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到2025年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经济,届时,中国将成为主导世界的国家。但有分析认为,中国不可能在2025年超越美国。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是能源进口国,能源之“渴”将拖中国超越美国的后腿。因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需要从外国进口。预计,2020年中国的进口总量将达到800万桶(以一天为准),这个数字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所有欧洲国家石油进口量之和。
事实上,能源之“渴”的警钟时刻都在警告中国。《凤凰周刊》杂志曾发表题为《25年后石油家底枯竭?中国石油险局》的文章认为,美国是每两人拥有一辆车,假设中国达到每三人拥有一辆车,则全国会有4亿辆私人汽车,这样每年消耗的汽油将达到2亿吨,由于中国石油成品油率是63.7%,换算成石油是3.5亿吨。这相当于光汽车就会喝掉中国一年自产和进口的石油总量。
试想,如果未来一旦爆发新的石油危机,中国的汽车工业或汽车消费将会首当其冲,中国经济也将因为全国范围的油荒遭遇致命性的打击。正如此,为保证能源安全,中国积极到国外开辟新的能源来源。从近一个时期的情况来看,能源问题正在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摩擦的一个主要来源。最突出的是与日本的东海石油之争,与越南、菲律宾等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南海石油之争。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石油领域的竞争超出了纯商业的范围,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武器。当一个国家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将明显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6%,且石油来源大多是一些政治上不稳定的地区,中国对这些地区缺乏控制能力。特别是中东、北非产油区发生的动荡,已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从1995年开始将目光投向苏丹的石油。中国在那里无偿修建了连接到红海的1500公里长的输油管,将苏丹石油从苏丹港运往中国。但是,2011年南苏丹亲美政府独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南苏丹要求提高石油价格,输油管途经的北苏丹也想上调土地使用税。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处境窘迫,但中国也只能以和平仲裁者的身份卷入北苏丹和南苏丹之间的内斗。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必须确保石油来源。
当然,中国即使卷入南北苏丹冲突,其代价相对较小,更不至于把中国拖进战争边缘。而中国与美国的石油博弈才算得上是重量级的双方利益之争。在美国眼里,中国近几年是在它的势力范围(中东、非洲、南美)争夺石油利益。美国能源部称,过去10年来,美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出现巨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在持续下降,预计2015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0%。
因此,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利用多种手段保护海外石油来源的安全就成为了重点。在美国最近公布的新军事战略中,明确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潜在对手进行遏制。美国“要集中精力打一场主要的战争并拥有部署兵力的能力,以遏制另一个主要的潜在对手发起另一场大的冲突”。
纵观世界石油重要产地,大都被美国控制,伊朗是少数几个没有被美国控制的产油大国。当前,美国对伊朗展开的准军事行动,是围绕遏制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潜在对手进行的。奥巴马政府为遏制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本月初,奥巴马派美国财政部长作为他的特使到中国游说,要求中国配合美国的“伊朗石油禁运”,减少甚至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不过,中方并没有向美国作出减少伊朗进口石油的承诺。
由于美国等西方主导的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今后中国在全球寻求石油资源方面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展开竞争。有的观察家甚至悲观地认为,由于能源之“渴”,迟早会让中国卷入一场与美国或者其它大国的战争。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已不自觉地卷入了与美国在全球的石油利益之争,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且不会有尽头。如果双方争夺石油达到激烈程度,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