电话询问对方,才知道自己被用人单位录取了。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
花费上千不新鲜
小博来自天津一所普通二本院校,从上大四开始就在考虑找工作。小博说:“自身条件并不优秀,就得"笨鸟先飞"。”小博首先选择的是报考公务员,“报考公务员时,我想得很简单,就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小博解释道。
虽然公务员报名费只需90元钱,但考公务员并不仅仅是报名那么简单。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就像“千军万马过一座独木桥”,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小博报名参加了价格不菲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一次课程便花费了2000元钱。这个培训班课时半个月,每天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8点,午饭和晚饭都在外面解决。小博说,那些天他经常在快餐店填饱肚子,半个月下来,吃饭又花去三四百元钱。
同样,今年大学毕业的李超学的是传媒专业,从去年年底开始,李超就一门心思求职。因为想找一份与电视媒体相关的工作,他要把自己拍摄的电视作品刻成光盘寄给每一家用人单位,到现在为止李超刻光盘就花费了40多元钱。另外,李超的求职目标并不局限在天津市,有不错的单位,他也愿意去外地面试。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算上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和住宿费用,李超为找工作付出的成本已经有七八百元钱,不过这些付出有了不少回报。如今,他通过面试在天津的一家媒体实习,很受赏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留下来工作的机会很大。
小博就没有李超那么幸运,两次公务员考试都没有进入面试的他,便开始转战招聘会。现在,一些单位的面试通知上明文要求应聘者着正装。上千元钱的西服买不起,好在学校附近有专为学生定做西服的小商店,每到毕业季,小店里的生意就火得不得了。小博在那里定做了一套500元钱的西装,算是学生求职装的中档水平,虽然小博也觉得这套衣服不便宜,但还是说:“面料太次了也不好,穿不了几次就皱了,影响面试形象。”
和如今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小博求职的目标是大国企和事业单位,“也许还是我不优秀,好单位看不上我,太普通的单位我也不愿意去。”虽然已经花了将近3000元钱,算下来抵得上小博三个月的生活费,可至今他的工作依旧没有着落。不过对于求职,小博也表示了乐观的态度:“只要没毕业,就还有时间,也有希望找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