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招聘会,着黑色正装裙、脚踩高跟鞋的钟红在长队中站了一个小时。腰酸背痛的她恨不得不顾形象地席地而坐,或者转身走人,但她必须继续坚持。
投简历70多份未果
这是本科应届毕业生钟红第三次参加大型招聘会,此前,她投出了70多份简历,参加了5次招聘宣讲会,到20家知名企业参加了面试,却没有一家向她抛出橄榄枝。
从去年11月开始,钟红就开始着手找工作了,她白天奔波于各种宣讲会、招聘会,晚上在电脑前填网申表;与此同时,还要应付英语专业考试,写毕业论文。
求职伊始,她着力进攻大型外企、国企、银行,若“此路不通”,再另做打算,钟红的不少同学也都这么想。这些单位工资高、福利好,“有面子”,培训系统完善。
钟红之前投的70多份简历都是名企,往往六七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堪比公务员考试。而且钟红希望留在广州或去深圳,大都市生活压力大,但机会也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屡屡碰壁,“有时候专业不符合要求,有时候面试状态不对。”钟红苦笑道,“听到同学找到工作,免不了会感到失落。”
钟红有本“求职红宝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招聘信息和自己的面试总结,以及“前辈”们的成功求职经验。尽管如此,钟红面试了二十次,失败了二十次,她开始怀疑自己。
“如果到了五月份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再降低要求。”钟红很倔强。
“骑驴找马”和回老家
跟钟红同宿舍的文文已经找到了工作,到广州某公关公司做策划,每月工资2800元,不包吃住,没有五险一金。“这样的工作很多人未必做,但我觉得先有份工作保底。”文文说。
文文是四个室友中最悠闲的一个,大四上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宿舍看电视剧、打游戏。“家里人就叫我不要着急找工作,想玩就尽管玩。我也觉得毕业后就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玩了,工作总会有的,先玩着。”文文说,她的观念比较西化,之前只上网随意投了十多份简历。
工作机会在不经意间来临,23岁生日前的几天,文文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电话。“电话那头报出公司名时,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怀疑是诈骗电话,推说没空。”她挂了电话上网一查,才知道自己的确给这家公司投过简历。这家公司最终录用了文文。
现在,文文已经开始在公司见习了,那是一间小规模的创业型公司,只有十来个人,公司制度还不完善,文文担心“公司随时倒闭,自己随时失业”,她权当“骑驴找马”,一边工作一边留意更好的工作机会。
另一名室友孙丹来自广东潮州,曾立志要当一名教师,她听说非师范专业学生通过自考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就赶紧在毕业找工时报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可后来家乡的人告诉她,那里的公办学校只招师范专业学生,非师范专业学生只能做代课老师。就这样,她放弃了最初的教师梦,转而考公务员。遗憾的是,她并没有通过笔试。
孙丹此前在广州的一家医药公司当过实习生,实习两星期后,她就下决心要回家乡工作。“我很恋家。我有个哥哥,还有个姐姐,都在家乡,大家能经常在一起多好?老家消费水平低,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她说。
“好工作”是考出来的
相比于其他三位室友,小陈现在的就业路走得最宽。目前,她已获得一家知名银行的录用通知书,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只待最终的录取结果——谁叫她是“考神”呢?英语六级、英语专业八级、全国公务员考试、四大银行的笔试……小陈擅长考试。
刚上大四,小陈就报考英语专业八级。其他人不解:既然她打算考公务员,为何还要参加英语考试?小陈说,一来可以多份筹码,二来想趁机把大学期间的英语基础打扎实。
考完英语专业八级,小陈就开始全力“啃书”,备考公务员。每天看书多少个小时,哪些薄弱点要重点突破……小陈的备考工作做得全面而有针对性。
“国考”一结束,小陈又马不停蹄参加了多家银行的考试。“应聘银行只是为考公务员备后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她说。春节前,小陈得知自己成功入围面试,整个寒假都没敢松懈,马不停蹄地备战面试。“我是家里的独生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既是给家人也是给自己一份保障。”小陈说。
虽然同处一个宿舍,四个女孩子却并不会经常交流应聘心得,这是个敏感话题。“顺利的话还高兴说两句,要是失败了肯定落差感大,只想一个人静一静。”钟红说。
焦虑、无奈、期盼,复杂的心情萦绕在几位年轻姑娘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