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理解中国父母心么
2011-12-1 11:03:34 来源:赵何膺 我要评论()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是中国父母最爱挂在嘴边的。既然是“天下”,那必然是天下父母同此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可遗憾的是,出了中国人的圈子,或者再往大一点说,出了“大中华文化圈”,这种父母心就有点“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我读过一位在海外居住的中国母亲给移民局写的一封信,恳求移民局批准她儿媳妇移居海外。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中国母亲的“父母心”。这里摘录几句“金玉良言”,看一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儿子大了,做为母亲,我应该关注一下他的个人问题了。”
中国人的父母心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婚事。虽然现代人不可能完全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路上去,但是在子女择偶、结婚的人生大事上,做父母的不但要参与,而且要拿主意,拍板,也就是说父母有决策权和仲裁权。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性更早熟,个性更强,主意更大,独立更早,更加有钱,可是偏偏在择偶结婚问题上却往往是扶不起的阿斗。找对象,拉婚配的,父母比孩子都着急,等到结婚进入倒计时了,忙乎的更是父母了,买房子,买车,布置新家,操办婚礼,到最后一刻男方父母还有掏出几万几十万的彩礼,否则便功亏一篑,没脸见人了。洋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也关心子女的婚事,可是几乎不会代替孩子找对象,而且完全尊重子女的选择。他们也操办子女的婚事,但那是约定俗成的,有一定预算的,绝对不会砸锅卖铁给子女把身上穿的,床上铺的,脖子上戴的,兜里揣的都置办齐了。这么说来,你一个中国母亲跟外国移民局表白说,儿媳妇是你找的,婚礼是你出钱操办的,也不一定能打动洋人的心,说不定他还觉得你越俎代庖,侵犯人权呢。
“孩子的幸福就是我们父母的幸福。”
这可以说是全体中国父母最大的心愿了。我们中国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指望他们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虽然说现在不比封建社会了,儿子当上朝廷命官,老娘也能沾光封个“诰命夫人”荣耀一辈子,可是子女发了,当父母也一定跟着沾光。当然现在当官的儿子犯了事儿,挨一枪子儿,老娘也不会遭受灭九族的灾难。这就是中国人的一荣俱荣的幸福观。但是,如果这种幸福观成立的话,那么能称得上幸福的中国人实在太少了,因为按照这种推理,没有结婚的人不幸福,结婚而没有孩子的父母不幸福,孩子不幸福的父母也不幸福。而西方的幸福观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或许家庭成员有一种集体幸福感,可是当孩子成年之后,父母的幸福与孩子的幸福之间不会有必然联系。我们常常听到西方亿万富翁的孩子在麦当劳打工,或者当大老板的父母靠政府的救济金活着,这些都很正常。这样一比较你就知道,中国母亲这样说是在告诉移民局,你批了我儿媳妇的签证就是让我幸福,否则你就是破坏我的幸福。如果移民局以这个理由发放签证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
“我儿子结婚,我又多了一个女儿。”
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心了。孩子结婚,你不管他们幸福不幸福,当父母的先抢着认亲,“一个女婿半个儿”,好媳妇强似好女儿。特别是现在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么多年,人口是减少了,可是给许多父母带来终身遗憾,那就是不能儿女双全。但是,独生子女的结婚又给双方父母一个“飞来横财”的机会。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中国父母已经摒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没有骨肉亲情的陋习,反而要借助“秦晋之好”,把女婿抢成儿子,把媳妇抢成女儿。因此新婚夫妇便有了双重身份,就如同双重国籍,双重间谍那样从双方的父母那里都得到好处。在现在的中国式婚礼上最出彩的场面恐怕要数“改口”一幕了,“爸”“妈”叫的那么清脆,那么响亮,那么亲切,那么感人。当然“改口费”是少不了的,少了,指不定背后有什么难听的话呢。中国人的这种认女婿做儿子,认媳妇做女儿的习俗在西方人眼里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西方人对对方父母一般是直呼其名,既不会叫“叔叔阿姨”,结婚以后也不会改口叫“爸爸妈妈”,在法律上彼此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没有赡养的义务,也没有继承遗产的资格。你要让西方老太太花钱听一声“妈”,她得笑掉大牙。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来中国人的父母心还真值得可怜。我衷心希望那位中国母亲兼婆婆能用中国人的父母心打动洋人的心,否则的话,你不让她如愿以偿,还能有什么办法可怜可怜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