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可持续生活社区
2012-7-6 10:09:07 来源:中国三明治 我要评论()
编者按:这是作者在日本的以可持续生活和社区实践为主题的走访与体验,在日本还有这样一群在主流社会以外,通过有机种植、自然农法,恢复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万物的联系的人。还有一群人,过着类似乌托邦式的自给自足的共生生活。作者一路上遇到的“用心”的人,反思自己,并且通过行动去创造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反观今日之中国,当我们抱怨环境破坏、抱怨食品不安全、抱怨缺乏信任关系、抱怨充满焦虑的都市生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角色,尝试着从我做起,创造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不回到内心,不回到自己的改变,我们永远无法改变冰冷的社会。“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我们必须像甘地说的那样——“自己成为那个我们希望的改变”!
从没想过会踏上日本的土地,而去年9月的一个星期,走过日本关西的土地,对日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本在去之前,以为日本的农村一定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日本毕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很高,感觉日本的农村也和欧洲的农村一样,村民都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农业也一定以有机农业为主。但是到了日本之后,才真正有了更多的了解。日本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出外读书,并最后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因此日本的农村在逐步衰退,日本的农村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在支撑着。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发现自己家乡的珍贵之处,把自己的家乡视为珍宝并作出很多事情保护他们,希望让年轻人看到农村、自己家乡的可贵之处,并希望由此吸引年轻人回来。虽然农业不是以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为主,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着尝试,希望地球和自己都能够健康。
不仅如此,也有很多人选择离开主流的生活模式,比如春日山村的居民们,尝试并坚持另外一种生活模式,并希望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其他更多的人,自己的生活模式来提醒其他人,生活不仅仅只有一种选择。
在日本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2011年的一公斤的新米,这是晴天农场的毛利先生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份礼物。当我郑重地从他手上接过这袋米的时候,似乎也接过了他对于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毛利先生曾经是生产牛仔裤的,如果不是他女儿食物过敏,或许他也不会开始关心食物健康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城市人,要到农村去找片地却没有那么容易,而要搞有机农业就更难了。在日本的农村,如果你没有亲戚或者熟人,你很难租到一块地,虽然土地是荒着的,但你仍然需要关系才能得到一块土地。但毛利先生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与他们交朋友,慢慢地获得土地,并开始将那里作为一个学校,完全免费,希望让更多人学习有机的耕种方式。他第一次吃自己种出来的蔬菜的记忆至今还非常清晰,也因为开始了耕种的生活,他的生活慢了下来,体会了四季的变换,但他作为一个城市人也一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平衡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及农耕的生活。重要的是,他坚持下来了。
在第一阶段的行程中,我们不断碰到那些正在坚持的人们。我还记得在琵琶湖上那位开船的摄影师助理,他不断强调着“要有心”,“要跟着心走”,还记得白王町和饭农庄的人说要快乐地做农业。我感觉他们不是把农业当作经济收入的来源,而真的是将农业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发自内心地去享受这个过程,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也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家乡,而将家乡视为珍宝,想方设法地吸引年轻人能够参与农村的耕种或回到农村生活。
但日本农村的老龄化非常严重,所以除了吸引原籍的年轻人回来,有些村庄也会开放给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比如伊吹山的甲津原。65岁的老人占了村庄一半的人口比例,村庄的基本职能,如消防、寺庙等都需要年轻人来维持,所以开始接受外地人,并希望外地人的到来能刺激村庄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和思考村庄的价值,并以村庄为骄傲。不过对于接受外地人,很多村庄也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很多村庄为何不愿意把地和房屋卖给外地人,也是因为怕没了村庄的界限,怕村庄散掉了。大多村民的愿望都是村庄能有自己的子孙传承下去。
相比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往外走,城市的年轻人却更多地回到农村。独步村算是我们去的很特别的村庄了,是由一个建筑师和一个农民发起成立的村庄。清水先生教年轻人做房子,宫本先生则教农业。清水先生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会给自己做家,除了现在的人类。他认为建房和种地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技能。希望日本的年青人无论是建房子或者种地,能够回到农村,扎根于农村。因此他们免费教年轻人建房及种地的技能。不过对年龄确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限定在25岁到30岁之间。因此我们这个小团体中,大家都不免惋惜一下,因为大多数人都超过了30岁。对于我来说,觉得这真的很吸引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我们已经慢慢失去了很多的技能,我们周围的任何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都是依赖别人给我们提供。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有时想想自己就如同废人一般。而我们的长辈,那些中老年人,他们走过不一样的岁月,他们还懂得很多生活的技能。但中间的传承却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单一的生活模式而正在断层。
