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村上自有人家
2010-12-13 10:49:0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灶头的灯忽然亮了,村上的电厂终于送电来了。
  
  可是早饭已吃过,猪食也煮好了,猪都喂了,即使屋里再暗,灶房里也用不着光了。
  
  昨晚吹风了,后来打雷,快要天亮时分才热闹起来,吵吵嚷嚷下了一场透雨,看样子要下许久。
  
  干旱已经持续到七月中旬,庄稼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水浇地里的苞谷已经可以烧来吃了,而旱地里的还像豆芽菜,半身不遂的样子。
  
  昨天去大伯家找妹妹玩的时候,大伯正光着膀子纳凉,他对我说:“今年这里的天气创下了历年以来的最高温,也是干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难怪坐在屋檐下都觉得在被烘烤着,不自在起来。”
  
  大伯是刚从秧田里喷了杀虫剂回来,自然就更热得快了。
  
  家里种的烤烟却因了这次干旱气候,又水浇得足,愈发蓬勃起来,一片片烟林出落得标致极了,第一年种烤烟就种出了优秀水平,寨子里的族人都灰常高兴,没像往年种粮食那般因为争水,东家骂得西家转,隔着水沟咒命短的盛况了。
  
  这场雨一来,今年的烤烟就真的发达起来了,只是不知道成为烟农了将来会怎样,毕竟以后的日子时好时坏。老百姓不种粮食,那就是脱产了,赚不到钱买粮食的下场是可以想见的,因此大伙心里还是打鼓的。听烟科员(种烟科技管理员)说,在把烟草变成钱的过程中,种烟占40%,烤烟占40%,评选烟的等级占20%,另外市场因素也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所以今年的烟草是否有好结果还未知得很,不过第一步算是成功了的。如果村里的人去考察一番大理宾川片角那一带带的烤烟就知道,其实陈家村一带种出再看得顺眼的烟草,在质量和产量上其实还差了很多,并且种植和管理技术也没跟上,要做有利可图的烟农,对陈家村的人来说是出路,但恐怕不对路。
  
  大雨过去后就飘起细雨来,雨蛙在瓦房上,竹林里呱呱叫,屋后绿得发愁的树林里百鸟争鸣,当然,都是些菜鸟,湿漉漉的声音很滑腻。
  
  堆在墙角的山沙是用来糊烤房的,山沙旁边有一桶芦荟,已有了百子千孙,繁盛以极。只是不堪大用,纯属种着玩的。
  
  昨天傍晚去的二伯家,找堂兄问好,也问二伯他们拣到菌子了没,二伯说他是菌子的影子都没捡到,可是集市上已有人大陀大陀地提来卖了,是苍房湾那一截的人。还有仰天窝的雷老大说他家娃儿就捡了5斤鸡枞去卖了。我们这一截地面啥子都没生,主要是他们那些地方下了好几场雨了,我们这里雨花花儿都不见。
  
  谁曾想,这话说了还没隔夜的功夫,雨就来了,过两天就可以上山捡菌子了。寨子里流传一句老话说:二坪子生得恶,落雨团转落。现下二坪子就住着族里的几户人家,有条件的都跟城市化进程去了。
  
  趁着天放晴的间隙,去看了看墙头上的马蜂窝,嚯嚯,又大了一圈,这些马蜂筑巢的进度真是快。雾从山上笼罩下来,遮住了二伯三伯家,雾的舌杏子又舔到了五婶和六婶家的联体房子里,他们的四个孩子都还没放假,寨子里就跟个空巢似的,有人都是空巢老人,各自忙各自的活,不闻人语响。河水自哗哗流着。
  
  母亲坐在门前补那双她穿坏了的胶鞋,父亲出门砍竹子去了,准备烤烟用的竹竿。邻家四妹可能放牛去了,山上有草芽了。院子里低洼处积了一层水,映射出一些残缺的影像。而这时,雾都又挤到了对面山上,和天相接,就有点云里雾里的朦胧了。
  
  打开箱子,有旧书的气息和老鼠的痕迹。家里的猫太有想法了,只捉大老鼠,放过小老鼠,简直就是可持续发展,比村里的人还跟得上时代。因此,猫和老鼠的和谐共荣导致了那些书本那些木头太无辜,被啃得像是刚从前线救下来的伤员集中营。压箱底的,什么也没有了。
  
  在箱子里翻找着曾经,慢慢地,竟然觉得有阳光扑面而来,心头有块镜子,反射着明晃晃的时光,温暖,透亮。而天也真的就“希望”起来,。
  
  篱笆上青藤越爬越多,像一扇画屏,镶嵌在粪堆旁边,而隔壁的鸡正在想办法飞过篱笆,飞上枝头。
  
  循着屋后的山脊往北走,被大火烧过的森林显得稀疏而敞亮了些,焦土裸露。被风坡很荒凉,浅草零星,到处是去年山体滑坡时烙下的伤疤,贫瘠而沉默。
  
  沿着山脊北上就到了横贯东西的毛家梁子,山梁那边是一个山洼,密密麻麻的梯田和人家以及电线杆,像飘在绿野上的浮家泛宅,几个风浪来就打散了,下沉了,只是看上去还很美好很祥和。山梁上是一些石头疙瘩,苍崖云树,走完一条梁子在折往北继续向高处走就到了一条分水岭上,岭南是陈家村的范围,全是落叶阔叶林,也夹杂着针叶林,常绿乔木,受垂直气候带影响。岭北就是草甸和大规模的松林区域,愈往北就是绵延无尽的大山了,属横断山脉的余脉。
  
  俯视整个山区,陈家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那些谷口,沟边,山坳里开垦出来的土地上种着的粮食和烟草证明有人在此间。纵向延伸的山最后一头扎进了脉脉东流的清水河里,像饮水的一群群猛兽,一饮千年。在那群峰的褶皱里,有几个放牧的老人,披着泛黄的蓑衣,蹲在离牛群不远的石头上,烟斗里总不时地冒一阵青烟,多少年啊就这么过去了,除了岁月催人老,其他的什么都没变。可是在几十公里以外,楼房在一年年刷新,公路在一次次升级,工资在上调,社会福利在增加,城市在扩建,市场在调整,环境在改善……那里的幸福感未必就高,那些生活未必就繁华浓烈而不空虚寂寞,那里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存活。但这有什么呢,活着就好。
  
  又下起雨来,村子开始长水膘了,什么都有点肥沃。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