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自由区 >> 列表 >> 正文
关于幸福的历史
2012-4-16 13:09:0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历史上圣人(佛陀,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伊比鸠鲁,孔子等)对幸福看法的资料篇,将来再写自己对幸福这个话题的个人看法。我的阅读资料主要来自http://www.pursuit-of-happiness.org,看到许多西方哲学中新颖的值得思考的观点,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思考于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也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虽然我有自己的人生意义观,但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论证还是让我感到惊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它应该是永远被渴望和珍惜的东西,而且得到它不是为了别的东西-that which is always desirable in itself and never for the sake of something else”,亚里士多德说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幸福的这个标准,我们追求金钱、快乐、尊严、知识都是因为我们相信它们会为我们带来幸福,而幸福就是终点站。
  
  一、幸福与欲望(happiness vs pleasure)和寻找真实的目标
  
  1、苏格拉底
  
  幸福不依赖于外在的东西,而在如何使用这些东西。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金钱,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个无知的人只会浪费金钱,甚至让自己的生活更糟糕(吸毒等)。因此,我们不能说,钱本身会让人幸福。钱只有当它是在一个明智的人手中才是好的。这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外部的东西:任何财产,任何特质,甚至好看或聪明。例如,一个英俊的人,可以成为恶意操纵别人的人,从而滥用他英俊这个身体的礼物。同样,一个聪明的人可以是比一个笨人成为更糟糕的罪犯。
  
  然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以下惊人的结论:
  
  “以上是不是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其他的事物既不好也不坏,但是这两个,智慧是好的,无知是坏的?”
  
  他自己认同以上观点了。
  
  “因为我们都渴望幸福,而我们显然控制我们自己怎样使用外界事物,而知识提供了使用外界事物好的方法,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似乎也合情合理,千方百计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更加明智。对不对?”
  
  “是的”他说。
  
  这里苏格拉底使得它变得明确,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积累了多少商品,而是在于人给予自己的生活指明方向和重点。还有就是他对“幸福仅仅存在于满足了一个人所有的欲望”的想法的批判。因为在满足所有的欲望之前,对于哪些欲望是值得满足的(吸毒等不值得满足),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进行分辨(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智慧”)。我们要达到对人性的理解,并要发现什么可以给人类带来最好的生活——哪些欲望是相辅相成而且是有利的,哪些欲望却阻止我们实现最高的目标。
  
  2、佛陀
  
  人世间是苦的,而这个苦源自人的无知和错误的认知,通过“八正道-THEEIGHTFOLDPATH”就可以消除苦。
  
  二、中庸之道
  
  我现在才知道这么多圣人推崇它,我以前觉得它是“胆小之道”的观念是错误的。
  
  1、亚里士多德
  
  (黄金平衡点-GoldenMean,平衡点不是中点或平均点)——(精辟观点啊,我臣服中……)
  
  勇气其实是鲁莽(太少恐惧)和怯懦(太多恐惧)的平衡点,仁爱是“给了不该给的人”和“一点都不给人”的平衡点,健康是身体在冷热干湿的平衡点,太多激情导致暴力和愤怒,太少激情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再者,黄金平衡点随着每个人本身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一个人本身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从战场逃跑其实就是他的平衡点(坚守在战场上后很可能被杀,和自杀)。
  
  2、苏格拉底
  
  “一个人要知道怎么选择平衡点,要离两个极端,越远越好。”
  
  一个只学体育的人只会是个野蛮人,一个只学音乐的人就会变得软弱,两者都学的人,就是一个拥有谐和气质的人。
  
  3、伊比鸠鲁
  
  只有当我们处在痛苦中的时候,我们才想要寻求快乐,一时的快乐很可能导致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其实要达到“不痛苦”这个“空”的境界才会真正幸福。
  
  4、佛陀
  
  (中道-majjhimapa?ipadā-middleway)
  
  历史上,当佛陀遇到一个快乐的苦行者后,他就放弃自己的王子生活,为了找到终极目标进行苦修,后来找到了(中道-majjhimapa?ipadā-middleway),在他一生中,他经历了极富有和极贫穷,他发现这两个极端都不能帮他找到真理,然后他在菩提树下冥想后,终于顿悟。
  
  5、孔子
  
  (中庸)
  
  他的中庸之道这里就不多说了,自己找资料看吧。
  
  三、道德与不道德-不道德的人好像过得比较好,那为什么还要道德
  
  1、苏格拉底
  
  (他的徒弟柏拉图,和徒弟的徒弟亚里士多德跟他看法一样)
  
  苏格拉底把肉体和灵魂中的道德进行类比:
  
  我们当然喜欢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不健康的身体,但健康是什么,健康是身体的不同部位行使自己的功能,并和谐相处于整个身体中。灵魂的正义,也是相似身体健康的和谐;而不公正的灵魂就好像处于内战当中,痛苦着。相比之下,公正的灵魂,拥有“心理和谐”,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他从来没有失去他的内心沉着,即使在生命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安宁。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得到幸福,就要积极行使美德(勇气,正义,节制,仁爱等)。
  
  3、佛陀
  
  佛陀提倡要对其他人有怜悯之心,因为个人的幸福跟其他人的幸福紧密相连。
  
  四、死亡
  
  1、佛陀
  
  【佛】涅磐,通往极乐世界。
  
  2、苏格拉底
  
  (毫不犹豫地喝下毒酒)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永存,死亡只不过把他从躯体中解脱出来,在死后的世界,他可以继续探索知识,变得更加快乐。
  
  左岸记(个人浅见):“幸福就是猫吃鱼,人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网络流行语中网友对于幸福的诙谐定义。我们首先会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只是我们又从来没能肯定下来自己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明确概念,这真的需要一个思辨和践行的过程。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这样说:“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结合上面大师们的思考,幸福可以是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思考、努力之后所得到的一种快乐和满足。——又妄断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