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头头网首页 >> 博文 >> 正文
康乃馨,开在遥远的天国
2010-5-7 10:33:4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节来临之际,看到花店里五颜六色的康乃馨风姿绰约,竞相斗艳,想起母亲和婆婆,失去母亲的母亲节,自然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恸。虽然母亲和婆婆都匆匆离去,但她们生前的言传身教象警钟在你前进的道路上长鸣,催你自新,让你奋进!
  
  在康乃馨花香四溢的五月,迎来了母亲节,在没有母亲的母亲节里,谨以此文献给天国里的我的两个母亲——妈妈和婆婆
  
  ——题记
  
  五月,真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季节!
  
  几天来,街上飘着康乃馨的芳香,人们脸上写满快乐。我也不由自主的走进花店,看到花架上或红或紫或粉或黄的康乃馨,风姿绰约,竞相斗艳,心中涌出一层酸涩,怅然的站在那花前。在这个季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抚摸掌纹,细数昨日,母爱就像一首精致的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淡然。然而,这一切都已成心底的记忆,遗憾的是,从没有给两位母亲买过康乃馨,以表示自己的感恩。今天,我愿心中的美丽的康乃馨,开在遥远的天国,祝两位母亲,节日快乐!
  
  一、妈妈
  
  打开相册,让怀想在心底弥散……
  
  我的母亲,出生在松花江畔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外祖父在当地是出名的才子,画画、写字、教书等样样精通,他生养了一个儿子六个女儿,母亲排行第四。母亲从小就是在家教异常严格的环境中长大,外祖父是个开明之人,六个女儿都上过学,母亲高小毕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她天性柔弱,善良娴静,知书达理。做姑娘时,曾在国营商店工作,后来经人介绍,和父亲相识,追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也便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六十年代,还是我们国家经济生活和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期,计划经济时代,供应粮是不够一家五口人用的,母亲便省吃俭用,让一家五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个时候只有父亲上日班和夜班带饭时,我们才可以吃上白米和白面,因为父亲是一家的支撑。
  
  母亲有一双巧手。绣花、打毛衣、做衣服样样精通。我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妈妈就把她这些手艺教与我,还教会我使用缝纫机,记得初中时,正好赶上学工,我们到父亲的单位学习本领,别的同学都到外面去做一些脏活累活,我因为会用缝纫机,就在室内做油线包的套袋,让很多同学羡慕呢。当时家里就我一个女孩子,所有的花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穿在身上真是开心!
  
  那个年代,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母亲对我们姐弟三人的启蒙教育就是从那一本本小画册(也被称作小人书)开始的,这些小画册,上面是图画,下面是文字,有很多还是现在孩子们读得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童年》等,还有革命传统教育的,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白求恩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红岩》等等,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开发和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们没有上小学之前,就认识很多的汉字,那都是母亲一笔一笔教出来的。曾记得上小学时,身边的小伙伴都背起花书包去上学,可因为我的年龄不够,学校不收。在我的哭闹之下,母亲求人把我送到鄢老师的班级,当起了旁听生,由于平时考试总是双百(语文、数学两科),就顺理成章成了正式的学生,其实那个时候,母亲真正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教我学文化,教我学做人。
  
  后来我的学习、工作一帆风顺得益于母亲的教诲和言传身教。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母亲总是半个月一封信,除了关照我的生活,身体之外,大多和我讲做人的道理,告诉我做人要以善良为本,要学会体谅和关爱他人,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我成家之后,母亲对我的爱人,她的女婿如同己出。虽然离家很远,可每次回家,妈妈都亲自接送,记得每次送我们上车,她都是泪眼婆娑。可是那一次她没能做到,那是98年的4月,在得知妈妈病重的消息,我匆匆赶到家里,这一次没有在车站看到妈妈的身影,到家时,妈妈静静地躺在床上,看到我她哭了,说:女儿,妈不行了,没能去接你。我强忍着泪水,安慰着她,就这样,我在她床前照顾她二十天后,回去上班,也准备放暑假再赶回来。我临出门再回头看她时,她绝望的望着我,哽咽的半天说了一句话:妈妈,不能送你了!我再也忍不住悲伤的泪水,夺门而去,在大门口我放声痛哭,我知道这一去,是否还能见到我的母亲——
  
  妈妈那绝望的不舍的眼神,定格在我的记忆力,刻骨铭心。
  
  然而,病魔不会因为我的时间是否紧张而延长母亲的生命,在我回到家中一个星期以后,她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眷恋的亲人,当我再次赶到家,在殡仪馆见了她最后的一面,任凭我怎么呼喊,怎么恸哭,她不会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她最疼爱的唯一的女儿。
  
  母亲化作一缕青烟,融入自然,升入天堂!
  
  二、婆母
  
  母爱,是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求回报,只是给予与付出。如果说这句话还有些道理,那是我婆母的最好写照。
  
  婆母,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起来我见过她两面。很多事情都是从先生那里听来的:婆母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庭生活穷苦,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公公自己,生活当然很清苦,生养了六个男孩子,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六个大小伙子吃的,穿的,受教育的费用该是多大的一笔支出啊。公公婆婆省吃俭用,供养六个孩子上学,生活仍旧是拮据的,有时真是捉襟见肘,但二位老人还是把六个儿子培养成人。
  
  我和婆婆交流的不多,因为她从来没有离开过黄土地,浓重的西部土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说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竟然听不大懂,所有的交流必须在先生的“翻译”下完成,有时还要弄出很多的笑话。第一次见到她时,瘦瘦的,头上包着头巾,深陷的眼窝,写满慈爱。看到我时,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最难忘的是:婆婆的右手的虎口上方有一个大大的筋包,那是婆婆给六个儿子做鞋时留下的。听先生说:小的时候,他很多次站在母亲的房门口,从母亲房间泻出的昏暗的灯光里,看到母亲不是在纺线,就是在纳鞋底,缝补衣服......每每想起婆母虎口的筋包,心里都酸酸的。
  
  我是婆婆家第一个进门的媳妇,城里姑娘,又是读书人,自然给婆家撑了门面,公公婆婆自然偏爱于我。婆婆知道我爱干净,每天给我打洗脚水,脸盆刷了又刷,每次去,婆婆都做一套新被褥留给我。怕我吃不惯西部区的饭菜,总是小心翼翼的问他的儿子:吃什么,喜不喜欢。知道我生活的地方牛羊肉多,自然要杀只羊来招待我.......所有的细节,在今天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凝聚,思念在心底蔓延。
  
  婆婆病重的时候,我们没能回去看她一眼。九十年代末,农村还没有电话,婆婆去世的时候,是村里的一个人代发的电报,他竟然把地址写错了,等我们再次接到电报,婆婆已经去世21天了,现在想想当时接到电报时,我家先生痛不欲生的样子,心里还时时作痛。
  
  希望婆婆在天之灵,能够谅解我们的不孝!
  
  我感谢婆母为我生养并教育了一个优秀的丈夫,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有用人才!(我先生是他们村子里,第一个考出来的大学生)。
  
  母爱如溪流,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安适;一回回送行,一天天守望,母亲的牵挂如岁月般绵长。人生有母爱相伴,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是母爱,让我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和坎坷,人生路上心也淡然,梦也酣畅。康乃馨四溢的芳香,会让感恩的气息流淌;康乃馨灿烂的花妍,会让感恩的心续传承。我把心中最美丽的康乃馨,送给天国里的两位母亲,寄托我的思念,永远的怀想……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