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前,各种危机与不确定性增强,在这种国际情势下,中国参与应对欧债,就必须在战略考虑、大国博弈、利益体察、多重诉求间进行权衡,绝不仅仅是购买欧洲债券那样简单。]
2月23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结束对美国、爱尔兰、土耳其的访问返回国内,在这场备受关注的出访中,中方领导人就如何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表述,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而从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到第1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再到此次习近平出访,中国高层近期频频发出的信号,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清晰地展现出在相关问题上的审慎态度。
欧洲国家迟迟不能就解决债务问题达成共识,国际评级机构不断下调相关国家的信用等级,承载压力的欧元区经济被接连下调增长预期,欧洲民众频频抗议紧缩政策带来的生活水平下降……伴随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界对参与救助欧洲的共识也越来越高。这其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态度,将成为衡量的重点。
综观外界对参与救助欧洲的表态,还普遍处在“信心支持”的阶段。这其实不难理解: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之所以迟迟难以解决,其核心原因在于,欧洲国家间的经济长期不平衡,以及欧洲货币一体化后财政等体制一体化的严重滞后。而要彻底解决问题,最终还得靠欧洲人自己,需要欧洲国家之间先凝聚共识,达成统一。若想借助“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欧依存度高”之盛名,或者通过拉长内部博弈时间,来获取更大外部救助,并将其作为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本,都不太可能获得外界认同。
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对于和自己经济关联度极高并且一直是重要盟友的欧洲,“世界第一”的美国也并未提供太多实质性援助,这一方面缘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和巨额债务缠身的无奈,另一方面也与上述认知不无关系。专家普遍认为,在购买欧洲问题国家国债、购买欧洲稳定基金或共同债券、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欧洲三种模式中,中国应该更倾向后两者。
实际上,中国决策者的一系列表态前大都有类似“相信欧洲有能力克服危机”的铺陈,这也表明,中方参与,支持的是欧元区、欧盟乃至欧洲达成的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掺乎”到某个或某几个国家中间。
在强调参与的同时,也应看到那些不利因素与潜藏危机,一如欧洲内部还有很多矛盾;二如欧洲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当前,各种危机与不确定性增强,在这种国际情势下,中国参与应对欧债,就必须在战略考虑、大国博弈、利益体察、多重诉求间进行权衡,绝不仅仅是购买欧洲债券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