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芸薹山感怀
2010-10-10 16:55:2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对云台山的向往,多源于前人的描述,计划也是做了一次又一次,但总因种种原因最终流产。终于在这次的国庆长假之前,欣然规往。
  
  因为这期待已是太久,一直沉浸在势在必行的亢奋情绪中,就忘了自己晕车的痼疾。那两片晕车药终于没有发挥想象中的效用,途中的每一次颠簸对我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我在晕了又晕、吐了又吐的近九个小时之后,终于听到司机说,到了,前边就是芸薹山了。
  
  我第一个跳下车。
  
  清晨五点多,天还灰蒙蒙的,一轮弯月挂在中天,还有久违了的漫天星光。隐隐地在正前方可以看到一黛远山依稀的轮廓,像画家信手勾画出的几笔写意。雅淡而从容。
  
  每次看到山,我都会萌生不想归去之意,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
  
  (一)小寨沟
  
  在终于吃过早餐,坐上观光大巴,在山路上迤逦前行的时候,天光已大亮,再没有了远望时的清幽。窗外不时地闪过一两棵橘树,挂着满树红灯笼一样的红橘,就近在路边,与大巴擦肩而过,伸手可及似的。一般游客都不在这里下车,可是它是怎么逃过当地人的劫掠的呢?我还不太相信国人的素质高到不是自家的果子便目不斜视的程度。唯一的合理猜测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那树上黄橙橙的果子是苦的。那只能看不能吃的果子,在当地人眼里已如敝舆。就像庄子里那棵生于无何有之乡的大树,因为一无所用,才免遭斧斤之害。无用亦是大用,因为其苦,才给游人留下了这一道靓丽的风景,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转过弯去,眼前突然一亮,——天是蓝的,而水,是碧绿碧绿的。水的碧绿是因为映着山坡上的绿树,而水的清澈真的是造化天成的。就是在车上飞驰而过,也不断的看见有欢腾的鱼儿跃出水面,连疾驰的摩托艇似乎都惊扰不了它们,总有几尾鱼在水面游来游去。
  
  这盘山公路似乎也是依水而建的,一直到了停车的地点,那湖水才渐行渐远了。
  
  终于到达了第一个景点——小寨沟。
  
  我们这个当地的导游有点不太合格,很少听到他对景点的描述,让人感觉这久负盛名的地方其实乏善可陈。我不知道小寨沟的名字从何而来,之前就听人说“小九寨沟”如何如何,想来是导游们的穿凿,或者游客们自己的附会。
  
  但这一带的水着实可爱,进到沟里之前要经过一道石桥,在桥下,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竹排。水很浅,所以,竹排的主人也都很放任游人,看红男绿女们在竹排上笨拙地撑着竹篙在原地打转,虽然大都到最后也是不得要领,总算是自己做了一回撑排人。
  
  我们逆着水的走向拾阶而上。
  
  我很感慨于这里的台阶,都是整块的大青石,因为走的人多了,石头都被磨出了亮光,光滑可鉴。一不留神,说不定就会脚下一滑,重重地跌坐下去,我亲眼看到两个孩子摔倒在石阶上,倒没有哭,只是顺手撩起脚下的水,笑闹着玩起打水仗的游戏。还好这里的山体不高,水流的落差也不大,就是跌一跤也不过是跌痛了屁股而已,不至于造成大的伤害。但走着走着,大一点的孩子们就不肯规规矩矩的走台阶了,不时地借助树干、石棱等,在无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险途来。大人们偶尔会在后面托一把,或者在上边拉一把,倒也没见谁被大声的呵斥。也是,单是走台阶,怎么能算是爬山呢?
  
  “金龙卧坡”是一道瀑布的名字,很形象。一连几个缓坡,水流翻卷着一层层白浪,很像一条巨大的游龙蜿蜒而上。而这里的山体也忽然由原来的白石林立转为了金光满目,莫非当年真的有一条金色的巨龙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迷彩?
  