9月21日的晚上,负责第一段行程安排的上田先生和我们在驻地的大堂里进行反馈到深夜,他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是日本的民歌,描写了民治时期,一个农村到城市的人对故土的思念。上田先生并没有明星的歌喉,虽然我也听不懂日语,但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默默地流了下来,我想这是因为他歌声中的那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打动了我。作为一个总是在四处游走的人来说,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个问题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脑海。哪里是我愿意奉献我的人生为之而努力的地方?在之前所走过的村庄,无一不感觉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相比之下,我似乎找不到我真正打从心底对某一个地方深深的热爱。虽然我很喜欢昆明,将自己视为是新昆明人,但是我对这块土地究竟有多少了解呢?我能够挖掘出我对这块土地的深沉的热爱吗?又或者这里也不是我的家,我会去往另一块土地?当时的我,就在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但也仍然找不到答案,或许答案是会在我日后的人生路上慢慢浮现出来的。
9月22日我们见到了《一根稻草的革命》的作者福冈正信先生的弟子川口由一先生,他穿着一身青布衣,站在那有着33年生命的稻田边上,当他用一根竹棍插入稻田中,居然能插下去一米左右,你就能了解这33年的生命对于这块土地的意义。在这33年中,川口由一先生一直免耕,但这免耕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把自己融入这片土地中,了解土地并感恩这片土地带给他的食物的过程。可能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或者非常了解农作方法的人可能会比较难接受这种方法,但对于我这个没种过地,又很懒惰的人来说,自然农法却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尝试自然农法,你需要了解你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你只是拿走你需要的部分,不要过多地索取,其他的部分则回到田中,大自然有它运作的规律,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就好,因此我们只是播了种,大自然则把稻米还给我们,这是每个从事自然农法的人必定会产生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的原因吧。
在这段旅途中,川口由一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和他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半天而已,但是他在讲述自然农法时的淡定,感觉他是通过自然农法在做修行,他过着他认为是对的生活,从事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耕方式。但他从来不去对外宣扬他的方法,只是默默地,一心一意地做着庄稼人。但不断地有年青人聚拢到他的身边跟他学习自然农法。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觉醒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你够专注,坚持做着你想做并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就和阿甘一样,他一开始也只是默默地跑,但慢慢地身后跟随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却有如现在的城市化发展的节奏,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即使在做着自己想做并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有时也会被别的东西吸引,又或者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会产生小小的怀疑。如何保持一颗坚定的心,脚踏实地地去做,是我们这帮年青人需要去学习的。
其实通过看日本的文化,可以发现和我们现在的文化很不相同,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日本人似乎都能做得很专注和深入,就好比茶道、手工艺等等,一开始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最后却是在日本作为了一门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却学习这西方的文化,把本民族的文化丢在一旁。
他们的专注不仅表现在艺术,也表现在了生活模式的追求上。山岸会(注:可以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967093.htm),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共同生活的理念社区。这次我们去到了山岸会所在的一个村子——春日山村。对我来说,春日山村就如同一个乌托邦。在看过山岸会的资料后,我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社区究竟是依靠什么能够存在这么多年?总之,心里有很多疑问,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乌托邦的社区是很难长时间存在的,更何况还可以是如此大的一个社区,人多问题就会多。
所以在一刚开始,我问了很多问题关于春日山村的管理,想弄明白他们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但他们总是回答答案很复杂,说不清楚,我们只能用心体会,答案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说明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能明白为何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明的,但后来在春日山村的几天的体验生活,我慢慢能明白那么一点点了。
他们没有宗教信仰(也还好没有),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怕被质疑,但同时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也同样参与社会议题,比如311地震,但同时他们认为面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是用他们的生活来活出答案。他们希望创造这样的一个社会给主流社会的人看,而不只是喊口号,希望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示范,而这样是最好推动改变的方法。
山岸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研钻,研钻的问题多种多样,任何个人的问题或者团体的问题,都是通过研钻来寻找答案,但有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研钻的过程更为重要。他们通过研钻来探求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还记得第一天的晚上,我们参加60岁左右老人的聚会,其中一位老人面对我们的很多问题,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个地球是谁的?”,当场的我们都愣了一下,我们其中的一个成员马上问到“研钻开始了吗?”。是的,这就是他们研钻的方法,就是提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回答问题或者继续提问题。他们有时也会提“你身上的衣服是谁的?”这样的问题。
