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车与女儿的笑脸
2009-10-15 11:03:4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理想是你前进的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理想也不断在攀升,由最初的自行车到摩托车,现在的别克车,以后条件容许的情况下还要卖档次更高的小车,成长的岁月,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清贫的过去。
  
  2007年“五一节”前,当女儿在省城长沙长郡中学校门口看到她老爸开着刚买的别克凯越新车来接她回家时,她乐得笑开了花,象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拍着双手乐呵呵地对她老爸说了句话:太爽了,以后长假回家再也不用和老妈大包小包地去挤班车了。
  
  女儿是从初一(2005年)开始在长沙读寄宿制学校的,两年来,每逢开学、放假的时候行李特多,遇上老公加班脱不开身请不动假,我和女儿只好肩扛手提象逃荒似地从柘溪坐车出发,几经辗转颠簸,才晕头转向、筋疲力尽地到达目的地。生活似乎从未如此艰难过。但是一想起女儿的笑脸,我的精神总是为之一振。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我总是叮嘱女儿多带些书本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懂事的女儿也从无怨言,总是常常笑着轻言细语地对我说:要是我们家有辆私家车就好了。其实这是女儿儿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女儿萌发起想要拥有一辆小车的愿望是在一次旅行中产生的。记得那次,两岁的她和同伴笑呵呵地靠在酒店前的一辆锃亮的丰田车尾合影留念后,她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这辆车要是我们家的就好了。年幼不懂事的女儿对钱的多少是没有概念的,她当时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虽说我们是电力系统的双职工,可光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在九十年代初我们连辆摩托车都买不起,又哪来钱去买汽车呀。
  
  记得我们九零年刚结婚的时候,随着老公从马迹塘电厂来到柘溪的一辆上海凤凰牌自行车也成了我俩的高档商品。这还是他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凭关系弄来的,在当时自行车还成紧俏商品的年代里,没有一定的关系是很难买到名牌产品的。女儿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公在自行车的车座前加了个小藤椅,女儿坐在前面遇到谁都是一张笑脸,虽说我们一家三口每天只是骑着自行车一起上下班,倒也其乐融融。
  
  女儿的笑脸是我黑暗途中的一盏明灯;是冬日里一缕和煦的阳光;是我风雨飘摇中的一根支柱。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摩托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记得那是1995年,结婚才几年、双方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的我俩收入也不高,当时为了买辆摩托车已是倾其所有,将家里的全部积蓄(将近一万元)取出来买了一台嘉陵125。为了庆贺,老公特意叫上我父母带上女儿和我到资江桥上照相留念。女儿更是乐开了花,上幼儿园再也不用坐老公的自行车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吵着要老爸带她骑摩托车沿着资江河畔兜风一圈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人总是不知足的,特别是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更是会有些美好的奢望。摩托车自然比自行车爽多了,可遇上刮风下雨或烈日炎炎的天气就不是那么的爽了,不是淋得浑身湿透就是晒得皮肤黝黑。于是,女儿的梦想便成了我和老公几年来的奋斗目标,是倾其所有买一辆高档车还是用手头的钱轻轻松松买辆性能好价位适中的车也成了我和老公每日唇枪舌剑般讨论的话题。
  
  说实话,什么牌子的车是品牌,什么车的性能好,在买车前我对车也是没有一点概念的。于是,老公每天在网上浏览查找有关车的资料,然后再对我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和细致耐心的解说。经过他这样近乎神经质的折腾后,我想先装修好在益阳买的新房然后再买车的决心开始有点动摇。有一天清早五六点钟,睡眼朦胧中的我被老公叫起床拖到电脑前陪他上网来看他早已选好的车型,在迷迷糊糊中我答应了老公的要求。老公怕我反悔,当天上午马上启程去益阳交了押金定好了车型。
  
  作为电力系统的员工也许比其他单位提前进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当我厂首辆价值七八万元的私家车徐徐驶入生活小区时,山下灯光球场灯火通明,鞭炮齐鸣,闻讯而来的人群从自家的屋子里涌来,象参观稀世珍宝一样将小车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在吸引了人们无数惊讶目光的同时也令父辈们不敢想象作为工薪阶层的儿女们也会有这么一天,能拥有自己的私家车。
  
  当载着女儿的新车回到厂里时,父母笑了,当然笑得最开心的要属女儿了。老爸亲自开车去学校接她回家好不威风,她那一点点细微的虚荣心不仅得到了满足,还免去了一路上的几经周折,同时也节省了她的宝贵时间。特别是长假期间交通紧张,当她得知有的同学还在车站排队购票,而她已回到了家中时,她发自内心的感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仍是:还是有车好呀!
  
  有车真好,不仅能博得女儿开心一笑,而且一下子也拉近了我们和女儿的距离,想她的时候,可以随时满载着家乡的特产和父母的爱去长沙看她。
  
  平日里不去看女儿,汽车便成了我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其实,从电厂生活区步行到厂区上班也不过一二十分钟的路程。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上班的路线和距离没变,变了的是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对于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勤俭持家一辈子的父辈们来说他们对儿女们现在的变化也许很有点看不惯,特别是对我们现在这种超前的消费观念更是不可思议。
  
  每个家庭在弹指一挥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对于女儿她更是永远都不会懂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丰裕富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在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无论是饮食、交通和通讯,绚烂的霓虹灯、鳞次栉比的楼房、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忽然我问女儿,二十年后她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女儿笑了,也许可以想象也许快速发展到连她们自己都无法预测。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