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艺人唐信义
2011-3-2 10:55:1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从儿时能记事开始,就有许多四川民工陆续涌入贵州。他们在贵州这块土地上打工、创业,安家、落户,赚走了贵州的大量钞票,耗散了当地的许多资源;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四川民工在黔创业发展的壮歌。
来贵州谋生、发展的四川人,往往不辞辛劳,不怕脏和累,见活就做,见钱就挣。他们中有艺人,有杂工,有商人,九流三教,无所不有,遍及贵州的城市和乡村。
大约在我十岁那年,我们村里来了一位弹花匠。他中等身材,面部肌肉饱满,看上去很有精神。因持家有方的母亲要添置床铺,遂嘱父亲请弹花匠来家里弹棉絮。于是弹花匠就来到了我们家。
这位弹花匠四十多岁。他自我介绍说,他叫唐信义,来自四川西部一个偏远贫穷的县份。他的家乡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的地方。因为家乡上年遭遇大旱,故他不远千里,到贵州谋生。
老唐的弹花技术很好。村里人见了他弹的棉絮后,纷纷交口称赞。附近很多人家都买来棉花请老唐弹棉絮,于是老唐的生意红火了好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他在我家吃,在我家住。当然。他为我家弹的棉絮也没有收工钱;有时,他还给我家里买一点吃的和用的东西。
老唐挺怪、挺有意思的。记得有一回吃饭,他因憋不住不慎放了一个响屁,惹得幼小不懂事的我们发笑。父亲见状,立即大声斥责我们“笑屁,没得志气!”老唐马上正襟危坐,神情严肃,与父亲的训斥保持高度一致。这以后,我们再也不敢造次。
老唐和父亲关系很融洽。他有些文化,与身为教师的父亲一见投缘,话语十分投机,很有些相见恨晚。父亲后来与他兄弟相称,他大几岁为兄,父亲小几岁为弟。于是我们几兄妹都称他为“唐伯伯”,并且一家人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闲暇时,父亲与唐伯伯常常坐在一起,斟点小酒,弄点小菜,边饮酒吃菜边吹牛聊天,关系十分亲密。
有一次,我听到唐伯伯与父亲商议要共同做一宗买卖,大抵是将川西的几样土特产运到贵州来卖(据说贵州人很喜欢这些特产),具体的情况我已记不清。父亲当时拍手赞成,并与唐伯伯相约,待唐伯伯回家乡后再与父亲书信联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唐伯伯后来终于与父亲告别。动身那天,唐伯伯与父亲双手紧握,两位大男子汉的眼眶里竟都噙满了晶莹的泪珠。他们分别时没有只言片语,可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个月以后,父亲收到了唐伯伯的来信。那封信字迹工整,我有幸目睹。信的开头我至今如在眼前:“顺海弟,你好,为兄已安全到家。这几天我非常想念你们……”信里还与父亲具体谈及了有关土特产买卖的事宜。不知什么原因,父亲没有回信。此后,父亲与唐伯伯再也没有联系过。
今天我问及父亲,当年为什么不给唐伯伯回信,父亲笑而不答。但我分明发现,父亲饱经沧桑的容颜上隐藏着几丝淡淡的遗憾和愧疚。同时,父亲为什么没给老唐回信已经成为我心中解不开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