很多能力不是我们通过工作去培养出来,反而我们是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和锻炼的。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却认为只有教育才是培养人才的最好且唯一的方式。
但我在春日山村碰到的一个在京都大学读中文系的女孩子则把这理论推翻了。她很小就和父母来到了春日山村,只有高中和大学是在外面读的。她的性格很开朗,她告诉我她在学校交到很多朋友。不过她的朋友也认为她和其他人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她很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二是她不需要被安排工作,她会主动地去找事情做,三是她的统筹的能力很强,而这则是她在春日山村的食堂里锻炼出来的能力。我想这不正是一个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才能吗?但她的这些才能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通过在春日山村的生活学来的。
在这个村子里,老人可以安享晚年,但也同样通过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大家互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想做的工作,但同时也考虑集体的利益。在这里,个人和集体达成一个平衡,这不就是生态家园可持续生活设计教育EDE的培训当中所提到的吗?(注:EDE—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是一群来自全球生态家园网络的学者和实践者通过多年生活时间和研究成立的可持续生活教育模式。培训分为四个部分,世界观周、社会周、生态周、经济周。是一个开放视野,同时又提倡本土化的整全的教育。见:WWW.GAIADEDUCATION.NET)除了他们的农业方式我们存在质疑之外,人和人的关系真的是非常融洽的。当然他们也会有争论的时候,会有变得尖锐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坦诚地说出来,通过劳动和学习反思自己的内心。我想一个团体若能做到反省这点,这真的很不容易,这恐怕也是他们为何能一直走到今天的原因。
在这里,如果你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充满怀疑的眼光,你或许就不能理解这个社区,只有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小我放下,没有成见地去体会,才会有收获,而这收获不是因为谁,而只是为了你自己。我想如果不变换我们理性的思考方法,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们所说的。他们是把理念活出来,不是说出来的。在社区的洗衣房碰到的阿姨,在社区食堂碰到的老奶奶,一直默默关心着我们的金子淳子和新村由美子,都让我们在异乡感到了温暖,而这种温暖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是发自内心的。而这的一起都让我慢慢地喜欢上,想在这里多呆一阵子,了解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故事。当然也提醒着我自己,有时我们不能光凭脑袋去想象和理解,我们已经用脑过度了,更多的时候需要用心去感觉,用心去体会我们和自然,以及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跟着一帮人走,以前不管去哪儿,都是一个人的行走,因为觉得这样才能感受更多的当地文化。而这次因为我们的目的性非常强,又有一个出色的翻译,因此了解了更本土的信息,这是一次很不一样的行走,通过他人的生活看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管我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土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
从没想过会踏上日本的土地,而去年9月的一个星期,走过日本关西的土地,对日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本在去之前,以为日本的农村一定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日本毕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很高,感觉日本的农村也和欧洲的农村一样,村民都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农业也一定以有机农业为主。但是到了日本之后,才真正有了更多的了解。日本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出外读书,并最后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因此日本的农村在逐步衰退,日本的农村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在支撑着。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发现自己家乡的珍贵之处,把自己的家乡视为珍宝并作出很多事情保护他们,希望让年轻人看到农村、自己家乡的可贵之处,并希望由此吸引年轻人回来。虽然农业不是以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为主,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着尝试,希望地球和自己都能够健康。
不仅如此,也有很多人选择离开主流的生活模式,比如春日山村的居民们,尝试并坚持另外一种生活模式,并希望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其他更多的人,自己的生活模式来提醒其他人,生活不仅仅只有一种选择。
在日本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2011年的一公斤的新米,这是晴天农场的毛利先生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份礼物。当我郑重地从他手上接过这袋米的时候,似乎也接过了他对于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毛利先生曾经是生产牛仔裤的,如果不是他女儿食物过敏,或许他也不会开始关心食物健康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城市人,要到农村去找片地却没有那么容易,而要搞有机农业就更难了。在日本的农村,如果你没有亲戚或者熟人,你很难租到一块地,虽然土地是荒着的,但你仍然需要关系才能得到一块土地。但毛利先生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与他们交朋友,慢慢地获得土地,并开始将那里作为一个学校,完全免费,希望让更多人学习有机的耕种方式。他第一次吃自己种出来的蔬菜的记忆至今还非常清晰,也因为开始了耕种的生活,他的生活慢了下来,体会了四季的变换,但他作为一个城市人也一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平衡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及农耕的生活。重要的是,他坚持下来了。
