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元捐”的尴尬是怎么炼成的
2011-9-3 13:09:51 来源:王攀 我要评论()
湖南长沙县教师称,每月工资中有几十元被统一收去捐款,参加“一天一元捐”活动,民政局证实了这一情况。当地管理捐款的长沙县慈善会称,2010年政府发文要求企事业单位员工、干部等捐款,目的是帮扶贫困。慈善会会长称,老师觉悟是最高的,不应在乎这点钱。
中国慈善事业的瓶颈在于:政治性太强,社会性不足。由此导致慈善事业公益性变质变味、自愿性变形走样,最终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此前,因“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信任危机如此,而眼下湖南长沙县“一天一元捐”的尴尬也是如此。
并非所有事情是靠政府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就能解决的,有时候还需要其他的方法和技术;也并非所有事情都只能靠政府来完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其他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而慈善事业这两条都占,既不能靠政府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也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否则,原本属于公众参与的慈善行为,却可能因此受到公众的抵制。
长沙县“一天一元捐”的尴尬,就是政府发号施令、大包大揽的结果。因为是县委县政府的文件要求,再加上“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的定性,就会让“发动群众捐款”变成“强制群众捐款”。而公众在受到胁迫之后,尤其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对单位、对行政还有较强的依附性,面对强制就不得不乖乖就范。这样一来,就偏离了慈善本意。
反过来,由社会做,则是另一番景象。社会做慈善,因为没有行政资源、行政权力,就只有通过其他方式赢得社会的认可。与近来因慈善丑闻而一身腥的官方慈善机构相比,包括私人慈善在内的民间慈善机构则备受欢迎。比如,一些公共人物利用自身影响力成立基金做得有声有色,而微博上一些受助对象悲惨境况又让社会爱心涌动。民间慈善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其能够公开透明、及时回应,这是社会性慈善的优势所在。
须知,政府不是所有事情的主角,尤其是在慈善事业上。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层面上的中心。所以,对于慈善,政府需要早一天放手,真正赋予它完全的社会性,政府不能也不该一直让自己成为尴尬上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