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酿豆腐
2011-1-19 10:41:2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身为客家人,自忆事起,我的年夜饭桌上,就从未少过酿豆腐这道菜。这道看似简单却韵味深厚的菜肴,不仅丰富了农家的饭桌,更喜悦了一家人的心情。
  
  过年了,辞旧迎新,朴实的农家人说话做事处处谨慎,吃东西也不忘讨个吉利,于是就有年夜饭必吃鱼的讲究,以求得“年年有余”。客家人除了吃鱼,还得吃豆腐,这是因为豆腐寓意为“都有福”。素白豆腐做出来,自然与除夕盛宴的气氛不符,于是,智慧的客家人把猪肉剁成馅,裹在豆腐里,成就了一道享誉民间的美味。
  
  儿时的记忆中,年夜饭必由家中的男人把厨,女人只能打下手,干些生火煮饭洗菜之类的小活。酿豆腐是年饭桌上的大菜,整个制作程序中,女人只在磨豆腐和裹肉馅这两个环节才容插手,其他的时候,只能做个看客。磨豆腐蒸豆浆通常在天亮之前早就完成,待到我从被窝里爬起来,厨房早已飘来鲜豆浆的异香。此时的我便不再赖床,穿上衣服急急就往厨房跑。除了嘴馋爷爷盛好的那碗香甜的豆浆,我还痴迷于爷爷搅豆腐那手好把式。
  
  看爷爷搅豆腐,简直就是看一场神奇的表演。只见爷爷一手拿了葫芦瓢,把置于炭火烤熟后碾成细末的石膏粉撒入瓢内,用水糊匀,来到盛放豆浆的大木桶前。这个时候,我在一旁瞪大了眼睛,不敢出声。爷爷一手持瓢,一手扶着木桶,把石膏粉匀入豆浆里,然后舀起一瓢豆浆,高高杨起,举至半空翻倒,如此反复。白花花滚烫的豆浆从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落入桶内,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这个过程中,爷爷时不时顿下来,俯身端详一阵,继而把瓢伸进桶里,用瓢底为面,带动满桶的豆浆做圆圈运动。折腾了几个回合之后,整个院子都溢满了豆香,这时爷爷定下来,俯身吹开翻腾的豆泡,仔细看了看,终于面露笑容,表情仿佛一位得胜的将军,点头喊了一句:“来了,来了!”然后把木桶盖上。在一旁的我看呆了,一脸茫然地问爷爷:“什么来了?”爷爷冲我一笑,答:“傻伢崽,豆腐来了呗!”我于是若有所悟地点头。
  
  事实上,对于豆腐的这样一种“来法”,我一直不明其理。自己也从来无心去探究豆腐的来法,抛弃被窝的温暖,只是为了一睹爷爷杂耍般搅豆腐的那份神韵。多年之后的今天,年迈重病的爷爷已无法为我表演搅豆腐了。然而我是幸运的,自己毕竟曾经亲眼见证过一位农家壮汉做豆腐的豪迈和神奇。如今城里的孩子,有几个能享受到这种快乐呢?
  
  豆腐搅好了,还得上架压实。压豆腐的技巧,在于负重的把握和时间的拿捏。该在夹板上压几块砖头,压多长时间,全看豆腐的用法,做豆腐丝、煎豆泡、霉豆腐,各有不同。做酿豆腐,要求不软不硬,不薄不厚,求一个适中。这些细节的把握,依然是爷爷一手操作,旁人帮不上忙。等到豆腐做好,切成小三角块,摆上了砧板,爷爷才点上一支烟,往一旁去了。
  
  爷爷烧酿豆腐,依照传统的简单做法,先炸至半熟,放水炖煮,吃起来鲜嫩可口。后来省城的叔叔回来,从年迈的爷爷手中接过年夜饭的锅铲,依照酒店的方法,把酿豆腐放在砂锅里熬煮,味道奇香。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家除夕之夜的酿豆腐也在不断变换花样,夹馅的制作也在换新,吃腻了猪肉,开始换成羊肉、牛肉或是虾仁。每一种吃法,都会在除夕之夜带给全家一份喜庆和香甜。
  
  又一个新年将至,依照惯例,全家人都回老家陪爷爷过年。除夕之夜,围桌而坐的有近二十人,喜庆热闹之极。我寻思着在今年的年夜饭桌上,再一次提议对酿豆腐进行“改革创新”,一口气做四份酿豆腐,夹馅来个荤素搭配,做法蒸煮煎烤全来,让一家人吃一个“四季发财”,乐一个“福气满堂”。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