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史上的诗话情趣
2010-8-13 16:02:08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一.毛泽东与柳亚子的和诗
  
  1949年3月28日夜,、与毛主席诗词唱和不断的柳亚子写下了这首《感事呈毛主席》,诗中弥漫着他内心的不满和牢骚,流露出了归隐故乡之意。“说项依刘我大难”意指说服蒋介石交出政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个天大的难题。这是柳亚子对中共与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不满。这一天离柳亚子到北平不过十天,毛泽东进北平只有三天。一个月后(4月29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当天中午就让秘书田家英送到柳亚子的手中。
  
  毛泽东作诗规劝柳亚子莫“牢骚太盛“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劝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指出柳亚子之所以有太多的牢骚,是由于眼光看得近,跳不出个人的小圈子,劝他不要回乡隐居了,应留在北平参与建国工作,昆明池的水虽浅,但“观鱼胜过富春江”,因为这毕竟跟胜利的人民生活在一起。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原句的意思是: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线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
  
  《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毛主席与柳亚子的交情与毛泽东相识长达23年、直至他去世,柳亚子先生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杰出的革命诗人。
  
  二.唐宣宗李忱与庐山禅师的(瀑布联句)诗曰: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关于庐山、人们知道脍炙人口的李白的那首有名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从景物上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宏伟气势成为千古佳句,无人左右。
  
  而唐宣宗李忱与庐山禅师的(瀑布联句)诗,却高在即扣与写景又有寄托含而不露。关于这首诗的本事,始载于
  
  《庚溪诗话》卷上:“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吟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黄檗禅师的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其中充满了禅意,即人生出处要高,已入低处则难免下流矣。而唐宣宗的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则大气磅礴瀑布不留恋小溪小涧不在小的目标徘徊不前,而是志向远大,一往无前,终究要回归到浩瀚的大海,去掀起万丈波涛。
  
  上面两则诗话情趣,诗情话意远不在诗的景物和文字里,借咏物抒怀明志,成为千古。
  
  三.载录我《诗情画意》散文里一段
  
  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大概只有瀑布最能涤荡我们被琐事玷污、被幻象屏蔽的心灵了。
  
  那涓涓细流以无比低调的姿态在兀立的山石脚下宛转流淌,比溪边最低垂的红叶、黄花还要低,丝丝缕缕,无声地汇聚在苔衣班驳的寂寞沟壑里。它需要一个落差,用一个可以证明它和归岫的白云一样高不可攀的落差来表现自己。当这个落差终于出现在它的流向上时,点点滴滴的积攒在一刹那间喷薄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带着半空晶莹的水花和震彻空谷的如雷如鼓。云雾一样的水气则漫空飘飞,把周围的山石树木衬得缥缈虚幻,恍如云外。那壮丽的景象,足以让所有来到瀑布边上的人都为之震撼。
  
  在瀑布边的岩石,宴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僧人,似痴非痴地饧眼看着远处拾阶而上的一个行人。那人沿着逶迤的山路朝瀑布的方向走来。在老僧的凝望中近了,近了,一直走进水激石响的硿然之声里,走尽了山路。他也是一个僧人,三十多岁,有着一双精光内敛的眸子和一种雍容沉默的大气。新来的僧人似乎已经在迢递的山水间独自前行了很长很长时间,人到中年已然一脸风尘。他要在瀑布前略微地歇歇脚,然后继续他的前途未卜的跋涉。那中年僧人若有所思地仰视着峭壁上如雨的流水,而没有注意到,伫立在瀑布前,他自身也成了被仰望的对象。老僧的慧眼从他深锁的眉宇间隐约看到一种光芒,尽管他远离了紫垣,来到远离尘嚣的幽谷里。
  
  就这样,两个僧人默默地看着水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将飞珠泻玉的壮观湿漉漉地倒挂在石梁上。突然,老僧用一句诗打破了无言的静谧:“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聆听着,绎味着,中年僧人仿佛从老僧语带双关的诗句里看到一个从高处不胜寒的危崖跌宕着下来的真实自我,在嶙峋山石间艰难宛转地寻找去向沧海的河道。他知道,自己深藏许多年的生命秘密在磅硠水声中被老僧给破解了。不过,不要紧。这里不是宫闱。人在空山灵水间,并不担忧内心的隐秘想法被人诇破。他信口接过来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潮起潮落的平平仄仄鼓荡着万重烟波,湮没了眼前的山、眼前的水、眼前的草树穹石——语气吞吐中形成的浩淼无尘是龙的故乡,使两个僧人全身心地沉浸在虚幻的沧海气息中。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