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并非实力的体现
2012-5-22 10:31:11 来源:思想库 我要评论()
今年,中国宣布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举措。这些举措被欧美视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经济增长期望的信心。
一些分析家,例如MES顾问公司总裁,PaulMarkowski,认为这些改革措施表明,中国领导人相信中国已经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
但事实上,拓宽人民币交易范围,更大限度地允许资本流入,以及准许养老基金投资于股市,这些举措都指明了中国对未来日益增长的担忧。
这些防御性的举措意在避免经济增长下降,以及提高国内资产的价格。
因为面对欧美的出口需求疲软,以及中国正趋向投资导向增长模式的极限,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自去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消费和铁路运输货物量减少了一半。同时,有数据表明,中国朝着消费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也很缓慢。因此,对于人民币的预期也已经下降,资本流出也日益成为担忧所在。
中国政府放宽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以及通过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股市来解决资本流出的问题。而之前所提到的中国经济疲软的迹象这是这些举措的主要原因。
拓宽人民币交易范围
对于中国拓宽人民币交易范围的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都表示赞同。许多人依旧认为人民币价值被低估,并且认为,汇率自由浮动将会导致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再平衡。但是中国决策者同意汇率浮动是出于相反的理由:他们认为现在的人民币并没有被低估,而且也不存在进一步升值的“风险”。
近期,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了自身的“平衡”水平。中国央行在其报告中表示,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意在推动价格发现,提升人民币汇率的双向弹性。实际上,中国国内经济的疲软,已经影响到了欧美对于人民币的信心。
由于中国拓宽了人民币交易范围,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了管制范围的极限。在香港,人民币可以在公开市场进行有限数量的交易。12个月期的无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以6.35人民币对1美元的价格进行交易,但在岸汇率的价格,则是6.31人民币对1美元。换而言之,香港市场认为,人民币接下来会有贬值趋势。
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拓宽人民币交易范围是一个理智的决定,这将有助于人民币的合理估值。继续维持较小的交易范围和对汇率的严格管制将会提升欧美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而拓宽人民币交易范围则是向西方表明,人民币已经接近了均衡水平,如果未来经济形势恶化的话,中国政府会允许人民币贬值。
换而言之,这是中国政府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一项保险举措。汇率变动自由化下的货币贬值并不会遭到西方国家的质疑。
提振股市
中国决策者正通过鼓励资本流入来规避经济增长疲软,特别是对于股市的资本流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定额将从300亿美元扩大到800亿美元,获批的外国投资者可以投资于中国大陆上市的股票。许多观察者认为这是中国股市进一步放开的意向,但是其实这一举动更多的是为了挽回近期中国股市的损失。
提振中国股市的举措并不仅限于国外投资者。3月,中国政府允许广东省的养老基金投资于中国国内股市,此前由于股市的高波动性,这一举措都是被禁止的。预期4410亿人民币养老基金中的小部分将会被投资于股市。但是在中国国内,有些人批评郭树清的举措意在抬高中国并不成熟的股市的价值,而且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投资公司治理不透明的股票的风险。这些批评也是有一些合理的地方的:2月份,郭树清在一次会议中提到,中国公司的股票具有卓越的价值。
对于中国近期的市场自由化举措的真实意图,我认为其意在解决中国疲软的经济和货币问题。如果中国更大范围的金融市场自由化举措类似于20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日本,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其中会有很多问题。我们并不期望改革以线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
在美国政界中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即美国政府领导人应当无条件地推动中国的货币自由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但是这一观点是有问题的。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较弱,而它正面临向消费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艰难转变。在这些问题解决前,美国继续坚持中国的自由化可能会引发又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的再次经济衰退。
中国近期的改革意在稳定自身的经济,并非是中国的领导人已经做好了完全自由化的准备,也并不是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