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在交大菁菁堂看完《十月围城》,怀着沉重的心情,拖着疲惫的脚步(电影剧情让人太紧张了),挽着女儿一言不发地走出影院。
女儿见我沉默,问我:“妈妈,你在想什么?”
我反问:“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什么?”
女儿想了很久,说:“革命党人真的不容易?”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女儿回答:“他们明明知道只能是死,可偏偏还要去送死。”
我又问:“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送死?”
“就为了给孙中山拖延时间开会啊,当时太紧急了,没有办法啊。”
我再问:“他们可以不去吗?”
女儿茫然地摇摇头……
反问我:“妈妈,那你说他们为了什么?”
我一字一句地回答:“他们是为了一个信念,为了一个四万万同胞的明天!”
好沉重,但却是事实。
陈少白,一名教师,一名报报社负责人,关键是一名革命党人,为了在香港做好迎接孙文的联络人,他出生入死,在万般紧急无奈的情况下,发动了商人李玉堂以及一些市井小民,不惜化妆调包,掩护孙文在香港的革命行动。在死亡面前他也恐惧,但深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信念的鼓舞,他不仅鼓舞和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而且始终亲历战斗的第一线,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党人的革命热情;
商人李玉堂心底里也不愿做亡国奴,暗地里接济陈少白的中国日报,可当知道儿子也加入了革命党,深深为儿子的安危担心,可当受到陈少白入狱后的委托,他又毅然从商人变成了报社负责人,面对歹人的打砸,他临危不惧,从陈少白“舶来”的革命道理变成了他鼓舞报馆职员士气的信念;
李重阳,李玉堂的独生子,在“三民”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挥洒着十七岁的革命热情,当抽签被定位孙文来港的替身之后,他也深感恐惧,当他出发前和阿四对着怀表读秒数的当口,那样的颤抖体现了紧张和激动的情绪,体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纠结在一起,但最终他被革命的使命感所驱使:“为了革命,已经死了很多人,为了不再死那么多人,我要从这里走出去!”人的生命欲望是一种本能,当一根锐利的竹签从黄包车前面戳进来的时候,李重阳呆滞的申请似有“死了一回”的感觉,可当他在自己临危之际,看到(想到)孙文安全脱险,脸上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是一种信念被实现之后才有的笑容,让我为之动容……
卖臭豆腐的摊主王复明,死前三十五岁,虽不了解什么革命道理,但侠肝义胆,就因看不惯“欺软怕硬”,就因“欣赏李玉堂的侠义行为”,他毅然加入了掩护孙中山在香港活动的队伍,最后终于惨烈地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阿四是李玉堂家里的一个车夫,忠心耿耿于少爷李重阳,心里爱恋着阿纯的阿四,满心想着回去能够取到阿纯,就在临危的那一瞬,为了救自己的少爷,早把自己的至爱和对娶妻的渴望抛到了九霄云外,为了拖住敌人,硬被敌人活活踩死;
方红的父亲方将军因为多年被当作叛军,和下属隐居在香港,报仇、回家,就是驱使他出手援助孙中山的坚定信念,可惜:未出征身先死,留下独女为他送终;
烈女方红一心为了替父报仇,然后送父回家,最终,和杀父仇人同归于尽,没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平安生存,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送父返乡;
黎明扮演的乞丐“刘公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颓废了十年,可又因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挺身助阵,最后实现超脱自己,灵魂与爱人同行;
甄子丹扮演了一个原本可以“为了有钱赌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赌徒,却因为受到父亲角色感激发,为了女儿能有一份平安自在的生活(从影片里他几次静静地看着女儿快乐地游戏场景),他选择了变节,他的全部信念就是女儿,因此他不惜牺牲自己来保全女儿的“父亲”李玉堂……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让人为之震颤。
一口气写到这里,也不知道是否漏了谁。他们都是市井小民,他们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本来可以都活在自己的轨迹里,做商人、做产业继承人、做和尚、娶妻生子……可他们,最终为了信念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里,没有英雄主义的空洞和夸张,每个角色演绎得都是有血有肉,真实感人,那滚烫的鲜血流淌在维多利亚冰冷的街道石板上,触目惊心,令人震撼!
反思信念到底是什么呢?
信念是我们内心看待世界、他人、自己的看法。而所有的看法都归为自我认同。就如陈少白对孙中山的“三民”注意坚定的追随,就是一种执着的认同。
当然,信念常常又是我们无意识的想法。因为一个人的信念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更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及其表现,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意识不到。就如同阿四,他的信念到底是爱阿纯?还是效忠少爷?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他们的想法(信念)都是不同的。而一个简单的行为后面,也可能会有无数个信念在支持,只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再如商人李玉堂,他到底是做商人不闻窗外事?还是同情革命暗地里接济报社?是不在乎做王国奴?还是要推翻皇帝制度的统治,倡导民主?很显然一个人的行为后面总是隐藏了、联结了很多相应的信念、价值观,以及对自己的身份认定等等。
影片中每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角色,为了自己各自的信念而走到了一起,无论是为了革命信念,还是为了自己的爱,他们都用自己的热血和身躯为孙中山先生赢得了宝贵的革命活动的时间,铸就了革命大业,为接下来的几次关键性的革命起义做了辉煌的铺垫。
影片最后,还是让整个斗争活动的策划者陈少白在激烈的争斗中继续活着,我想其中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陈少白的革命动机最强烈,革命精神最高涨,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也恐惧死亡,但是留下他,就意味着革命之火可以继续在当时的香港燎原起来,以他相比,没有任何人留下来能够比他留下来更合适了。
并不是只有革命党人才有信念,那个罪大恶极的清军头领,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保皇信念所驱使,临死也以为自己终于杀死了“孙文”(替身)而心甘瞑目。可见,一个重要而深层的原因在于他的心态是不同的,心态的首要部分是信念,而这些差别因此也影响了这个人情绪和行为。
想想现代人,有多少人活在信念里的?如今和平年代,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已无流血牺牲生命的危险,可信念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有多少学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在学习?有多少毕业生走出高效走入职场是奔信念而去?有多少职业人是把工作当事业?
多元的价值观往往引起人们对那些为他人利益牺牲、奉献的人和事产生不同的想法,比如:大学生勇救落水人丧身,警员为捕捉歹徒被害,军人医生为救灾民牺牲,干部为了援建灾区离乡背井只为了另一方水土的百姓能生活得更加安宁......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向往,可当临危之时,他们的使命感激发了潜在的信念,崇高铸就了他们感人的义举。
无论历史还是现代,我们的人生都要有信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