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民币连续贬值的意义
2011-12-7 13:23:57    来源:凤凰财经    我要评论(

    在人民币贬值声渐起一个月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连续四个交易日罕见触及“跌停线”,让一直受逼于升值之苦的人民币逆转了单边上升的势头。对于市场而言,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趋势出现了拐点?抑或人民币只是暂缓升值的步伐?

 

    数据显示,10月中国贸易顺差已下降至1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2亿美元下跌36.5%。路透调查综合22位分析师预测显示,在欧债危机蔓延拖累外需疲软及国内经济缓慢回落背景下,中国11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均将大幅放缓,预料分别降至19.0%和10.9%;当月贸易顺差预料缩小至143亿美元。

 

    目前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仍然极大,发达国家复苏依然乏力,外需疲弱态势下,未来几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缩减。出口放缓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中美元减少,随着美元的需求增加,人民币近期贬值的预期显著增加。

 

    人民币数日来连续贬值,也表明资本流出的信号非常明显。由于国内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投资环境的变化让境外资本不再视中国为投资热土,当前中国经济暴露的一些问题,如地方政府融资黑洞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加重了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一方面,中国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出口持续低迷,特别是11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已大幅放缓。另一方面,美国为弥补投资不足和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出台政策鼓励海外资本回流。加之近期投资者纷纷唱空中国经济,导致有热血流出中国的迹象。

 

    事实上,人民币连续贬值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短期的需求冲击,也有长期资本收益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套利驱动和资本回撤,也有内部经济增速的预期改变;既有被动的阻击,也有主动的调整,更有多方力量复杂博弈之下,人民币定价权的争夺问题。这其中既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把人民币汇率跌停归结于外资出逃,甚至归罪于国际投资机构“做空”中国。

 

    人民币兑美元连续贬值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就此进入了贬值通道,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仍然强调以投资和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刚刚在辽宁沈阳召开了六省市进出口形势座谈会。强调进出口对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要求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加之中国外汇储备仍然高居世界首位,因而人民币升值前景仍然比较乐观。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也表示,在我国汇率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仍会在紧盯一篮子货币与完全自主浮动之间灵活性变动。尽管外界无从知晓一篮子货币的具体构成及权重,但美元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称得上是最好用的参照物,尤其在紧盯一篮子货币时,如果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会升值,相反对美元汇率则会贬值。从当前美元指数走势看,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开盘中间价有走强的趋势。

 

    况且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绝不会无视人民币持续贬值,连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公开表达了这种忧虑。《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称,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强调,人民币升值步伐放慢会在美国国内引发针对中国的政治问题。在大选之年即将来临之时,这一问题可能尤为明显。

 

    保尔森在谈及人民币问题时说,中国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符合中美双方利益。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会加剧。保尔森称,美国国会选举和总统大选即将展开,美国经济又处于低谷。美国可能会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将国内的经济问题归罪到中国头上。

 

    长期以来,美国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政客与学者,都不断地催促中国提升人民币汇率。认为中国刻意压低人民币汇价,藉此可以向美国倾销。美国参议院一些政客甚至宣称,人民币加速升值能给美国创造200万就业岗位,类些的喧嚷,给白宫和奥巴马增加了施压中国的决心,因而,逼人民币升值已成为美国两党乃至上下的一种共识和策略。

 

    中国尽管不怕美国政客的威胁,但也不至于因为汇率问题与美国爆发一场全面的贸易大战,毕竟中国的贸易顺差几乎都来自美国,也就是说,是美国强劲的购买力支撑了中国的出口高增长,当中国制造遍及美国,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人民币市场化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旦需要让步,政府会考虑让人民币继续升值,近期的贬值不过是为未来的升值预留更大的空间而己。
(作者:蔡慎坤)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