在第一阶段的行程中,我们不断碰到那些正在坚持的人们。我还记得在琵琶湖上那位开船的摄影师助理,他不断强调着“要有心”,“要跟着心走”,还记得白王町和饭农庄的人说要快乐地做农业。我感觉他们不是把农业当作经济收入的来源,而真的是将农业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发自内心地去享受这个过程,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也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家乡,而将家乡视为珍宝,想方设法地吸引年轻人能够参与农村的耕种或回到农村生活。
但日本农村的老龄化非常严重,所以除了吸引原籍的年轻人回来,有些村庄也会开放给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比如伊吹山的甲津原。65岁的老人占了村庄一半的人口比例,村庄的基本职能,如消防、寺庙等都需要年轻人来维持,所以开始接受外地人,并希望外地人的到来能刺激村庄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和思考村庄的价值,并以村庄为骄傲。不过对于接受外地人,很多村庄也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很多村庄为何不愿意把地和房屋卖给外地人,也是因为怕没了村庄的界限,怕村庄散掉了。大多村民的愿望都是村庄能有自己的子孙传承下去。
相比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往外走,城市的年轻人却更多地回到农村。独步村算是我们去的很特别的村庄了,是由一个建筑师和一个农民发起成立的村庄。清水先生教年轻人做房子,宫本先生则教农业。清水先生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会给自己做家,除了现在的人类。他认为建房和种地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技能。希望日本的年青人无论是建房子或者种地,能够回到农村,扎根于农村。因此他们免费教年轻人建房及种地的技能。不过对年龄确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限定在25岁到30岁之间。因此我们这个小团体中,大家都不免惋惜一下,因为大多数人都超过了30岁。对于我来说,觉得这真的很吸引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我们已经慢慢失去了很多的技能,我们周围的任何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都是依赖别人给我们提供。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有时想想自己就如同废人一般。而我们的长辈,那些中老年人,他们走过不一样的岁月,他们还懂得很多生活的技能。但中间的传承却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单一的生活模式而正在断层。
9月21日的晚上,负责第一段行程安排的上田先生和我们在驻地的大堂里进行反馈到深夜,他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是日本的民歌,描写了民治时期,一个农村到城市的人对故土的思念。上田先生并没有明星的歌喉,虽然我也听不懂日语,但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默默地流了下来,我想这是因为他歌声中的那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打动了我。作为一个总是在四处游走的人来说,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个问题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脑海。哪里是我愿意奉献我的人生为之而努力的地方?在之前所走过的村庄,无一不感觉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相比之下,我似乎找不到我真正打从心底对某一个地方深深的热爱。虽然我很喜欢昆明,将自己视为是新昆明人,但是我对这块土地究竟有多少了解呢?我能够挖掘出我对这块土地的深沉的热爱吗?又或者这里也不是我的家,我会去往另一块土地?当时的我,就在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但也仍然找不到答案,或许答案是会在我日后的人生路上慢慢浮现出来的。
9月22日我们见到了《一根稻草的革命》的作者福冈正信先生的弟子川口由一先生,他穿着一身青布衣,站在那有着33年生命的稻田边上,当他用一根竹棍插入稻田中,居然能插下去一米左右,你就能了解这33年的生命对于这块土地的意义。在这33年中,川口由一先生一直免耕,但这免耕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把自己融入这片土地中,了解土地并感恩这片土地带给他的食物的过程。可能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或者非常了解农作方法的人可能会比较难接受这种方法,但对于我这个没种过地,又很懒惰的人来说,自然农法却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尝试自然农法,你需要了解你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你只是拿走你需要的部分,不要过多地索取,其他的部分则回到田中,大自然有它运作的规律,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就好,因此我们只是播了种,大自然则把稻米还给我们,这是每个从事自然农法的人必定会产生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的原因吧。
在这段旅途中,川口由一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和他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半天而已,但是他在讲述自然农法时的淡定,感觉他是通过自然农法在做修行,他过着他认为是对的生活,从事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耕方式。但他从来不去对外宣扬他的方法,只是默默地,一心一意地做着庄稼人。但不断地有年青人聚拢到他的身边跟他学习自然农法。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觉醒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你够专注,坚持做着你想做并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就和阿甘一样,他一开始也只是默默地跑,但慢慢地身后跟随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却有如现在的城市化发展的节奏,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即使在做着自己想做并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有时也会被别的东西吸引,又或者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会产生小小的怀疑。如何保持一颗坚定的心,脚踏实地地去做,是我们这帮年青人需要去学习的。
