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公务员和“国考”落榜者的期待
2010-12-9 10:41:26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一组巨大的数据再次吓坏了人们。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天,起码103万人挤进了分布在中国46个城市的考场,争夺相比之下少得可怜的国家公务员名额。根据官方统计,在这场考试中,每63个人最多只能有一人如愿。
根据今年的试卷,参加者需要掌握一点数学、地质学、天文学和京剧知识,否则就可能从这根比牙签更窄的独木桥上摔下去。
对这场举国关注的考试,人们有诸多批评。有人断定:参考者“高度崇拜权力”并备受“灰色收入”吸引。有人根据常识怀疑:考试只是过场,真正的选择将被潜规则和“内定”所遮蔽。也有人失望地指出:对公务员职位的疯狂追逐,意味着社会的评价体系失常。
然而,即便承认如上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我们也不赞同对这场考试全盘否定的论点。我们也不同意对参加这场考试的人进行全面抨击。对这个社会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无论人们乐意与否,这103万人中的一小部分,将在不久后成为公务人员。他们将渗入全国和地方政府的血液,他们的作为,将直接或间接对政府的效能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因而,对这103万人,我们有一些明确的期望。
我们打心底相信,驱动这103万个体参与考试的,是他们内心对稳定、优质生活的本能追求。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向往稳定的职业、有保障的福利。对任何个体而言,这种追求无可厚非,况且,只有拥有此种追求,他们才可能致力于建设一个不损害个体生活的社会。
因此,我们期待:在追求个体幸福的同时,他们不会忽视其他人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政府机关的品性密切相关,每一个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的人,都对这种幸福负有责任。
我们也相信,这103万人中,起码有一部分,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政治的关注而参加考试。他们愿意参与社会管理,并在其中留下自己的印迹。甚至,其中一些人,也许会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在更大程度上改变社会面貌。
既然我们对当前行政体系的某些方面并不满意,那么他们起码带来新的可能性。起码有一部分人会怀有正直、善良、责任感等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带进他们任职的岗位。尽管他们散落其中,显得力量微薄,但改变总是细微地、逐渐地发生的。
因此,我们期待: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的人,能够发现并尽可能保存自己内心的良善,而不要任其被消磨。
长久以来,社会上有一种潜在的担心,那些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个体,会迅速被其中盛行的官僚习气所同化,并成为旧风气的延续者。而我们则期望,将进入这个系统的新人,能够尽力抵抗这种同化,并尽己所能改变这种风气。
这并不是要求他们牺牲自己的一切。我们承认,面对一个日渐固化的风气,抵抗起来是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我们并不苛求每个人都成为斗士。但是,在保证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他们仍然有努力的空间。他们只需在可能的时刻多保持一分良心,并做出正确选择,这种选择积累起来,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期待的,并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激烈的反抗,而是力所能及的具体善行,是对不公的抗拒,对正直的坚守,对良心的诚实,对人的关爱。只要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些善行就能中和公务员系统目前受人诟病的弊端,并逐渐改变这个系统的底色。
我们抱有期待,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容忍这场考试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和弊端,而是基于一个朴素的信念: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怀有善意,这些善意若能保留下来,并随着103万人中的一部分进入公务员体系,就是通往社会良治的契机。而在这个时刻,当“国考”刚刚结束,选择还在进行时,应提醒人们保留这些善意,而不是通过武断的指责和轻浮的嘲讽,扼杀这些善意。
这份期待,当然不只是送给那些能够通过考试并成为公务员的人。在这场考试中,落榜者将是绝大多数。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不满甚至不公,但希望他们不要放弃。我们相信,他们参与这场考试,意味着他们对社会有所期待,对政治有所关注。这种期待和关注不应随着考试的失败消弭,而应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继续。
刚刚参加了“国考”的103万人,为社会带来的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这个机会,并期待那种具体而微、但切实有效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