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老司岩
2010-1-4 10:54:2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古镇之幽,还幽于民风。在作者妙笔下老司岩的景色更加富有生趣动人,带着一份宁静,悠然的好心情让人感受着原汁原味的古镇的历史内涵和魅力!
  
  豆绿的酉水,柔和的山丘,参天的老树,甘冽的山泉,悠长的石巷,飘香的庄稼,散淡的炊烟,美丽的村姑,还有那掩映在绿树翠竹鲜花丛中的明清古建筑——这就是老司岩古镇,一座活生生的乡村,一个尘封千年,在历史与现实的罅隙中蒙纱而立的古镇。走进老司岩古镇,穿行在黄绿黑白的色彩间,思绪乱飞,心情空灵而遥远。
  
  老司岩古镇缀饰在古丈县红石林镇境内,酉水河畔,访老司岩古镇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走陆路,有公路直接通之,从县城乘车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车在绿水青山间行驶,一路酉水、茶园、果园、树林、竹林,稻田、菜畦、农舍——撞进来的满眼都是醉人的绿色。走水路,从王村镇出发,沿酉水河而上,约半小时即到。酉水河就像一位慈母,吟着摇篮曲,用她那温柔的双手日日夜夜搂抱着、拍打着、亲吻着老司岩。在陆路十分落后的明清年代,老司岩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经之地,作为土司王城的前哨站,老司岩不但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而且在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时间,老司岩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人口数千,有“王村一条街不抵老司岩”之说。这昔日的繁华可以从码头的残堤、古柳、石墩、栓船的锚眼以及青石崖上被船篙啄起的窝儿上觅到。站在码头,阳光从蔚蓝的天空泼洒下来,恣意地溅洒在河面上,望着粼波闪闪的河面,想象那以前的商人沿河上下的悠然闲适,驶向远处那虚无缥缈的云霞翠轩,我竟产生了一些淡淡的惆怅。
  
  相传土老司为民进洞求雨,惨死在洞内,化为一石像,名叫老司岩,人们将山洞取名为老司洞,洞壁崖上的甘泉叫老司泉,寨名也就随之取名为老司岩。一条古老的石径,掩映在绿树翠竹鲜花从中,如藤蔓似的随山势盘旋而上,伸向寨中,从山脚朝上望,古寨像一把太师椅,老司岩山是椅背,一排排农舍就是伸向两面的椅圈把手。从码头沿石径缓步而上,有一个拱形门洞,便是寨门了,如今国泰民安,加之历来民风淳朴,寨门早已卸去,只留下这古老的门洞欢迎着远方的客人。进入寨门,还是清一色的石径,古老、光滑、锃亮,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着千百来的沧桑岁月,映衬着土家人的古朴民风。石径在老司泉古井分岔,一左一右,形成两条主要街道,弯弯曲曲,一条绵延800多米;另一条岔道700多米,构成小镇古朴风味。老司泉古井背靠山崖,崖上三株古木抱石而生,老根遒劲,枝繁叶茂,遮荫蔽日,坐在井旁,凉风送爽,俯视酉水碧波,耳闻泉水叮咚,可谓仙境。街道两旁,还留有多个铺台,有的雕刻,有的绘画,那些雕刻留下的动物,至今还栩栩如生,而那些绘画,却显得斑驳,那是时光留下的泪痕,让人依希窥见鼎盛时期的市井风貌。我带着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情感,走在石径上,石径上似乎都有藏头露尾的故事,散发出陈年老酒的醇香。不时有几片树叶飘落,落在头上,落在肩上,落在脚面上,落在石径上,有的不甘心,蹦两蹦,再翻个身,咧开了小嘴,窃窃地向我笑;地上两只小麻雀,蹦蹦跳跳地走在我的前头,小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只眼搜索地面,另一只眼睨着身后缓步前来的人的脚;听有人来,几条黄狗从院子里跑出来,先是朝人“汪汪——汪汪——”吠一两声,然后摇着尾巴,悠哉闲哉,跟在身后,并不时地伸出腥红的舌头亲一下裤角;见有人来,从散开的门扉不时伸出几个脑袋,有满脸沧桑、一头银发的老人,也有眉清目秀、齿皓颜红的村姑,朝我点头微笑。
  