  再往前走,途径一个叫不老泉的所在。因为相传喝了不老泉的水便可长生不老,泉眼边便被密密匝匝的人群围堵了,景象蔚为壮观。我实在没有见缝插针的本事,便收集了几个水瓶,派几个孩子进去取水了。
  
  孩子们不负众望,满载而归。喝完不老泉的水,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踩着小石头站到了水中央,本打算在“不老泉”的石碑前展示一下如花的笑脸,却一不小心险些滑倒,脚步踉跄,花容失色,被诸多的摄影师抓拍到,也算是“到此一游”的一个纪念。
  
  过了不老泉,水越发清冽起来,随处是形状各异的石潭,水底的沙石都看的清清楚楚。若不是偶尔风起吹出的皱褶,你甚至感觉不到水的存在。想来水声也是如鸣佩环吧?可是游人太多了,人声的噪杂,遮盖了水声的清越。水中的鱼儿都很小,只有寸把长,不像一些景点的观赏鱼那么鲜艳夺目,却是生机盎然。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你想伸手抓住它时,它就从你的手缝里倏忽而去,甚至还朝你摆摆尾巴,似乎在淘气地嘲笑你的无能似的。
  
  水中也常常有巨大的石头,像是从山上跌落下来的,看起来和山势浑然一体。有个小伙子攀过一道道难关,像猿猴一样,瞬间到了水中最大的一块儿石头上,站在石头顶上,招呼同游者拍照,我真是羡慕不已,赶紧抓拍了一张,心想,我当年这么敏捷的时候,怎么就没遇见这么好的舞台呢?
  
  在山体之外,一块儿巨石忽然突兀而出,一条笔直的裂缝自上而下,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恰像被宝剑凌空劈裂一般。号称“唐王试剑石”,是当年李世民试剑留下的痕迹。历史不可考,此系疑案,但是河南毕竟是当年瓦岗聚义的地方,李世民顺路来过云台山也未可知啊!
  
  更奇的是山体的岩石,都是层层的片岩。纹理清晰,给大山平添了诸多的沧桑之感。
  
  后来在红石峡看到介绍才知道,这里成山于十几亿年前,那么,沧桑正是它最该有的味道了。
  
  终于走到了水源的尽头,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龙凤坡,巨大的水帘从峰顶直泄下来,峭壁上是千年的青苔,左侧似矫首的游龙,右侧类欲飞的惊风,美极了,妙极了。
  
  让我郁闷的事情发生在返程的路上。
  
  这里的风景好在设计者的奇思妙想上,所有的风景都是不走回头路的,回去的路在山体的另一侧,清清的溪水远远地在脚下了。只看得到在青山上破壁而出的碧树。这也真算是一大奇观。在石壁上根本看不到一丝土,可是那些树就牢牢地扎根在石壁上,并且翠色欲滴。我一路流连着路边的美景。在下坡的路上想紧走两步时,发现前边有一个老太太挡住了我的路,我只看的到她拄着的朱红的龙头拐杖,和一件连帽衫,连头都蒙的严严实实的,可能听到我一直在她身后高声笑语,就停下来转头向我,说:“你前边走,我慢慢在后边走。”,看样子,怎么也得七十往上。我颔首,接受了她的盛情,几步就走到她的前边去了。心里还想着,这么大年纪,也挑这样的时候来登山,真挤个好歹的可怎么好?
  
  可令我丧气的是,我偶一流连,就会发现,那龙头拐杖触到青石板上发出的“笃笃”的声音,又在我前边响起来。我赌气小跑着超过她,可不知什么时候,她就又出现在我前边了。就像《西游记》里善于变幻的白骨精,每每出现时,让你措不及防。
  
  还算安慰的是,在回到起点之前,在半山腰有一个小小的亭子,供累了的路人歇脚用的。很普通的飞檐,却有个动人的名字——依亭。在此回望,青山绿水尚可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那对联虽不高深,却也别致。
  
  上联青山情依依似若刘备望徐庶
  
  下联流水意潺潺朋同汪伦送太白
  
  这几位古人知道自己用来喻此明媚秀丽的山水,也是开心的吧。
  
  (二)红石峡
  
  下午到达红石峡时,我怕那拥堵的人流吓住了。
  
  半个山坡上都挤挤挨挨地站满了人,不由你不想起被关在密封舱里的沙丁鱼。
  
  在山坡上便可看到已经进入到峡谷里的人流,像一群蠕动的蚂蚁。
  
  举着杏黄旗子的导游大声地喊着,谁看到了那两位来自山西临汾的老人,都八十多岁了,请给他们让一让路。
  
  人群一片嘘声,八十多岁,非得赶十月一的热闹啊,怕挤不坏是吧?
  
