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就业与被就业
2010-9-30 15:04:35 来源:天津日报 我要评论(
)
2009年,网络上一个名词“被就业”,火了一个社会话题;2010年,全国63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他们还将面对2009届甚至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从包分配到自主就业,从双向选择到主动搁置就业,个人在择业就业的选择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既然有选择就业的,自然会有选择不就业的,尤其在个性张扬,自我觉醒意识高涨的“8090”群体中,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理想,根据个体差异自主决定何时就业还是创业,大可不必视为异类。在就业率仍然担任着高校教学、经营业绩的重要考量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变不及,脱离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建设不合理的条件下,在高考志愿申报盲目滞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业性甚至一度缺位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就业高峰中保持冷静,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寻找自我发挥发展的空间,实现理智的“错峰”延迟就业,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反思。
一边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受冲击明显,一边则是部分高校为完成指标或追求高就业率,把领取毕业证、学位证与就业协议挂钩,领证之前必须递交就业协议,否则不发证书,更有甚者,就业工作人员直接越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伪造有关就业证明材料,赤裸裸地让学生被就业。就业率,这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时间让多少高校讳莫如深。部分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延迟就业或选择不就业的学生最终被列入已就业名单,学生不就业的选择权被淹没在一场高校业绩的数字游戏之中。
当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连续几年成为热议的社会话题,当“被就业”、“不就业”、“延迟就业”,“啃老族”、“颓废族”成为网络热门搜索词,它所折射的,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体在社会乃至时代中的命运。与其用粉饰和造假遮盖问题,不如尊重、正视它的存在,找出症结,设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