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昌黎
2009-12-4 10:23:2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笔韵碣石依旧,墨染小城曾经!今日目染于笔者文中,对这个熟悉的已经不能再熟悉的小城竟然有了另一番情愫!美来自心底的呢喃,那是一种眷恋,是一种永恒的久远……笔者文字柔而洒脱,飘逸不失突兀的渲染!笔劲沧桑,值得学习借鉴!推荐共赏!
于我一介书生,平生行经很少,大多名山胜水都未曾领略。然而。命运对我还是非常眷顾,我的第一次远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至今思之念之、魂牵梦绕的地方。
生在华北平原腹地的一个普通小村,资质平庸的我也按部就班地小学、乡中、高中地求学,高考竟然一蹴而就。虽然只是一所省内普通的农科院校,但毕竟是个本科,失望之余,略有欣喜。在父母紧张而欣慰的嘱托中上路,辗转千里,来到了这个小城--昌黎。
一下火车,是一个破落的车站,屋舍简陋,人行寥落。幸而有热情的老乡接站,心里满是好奇、怯然,夹着懊悔,五味反复。
随着接站的老乡,在崎岖不平的石头小巷中不辨东西地行走了很久(当时觉得很久,后来发现其实很近,可能是陌生的缘故),看到的是一个和我们高中相差不多的校门,这就是我们的伊甸园了。
临去之初,对这个东海小城知之甚少,及至住下,慢慢地了解,才发现这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古朴小城。
昌黎,北枕燕山余脉,南襟平原,怀抱大海。按我本不相信的有限的风水理论,可真算得一个风水宝地。
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北上碣石峰顶,且不说山脚下如明珠般波光粼粼的碣阳湖了,西北,是无尽的层峦叠嶂。东南望去,阡陌纵横,草木含翠,一片锦绣。再远处,一线烟海蜿蜒而去,孤帆点点,水波生烟,不禁会想起曹操的那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其实碣石的登临也不止于凭顶一眺。春来时山路畔的碧草青青,夏日里古松下的听风而眠,秋天一路下山的果红叶绿,还有冬季山阴的陈年积雪,都曾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沉思,及至现在,是久久的怀想。
如果你不喜欢登山,那么,也不必驱车,一辆自行车,或单人独骑,或结伴而行;或南下黄金海岸,或东行北戴河滨。如果还不尽兴,七八十里外,可到秦皇岛,甚或再远些,到山海关,登城一望,沧海茫茫,穷思渺渺。
其实,你也不必非到沧海,这一路的景色与风物也是很值得记取的。昌黎由来物产丰饶,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一年四季,各种时令水果一应俱全,尤其盛产葡萄。加之昌黎民风倍是淳朴,走到哪里,听到一口婉转悦耳的唐山音,都觉得亲切异常,没有在外飘零的感觉。
如果你不喜欢远游,也可以信步在这个还有些不太开化的小城里转转。一条长长的巷子,两边是青石砌起的高高围墙,你的步音会在长巷里久久回响。路边蜿蜒的水道、碧绿的青藤、斑驳的店门,还有耳边那一口口委婉动听的唐山音......。
走累了,就到戏院街的那家饺子馆,我最喜欢他家的饹子炒肉和熘肝尖了。三五个人,两杯淡酒,一扇饺子下肚,醺醺然、飘飘然地走回。有风扑面而来,抬眼处,云雾缥缈的碣石群山悠然在望。
毕业已经近二十年了,中间也曾经回去过多次。火车站早已重修了,找不出当年我们含泪握别的地方了。许多街道也已拓宽,商厦林立,添了许多现代气息。我也曾独自一人,找寻当年的那些石巷,欣喜地发现,还有许多旧日的影子,就连饺子馆的旧椅上,还仿佛有我坐过的余温。我还点了饹子炒肉和熘肝尖,风味依旧,却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也许,我们永远不能重回往日的那条河流了。
碣石依旧,苍松翠柏,山石枕流。一路登攀下来,除了怅然若失,唯一的感觉就是累,我们老矣。
是啊,青山虽在,我们已老。当年的老教授许多早已退休。有留校的两位同学也已非花样少年,一口地道的唐山音,热情地接待着我们。每每在醉意里回首,感慨良久。
海涛依旧。我坐在岸边,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涌在脚下。我无法想象,也不愿相信,这个鬓发微染的我就是当年那个弄潮的风华少年。
此别久矣,心却未曾走远。时常在夜半醒来,那历历的梦里,我又回到了那个小城,回到了那一片山水之间。
永忆昌黎,忆及那个曾经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