  可那红色的山体吸引着我,既然来了,没有不去的道理。
  
  这个峡谷,据说历史可追溯到10到20亿年之间。那时这里是一片茫茫的大海。虽然在岩壁上我细看了良久也没有看到水生物的痕迹,可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可否认的。那红色的石英砂岩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跟随着人流,亦步亦趋地在狭窄的山路上往前走,身侧是巨大的丹崖断墙,石壁如斧凿一般,可是在石缝里,丛生着许多的灌木。有一棵古树,据说有千年的历史了。也不过小臂粗细,可是它的根却深深扎在了崖缝里,紧抓着崖壁,竟比枝干还粗。右侧的栏杆外,便是悬崖峭壁。丛生着成片的灌木。有几颗叶子是半红的,并且结着满树珊瑚珠一样红红的可爱的果实。它们在石壁上招摇着,似乎跨过了护栏就可以触手可及。护栏边上每隔几米就站着一个警卫,虎视眈眈地看着慢慢挪动的人流,生怕一不小心就有像我这样心怀异动的人在他们眼皮底下跨过栏杆,站到峭壁上去。
  
  看我一直蠢蠢欲动,一个小警卫终于忍不住说,你别着急,好风景都在山那边呢!走过这个山洞就到了。
  
  那个山洞只有30米远,可是走起来,感觉至少有三百米不止。那个山洞太幽暗了,并且弥漫着一股不知名的气息,让人窒息。窄窄的只能容两三个人同行。进洞的时候刚好有朋友打电话过来,说了两三句,忽然就断了,就像被人硬生生地从中掐断了一样。加之洞中的昏暗阴冷,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转过一个弯,就听到了轰隆隆的水声,有人说是地下暗河,有人说是瀑布,争辩之间,忽然前方出现了光亮,眼前一亮,心也跟着觉得开朗起来了。
  
  那轰鸣声正是飞流直下的瀑布和地下的水流共同营造出来的气氛。
  
  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不是雨季,可水流还是很湍急,像一块儿巨大的罗幕,从天而降。隔着深深的山涧,可脚下的路也是湿的,不知是瀑布的流水飞溅而来,还是被潮湿的气息氤氲而成。
  
  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的传说,真不是浪得虚名。
  
  山崖的石缝里开着一种白色的小花,有点像菊花,一簇簇的。叫太行花。只在半山以上的崖壁上才有,你只能,远远地观望它。
  
  那么高高的山崖上,看起来那么柔弱的小花,却和谐地共生着,美得像画里的精灵。
  
  路还是窄窄的,人群有些拥挤,仰头,只看的到一线蓝天,和一坡绿树,低头,是一汪碧泉。天和水,似乎从来都是这样默契地遥望着,似乎会永远这样无言地遥望着。
  
  再抬头的时候,忽然就看到了一座——天桥。
  
  它傲然地横亘在两山之间,就像一座天然的桥梁。可是它看起来那么高,那么远,若是站在那桥上,一定有冷冷的风把长发拂散吧?可曾有人从那桥上走过?抑或,那是神仙过山的通道?
  
  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绮丽无比。
  
  不时看到有朱红的岩石卧在水里,巨大而美丽。那是共工路过此地时推下来的?还是张果老的毛驴撒欢时抛下来的?反正,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得到的。
  
  前方出现一座小小的拱桥,恰像一道天边的彩虹,瀑布刚好从一大一小两个桥洞里倾泻而下,真是造化天成。
  
  我也看到了那两位号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拄着拐杖,却并不要人搀扶。我忍不住好奇,问“阿姨,您多大年纪了?”
  
  老人笑称:“七十五岁”
  
  这也实在是够人惊叹的了。
  
  可是还没完。
  
  老人继续说:“这里人真多,我们前几天看世博,也差不多就这样子。”
  
  我不禁肃然起敬。
  
  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定想在有生之年,努力多游览一些名山大川。没有畏缩,没有迟疑,没有抱怨,就这样欣欣然地在人流中前行,这是怎样达观而执着的人生啊!
  
  我就一直跟在他们的身后,像上午那位老人一样,我一直都没有机会超越他们。
  
  他们似乎也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几乎一路都很少抬头,就是一股劲地往前走。他们似乎,只是为了经历这个过程而来,他们走进起点,就是为了,到达终点。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路是他们不能走完的呢?
  
  这样的老人,这样的人生,我可以不认同,但我怎能不心存敬畏?
  
