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说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2011-3-10 11:25:5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在农村孩子命运越来越牵动人心和机会平等日益受到推崇的当下,“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论调真可谓是“石破天惊”,尽管王平给出了理由,但是,这种理由的牵强性让人啼笑皆非。
难道“每个地方千篇一律”都是“农村娃”的过错吗?难道“回不到家乡”的尴尬是“农村娃上大学”造成的吗?而用“中国文化要在农民身上体现”来作为“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支撑,不但让人感到好笑,更让人觉得是一种戏弄,谁有证据表明“农村娃不上大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呢?
一连串的问题,让笔者分明感觉到部分人士对“农村娃”命运的漠视,甚至可以认为,这是站在“农村人”对面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要命的是,如此话语腔调之下,显然是让“农村娃”永远承担命运世袭的吊诡显现,这不仅背离了社会文明,更是整个社会缺乏温情和正视现实困境的折射。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则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并且,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功能的今天,在越来越重视社会平等和阶层流动的当下,“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论调,着实让人脸红,若真成为现实,不仅是农村娃的梦魇,更是整个社会的梦魇。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在笔者看来,似乎隐含着社会深层的对立和割裂情绪,是对农村娃承担“世袭”命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论证,而这能为社会所接受吗?
温家宝总理在一个讲话中曾指出,过去他上大学的时候,班上农村的学生有80%,现在越来越少。据现在的报道,好像还有50%,没有下降得太严重。如果降到30%或者更低,那就是大问题。而农村学生降低的一个数据是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北师大农村学生比例由1998年的30.9%下降到了2002年的22.3%。在总理发问“农村学生降低的时候”,在整个社会都日益关心农村学生命运的时候,谁有资格说出“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冷漠话语呢?
种种迹象显示,我们必须对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农村孩子命运进行理性观照,对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公平教育资源和机会进行冷静审视。否则,将无法阻止“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论调的蔓延。我们既要看到“农村学生减少”减少背后的教育不公和权利劣势等因素,更要警惕“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之类“世系论”的复活。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见证阶层隔膜,是对农村娃向上流动梦想的无情搁置!应谨防“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成为农村学生享有机会平等的陷阱,应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阶层复制扩大化——阶层的封闭循环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娃回不去家乡”是不是悲剧恐怕有待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农村娃走不出家乡,将是更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