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夫难做有米之饭
2010-12-28 11:03:4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有句俗话很有名,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不假,不过,我又想,拙妇也难做有米之饭啊!
有个笑话叫《勤劳一家傻》。话说这家人都很勤劳,谁也不闲着:父亲垒猪圈,母亲缝被子,女儿做饭。这女孩儿要做什么饭呢?面条。于是,女孩儿开始和面。和着和着,稠了,怎么办呢?加水,继续和。和着和着,稀了,怎么办呢?加面,继续和。和着和着又稠了,和着和着又稀了……没一会儿工夫,女孩儿大喊:“妈,妈,面盆小了!”她妈说:“笨蛋,你不会放到案板上和!”女孩儿听了她妈的话,就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和着和着,又稀了,和着和着,又稠了……女孩儿又一次大喊:“妈,案板小了!”她妈说:“笨死了,让我看!”可是,她妈看不成,因为她老人家把自己缝在被子里出不来了。这时候,院里垒猪圈的父亲恼火了,说:“真是娘们二人一对傻!看我出来收拾你们。”可是,这位厉害的父亲根本就出不来,因为他垒猪圈忘了留口儿,把自己封在猪圈里了。
你看,这勤劳的一家人能不能吃上这顿面条还是未知数呢。
小女孩真是太“拙”了。她拙在哪儿呢?拙在不动脑子,拙在没有经验。
在“拙”的方面,我可是须眉不让巾帼,比上面的“拙”女孩更胜一筹,属于典型的“拙夫”。师范毕业,我被分到穷乡僻壤当小学老师。“民以食为天”,在这种地方,你首先必需学会做饭。学做什么饭呢?稀饭我会熬,我就学难度较大的蒸馒头吧。我就蒸啊蒸,蒸啊蒸……第一次蒸出来,我的馒头全都是威风凛凛的“黄元帅”;第二次蒸出来,我的馒头对我很有意见,一个个黑青着脸;第三次应该称心如意了吧?还不行,我的馒头全都是嘻皮笑脸的“大花脸”。几个女同事教我说,蒸馒头学问大着呢,面团要发起,苏打要适量,揉面速度要快,火也要猛……我想,不就一点酸碱中和反应嘛,哪有什么学问!学问何大之有?我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进行我的酸碱中和反应——结果,蒸来蒸去,我蒸出的馒头充其量也就是上面的“三态变化”而已。
现在想想,我“拙”就拙在固执己见,不采纳他人意见上了。
我做饭至今还有个大毛病——烧糊!熬稀饭要糊,烩菜要糊,炖肉也要糊。有时实在没法吃,我就自我解嘲说,“糊巴烟串,正是好饭”,但吃起来怎么也不是个味儿。有一次过年,我将一颗猪头和四只猪蹄放在一个大铁锅里炖,炖着炖着我就喝酒去了,喝着喝着就忘记正事了,结果,猪头猪蹄全上天了!
我“拙”在哪儿了?拙在心不在焉。
唉,这叫拙夫难做有米之饭呐。
做饭如此,写作亦如此。不动脑子探究方法技巧,一味地简单模仿,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又不专心努力,写作是很难成功的。
写作如此,当领导亦如此。没有领导才能,没有领导经验,一味地胡干蛮干,且自以为是,毫不听取良言善策,还这山看见那山高,想入非非……这样的领导绝对是“拙”领导,绝对是“拙夫”或是“拙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