其实通过看日本的文化,可以发现和我们现在的文化很不相同,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日本人似乎都能做得很专注和深入,就好比茶道、手工艺等等,一开始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最后却是在日本作为了一门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却学习这西方的文化,把本民族的文化丢在一旁。
他们的专注不仅表现在艺术,也表现在了生活模式的追求上。山岸会(注:可以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967093.htm),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共同生活的理念社区。这次我们去到了山岸会所在的一个村子——春日山村。对我来说,春日山村就如同一个乌托邦。在看过山岸会的资料后,我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社区究竟是依靠什么能够存在这么多年?总之,心里有很多疑问,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乌托邦的社区是很难长时间存在的,更何况还可以是如此大的一个社区,人多问题就会多。
所以在一刚开始,我问了很多问题关于春日山村的管理,想弄明白他们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但他们总是回答答案很复杂,说不清楚,我们只能用心体会,答案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说明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能明白为何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明的,但后来在春日山村的几天的体验生活,我慢慢能明白那么一点点了。
他们没有宗教信仰(也还好没有),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怕被质疑,但同时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也同样参与社会议题,比如311地震,但同时他们认为面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问题,他们是用他们的生活来活出答案。他们希望创造这样的一个社会给主流社会的人看,而不只是喊口号,希望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示范,而这样是最好推动改变的方法。
山岸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研钻,研钻的问题多种多样,任何个人的问题或者团体的问题,都是通过研钻来寻找答案,但有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研钻的过程更为重要。他们通过研钻来探求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还记得第一天的晚上,我们参加60岁左右老人的聚会,其中一位老人面对我们的很多问题,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个地球是谁的?”,当场的我们都愣了一下,我们其中的一个成员马上问到“研钻开始了吗?”。是的,这就是他们研钻的方法,就是提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回答问题或者继续提问题。他们有时也会提“你身上的衣服是谁的?”这样的问题。
很多能力不是我们通过工作去培养出来,反而我们是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和锻炼的。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却认为只有教育才是培养人才的最好且唯一的方式。
但我在春日山村碰到的一个在京都大学读中文系的女孩子则把这理论推翻了。她很小就和父母来到了春日山村,只有高中和大学是在外面读的。她的性格很开朗,她告诉我她在学校交到很多朋友。不过她的朋友也认为她和其他人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她很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二是她不需要被安排工作,她会主动地去找事情做,三是她的统筹的能力很强,而这则是她在春日山村的食堂里锻炼出来的能力。我想这不正是一个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才能吗?但她的这些才能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通过在春日山村的生活学来的。
在这个村子里,老人可以安享晚年,但也同样通过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大家互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想做的工作,但同时也考虑集体的利益。在这里,个人和集体达成一个平衡,这不就是生态家园可持续生活设计教育EDE的培训当中所提到的吗?(注:EDE—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是一群来自全球生态家园网络的学者和实践者通过多年生活时间和研究成立的可持续生活教育模式。培训分为四个部分,世界观周、社会周、生态周、经济周。是一个开放视野,同时又提倡本土化的整全的教育。见:WWW.GAIADEDUCATION.NET)除了他们的农业方式我们存在质疑之外,人和人的关系真的是非常融洽的。当然他们也会有争论的时候,会有变得尖锐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坦诚地说出来,通过劳动和学习反思自己的内心。我想一个团体若能做到反省这点,这真的很不容易,这恐怕也是他们为何能一直走到今天的原因。
在这里,如果你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充满怀疑的眼光,你或许就不能理解这个社区,只有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小我放下,没有成见地去体会,才会有收获,而这收获不是因为谁,而只是为了你自己。我想如果不变换我们理性的思考方法,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们所说的。他们是把理念活出来,不是说出来的。在社区的洗衣房碰到的阿姨,在社区食堂碰到的老奶奶,一直默默关心着我们的金子淳子和新村由美子,都让我们在异乡感到了温暖,而这种温暖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是发自内心的。而这的一起都让我慢慢地喜欢上,想在这里多呆一阵子,了解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故事。当然也提醒着我自己,有时我们不能光凭脑袋去想象和理解,我们已经用脑过度了,更多的时候需要用心去感觉,用心去体会我们和自然,以及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跟着一帮人走,以前不管去哪儿,都是一个人的行走,因为觉得这样才能感受更多的当地文化。而这次因为我们的目的性非常强,又有一个出色的翻译,因此了解了更本土的信息,这是一次很不一样的行走,通过他人的生活看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管我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土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