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叫收藏
2011-11-28 10:55:33 来源:赵何膺 我要评论()
我要事先声明,我可不敢说爱收藏的人都有病,我要是那么说了,首先证明我自己有病。但是这世上一定有那么一些人患有收藏病,而他们所收藏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通常想象的古玩字画,珠宝玉器一类的贵重物品。
我的工作常常涉及到居民家里访问,有时居民去世了,我们要去家里清理财产。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的家里的杂物堆积如山,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收藏他们喜欢的东西。有一个人喜欢收藏吸尘器,家里摆放着一百多台各式各样的吸尘器,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了。我还去过一家,里面住着一个老太太。有一间屋子里堆放的全是服装,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还有一家在家里所有可以摆放东西的地方,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几千条毛巾,全是新的,从来都没有用过。
在我生活的澳大利亚,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说收藏有点赞誉他们了,其实这就是收藏癖,或者叫做囤积癖。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大约四分之一的火灾都跟住宅中囤积过多有关。在澳大利亚,喜欢囤积的人当中,58%是65岁以上的老人,85%属于独居,54%住在政府提供的公房里。另外,根据美国的统计,喜欢囤积的人中,77%有健康问题,13%的人被赶出家门成为无家可归者,2%的孩子被带走(失去监护权),6%遭受过火灾。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收藏癖或者囤积癖造成问题的严重性。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患上收藏病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与一个人的个性、人生经历和社会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就是孤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特别是西方社会中的老人很难从亲情中得到慰寄。因此,他们从收藏中找到一种感情寄托,这和吸毒、吸烟和酗酒有着同样的麻痹作用。判断一个人喜欢收藏是正常心理还是病态,有一个简单的标志,那就是看他是否可以轻易放弃。如果能够泰然自若地放弃,那就是正常心理,如果离开他所喜欢的东西就活不了,在大街看到就想淘换回家去,那就是病态了。但是这种病态却不易被别人察觉,反而让人们觉得他对收藏很有热情,很执着。
我觉得造成收藏病的社会因素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商品太丰富,另一种是商品太贫乏。前一种往往发生在西方社会,东西不贵,品种丰富,而且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当作垃圾被抛弃的现象很普遍,这就给收藏者提供了丰富的货源。而后一种则发生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里常常发生某种商品匮乏的现象(或者仅仅是对商品匮乏的恐惧),因此,有门路的人便囤积手纸、布料、绿豆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在西方社会,患有收藏病的人同样面临着生活上的问题。家里堆满了杂乱无章的“收藏品”,根本无法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而把垃圾当成收藏品堆放在家里则更是糟糕,不但自己生活得不像人样,而且还会殃及邻居,给公共卫生带来危害。这些人性情孤僻,不与人往来,当然更不可能让人到家里做客了。他们对于社会服务采取不合作态度,极端的情况会导致断水断电,甚至房屋随时倒塌的危险。
其实,在西方这种收藏囤积综合症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大家知道,西方人是信奉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一般情况下,执法部门是不能私自进入民宅的,也不能对别人家里发生的事情采取什么行动。只有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比如从房子里散发出恶臭,周围的邻居向市政府投诉了,执法部门才可以介入。特别是对于独居的老人,澳洲政府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法令,比如多少岁以上必须有人陪同否则必须移居养老院,因此在没有亲眼目睹家里垃圾堆积如山的情景之前,政府也无权干涉。
要想避免陷入“收藏病”的黑洞而不能自拔,就应该从小养成干净整洁,定期清理个人和家庭物品的习惯。对于长期(半年或者最长一年)搁置不用的物品,不论多么贵重,也要坚决处理掉,不要让你的“箱子底”无限制地增长。有价值的东西最好交给国家来收藏,供民众欣赏吧,至于没有什么大用的东西,还是别往家里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