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短房
事实上,不论是去年底画出“使用化武即武装干预”的“红线”,还是今年6月点名指责巴沙尔当局须对使用化武负责,奥巴马政府对军事干预叙利亚始终态度暧昧、保守。此次“8·21”化武指控发生后也不例外,美国一方面直截了当认定化武袭击确有其事,责任应归属巴沙尔当局,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却始终不肯直认已决定进行军事干预(官方最后一次否认“已做决定”是美东时间8月29日晚),甚至连“红线”也小心翼翼地不去提及。因此,讨论“美国会单打独斗么”这个话题,得先假定美国会动手。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美国之所以在军事干预问题上“吞吞吐吐”,是因为干预、不干预都难以决断。
倘下决心干预,至今并无任何独立调查可确指巴沙尔方使用化武,美国单方面的“证据”也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年伊拉克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控的乌龙,让美国卷入了一场代价巨大、旷日持久,好不容易才脱身的“蘑菇战”。如今美国的单方面“证据”,许多美国人与其说不相信,毋宁说不愿相信:路透社8月19-23日民调显示,美国60%受访者认为,即便有证据证实叙利亚政府应为化武事件负责,美国也不应进行军事干预,而认为必须采取干预行动的比例,竟只有9%,个中潜台词十分明确———大马士革邪恶与否是另一码事,但美国不能重蹈伊拉克战争覆辙。
但倘不干预,则意味着奥巴马的化武“红线”形同虚设,美国政府的承诺不过是一张废纸,威慑不过是虚声恫吓,这显然有损美国的大国尊严和奥巴马的声誉,更必定成为国内政敌攻讦的把柄。从这点上讲,虽不能说军事干预必定发生,但如今确实是最接近军事干预的时段。
尽管军力高居世界第一,但本世纪以来的历次军事行动,美国几乎从不单打独斗,而必定拉上一大票盟友,这不仅是为了壮大实力和声势,增加保险系数,更是刻意通过这种“国际联盟”,为军事干预寻找合法性。正因如此,当英国做出“不参加”决定后,美国防部长哈格尔才会重申,美国将“继续寻求一个国际联盟展开一致行动”。很明显,如果要打、要斗,美国绝不会选择单打独斗,而只会“群殴”。
问题在于,谁会参加这个“群”?
冷战结束后的历次海外军事干预,英国都是美国形影不离的搭档,此次化武危机爆发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外相黑格也是力主干预,在提交国会审议的决议草案中,卡梅伦政府谴责巴沙尔当局应对8月21日“化武事件”负责,称军事干预将是“合法、适度”的,是“国际社会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的必要反应”,但下院285对272票的否决表决,给了卡梅伦当头一棒。当年布莱尔因轻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控,追随美国参与伊拉克战争,结果付出惨痛代价却一无所获,布莱尔至今仍饱受指责,卡梅伦再有助阵之意,此刻也不敢轻举妄动。
法国的情况要稍好:8月30日,也即英国“退出”次日,奥朗德继续表达了对军事干预的“坚定立场”。然而奥朗德虽“坚定”,法国舆情、民意却比英国更不坚定:政坛方面,包括左中右各派,几乎所有反对党领袖,如贝鲁、德维尔潘、菲永、玛丽娜·勒庞和梅朗雄都敦促“谨慎行事”;民意方面,《费加罗报》联合RTL-LCI发表民调,显示支持军事干预的仅41%,反对的却高达59%。
美国的其他欧美盟友大多做出谨慎表态。近年来一直在海外用兵方面态度保守的德国,由外长韦斯特韦勒出面,明确表态“不参与”;在阿富汗战场上积极追随美国的加拿大,此番也做出了“不参与”的表态。
叙利亚周边国家中,从叙利亚危机伊始就站在反对派一边的土耳其,和一直扮演“阿拉伯革命”主推手的卡塔尔,对国际武装干预态度最为积极,一旦美国出兵,土耳其几乎100%会参与,卡塔尔参与的概率也很大。而该地区美国另两个盟国———沙特和约旦,前者出于对卡塔尔影响力扩散的猜忌,和对引火烧身、让“革命”之火烧到自家后院的担心,自去年下半年起就对“阿拉伯革命”从热情支持转趋持重保守,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担心殃及池鱼,对干预并不热心,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倘无联合国授权,它们为美国助拳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以色列,只要认为符合自己利益,它随时都可能对邻国动武,但出于政治考量,它动武只会“单干”,而不会与美国联手。
8月31日,联合国叙利亚化武特别调查团将离开叙利亚,将收集到的样本送交欧洲实验室进行分析,最终报告出台恐需数周时间,且未必会有明确结果,联合国授权动武的可能性从目前看近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打、要早打,虽不至于单打独斗,但和叙利亚、阿富汗开战之初的前呼后拥比,仍不免给人寂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