  漫步古镇,如同徜徉于土家民族沧桑的历史长廊中,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冲击力和美的艺术感受。古镇的民居很有特色,清一色的石围墙,或长或短,或高或矮,顺其地形蜿蜒,气势磅礴,最高的可达6米、大多为5米,最低的也有2、6米、厚为0、5米;清一色的石阶沿,有前后八字朝门,拾级而上,走进老屋,听脚与石合成的韵律,仿佛诗意充盈的天籁,撩拨心弦;清一色的木质结构房屋,檩、柱、梁、椽、门、窗等哪一根不是杉木做的!房屋的布局也显得别有情趣,因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无数阶梯形的院落,往往是一户一小围,数户一大围,但修建的房屋却没有任何张狂的地方,不变的黑白色彩,决不上漆的纯色木雕,内敛中反而更透出不一般的财力物力和独具的匠心、精致的构思。院落连着院落,屋顶接着屋顶,一层层,一叠叠,纵向看重重叠叠;横向看,鳞次栉比。村中石径纵横交错,每一条石径连接一处院落,而院落的石墙又将每一条石径封闭成一条条悠长的石巷。每逢夏季,古寨绿荫砸地,花团锦簇,鸟语悦耳,芳香扑鼻,在寨子随便一处,可见:浓绿深翠的藤蔓爬满了石墙,花红果黄的树木掩映着木屋,院内,三两条家犬在院子里奔逐,七八只小鸡在石墙下觅食,一个小孩倚在门窗上向外张望,一个女子坐在树荫下飞针走线,一个老人靠在屋檐下闭目养神——真是一幅完整的农家乐画卷。
  
  在老司岩探古访幽,需要有一份悠然的好心情。千百年来的时光斑点,散落遍地,随便捡拾一块,都能嗅出古镇的气息,闻到古镇的芬芳,听到古镇的声音。走在高低错落,左拐右弯,蜿蜒曲折的石巷里,更像穿行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石巷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眼看着前面已无路可走,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一户人家的院墙,一条石巷又会出现在眼前;有时候,明明看着是一条大路,顺着往里走,却是一不留神摸到了人家的院落,好像“赚得行人错喜欢”,忙不迭地向人家道歉、打问,你看到的却是一张亲切的笑脸;有时候,明明是尾随着一个挑水的村姑,眼看就要走进院落里了,可是拐过一道弯,忽然一闪,那村姑不见了,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块绿油油水汪汪的菜地或稻田。
  
  老司岩古镇的明清古民宅一概是木制结构,黑得发亮,给人一种灵动之美,从中可以感受到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土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神韵。古民宅一般均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其中有穿斗式四合院的,也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不等的,壁板显示了木板密切地合作,如鱼鳞般的紧紧地粘贴在一起,浑然一体。这些古民宅有意不上任何油彩,不同的材质,散发着与大森林融在一起的气味。院落内,房基、台阶、天井全用青石板铺成,错落有致;门窗、格扇镂雕各种图案,厢房、偏房、堂屋齐全,堂屋中央供奉祖宗神位;老式牙床、铺台、铜绊碗柜、铜雨手拉衣柜、棕式木箱子等屋内陈设的生活用具,古朴原始,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三滴水花板牙床,有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民风民俗,神话传说,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民居的磉蹬岩,一律青灰色,它们是人们从老远的山上抬来的,经过匠人的精雕细刻,或方或圆或椭圆,每一条勾缝、每一层凿印都充分诠释了土家人精湛的手艺,它们如一个个老龟驮着老屋。屋里的空气似乎格外凝重,百十年的时光仿佛不曾流逝,而是聚在了一起,缓缓地向下沉淀。这时有“呜呜咽咽”的声音从远处移动,从石墙缝里,从木板缝里,从石板缝里丝丝缕缕地漫了过来——听得出来,这是酉水河千年幽幽流动的声音,那声音像一顶帷幕收拢来,慢慢地包裹了我乱飞的思绪,这时老司岩古镇的天空有些摇动了。
  
  古镇之幽,还幽于民风。这里的村民向来好客异常,对前来观光的游客,表现了纯朴的挚诚。陪同的村支书说村里现有15种姓氏,尽管姓氏不同,但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相处的很和睦,家家户户是“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随意往来,清一色的木门永远坦然地散开着。我在村中如同棋盘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上漫步,不时有一两个满脸憨笑、头戴斗笠、肩荷锄头的村民给我指路,说哪里有什么时期的老房子,好看着呢,那细声细气的攀谈像悦耳动听的琴声。要是被请进了家门,那可就别想走了,在院子的树荫下,摆着一张对拼的台面、雕花的框档、通身没有一个节疤的八仙桌,主人冲了一缸毛尖茶,顿时一股特有的浓香扑鼻而来,浸肺润腑;坐在树荫下正慢慢细品时,主人已经下厨弄农家饭去了——围在火塘四周,夹着两片纯香的老腊肉,嚼着一棵可口的酸辣椒,品着一口土家人自酿的米酒,听着老人的悠闲的讲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那可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徜徉在这座原汁原味的古镇中,徘徊在这历史文物的遗迹间,踩着光滑平铺的青石板路,抚摸着斑驳剥离的石围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延伸,使人蕴藏一串心灵的记载。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