  终于走到了大坝上。
  
  夜已阑珊。
  
  恍若隔世。
  
  是夜,是我有生以来,睡眠最好的一夜。黑甜一觉,无梦。
  
  (三)茱萸峰
  
  虽然四点半就起床了,我却没有想象中的疲惫,兴致勃勃前往茱萸峰。
  
  前一天在红石峡谷里,我们看到大巴车载山腰盘旋,一直觉得很奇怪,那么高高的山峰,居然还可以通车,也算是奇观之一了。及至自己坐上了大巴车,听着车上导游的讲述,才知道,原来车子可以顺着盘山公路,钻过十几个山洞,爬到一千米的半山腰。如果说在红石峡,我们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造化天成,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敬佩人的力量的伟大了。且不说开凿者的神功。单是这线路的设计者,一定要对这大山熟稔的像对自己掌心的指纹。哪里铺路,哪里转弯,哪里凿洞,如果不是胸中有丘壑者,怎么能设计出这么完美的工程来呢!
  
  茱萸峰还是小有来历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据说就是在茱萸峰写下的。这也罢了,那写了《千金方》的号称“药王”的孙思邈,据说晚年在茱萸峰修行了28年之久,就是看中了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可入药的草木,如果传说是真的,那可真是满山皆宝了。真让人心向往之。
  
  也难怪全国各地为争名人故里,不惜闹到头破血流了。
  
  那就登山吧,300多米的直线距离,1700多级台阶。
  
  一上山就看到了王维像,把卷昂首,一副翩翩美少年的样子,自然还有那首用来做广告的诗。我怕惊吓了他,只远远地看了两眼,就走过了。倒是药王爷,白髯白发,仙风道骨,令人见之忘俗。我忍不住拉着他的拐杖合影留念。
  
  身后满山的绿树,真是隐居做学问的好地方。
  
  一路抚着栏杆前行,发现这里的栏杆跟别处的也大不一样,栏杆都是黑色的石头,被游人的手摸得又滑又亮。摸上去就像碧玉般的感觉,凉意顿时沁入心脾。想着古人“独自莫凭栏”时,也是手把着这样的栏杆,才有着无尽的忧思吧。
  
  途中看到一株树,椭圆形的黄黄的叶子,心念一动,想着是不是白乐天谪居浔阳时陪伴他的黄栌,接着就看到吊牌,居然就是,不禁莞尔。
  
  还看到一种叫“栾树”的植物,也是不曾见过的,才惊觉生在大平原上的人,除了桑榆杨柳桃李之属,大概也不认识什么别的树了。
  
  走了大约三分之二的路程之后,看到了传说中的药王洞,据传孙老先生就是在此洞中修行。还在门前亲手植下了一棵“红豆杉”,便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红豆,在北方成树已属罕见,何况有逾千年的历史呢!可惜季节不对,无缘看到满树的相思子了。
  
  只是那树高且高矣,也不过合围粗细,跟我家门前那株不到二十年的垂柳粗细差不多。还好它生在山上,在洞前和药王相互庇佑,要是生在这个万事万物都只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恐怕早就被伐薪烧炭了。
  
  我对中医一直都可以用“信仰”来膜拜的。到了药王的洞前,自然要烧香跪拜的。我怀了一颗虔诚之心,求药王显显灵,保佑我一家健康平安,顺便再治好我的晕车就更好了。
  
  越往上走,就越看得到满山的翠绿。不时有人来问我是不是还有不适的感觉。我自己都忘了这回事了。在这青山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仰望着澄碧的蓝天,除了心爽神舒,还能有什么感觉呢?
  
  终于到了顶峰,真武大殿里烟雾缭绕,因为跟他不熟,我也只在殿外深深三躬以表致意。
  
  真正的好风景在他的大殿后,凭栏远眺,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情怀,整个的太行山脉尽收眼底。近山清幽,观之可亲;远山如黛,见之忘俗。层层叠叠,莽莽苍苍,又引人再发“无限江山”之慨叹。
  
  口渴,见老翁老妪卖黄瓜西红柿,三元一个。黄瓜的脆嫩齿颊留香,看来真不是大棚里的产物,值了。
  
  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近,可是台阶很陡。我站在转弯处小憩时,看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忽然,很感性地知道了什么叫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我的发现招致多人嘲笑,可心里还是洋洋自得的。
  
  从芸薹看到游人摩肩接踵开始,我对山的态度,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山不应该是用来让挨挨挤挤的凡夫俗子尽情游览的,山应该高人隐士用来修行的。哪怕庙宇寺院香火冷清,还有清泉野果可以果腹,正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这么多的游人,一定惊扰了神仙的清梦吧。
  
  再美的山,再碧的水,我们这些饮食男女,都不过是,过客。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