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元老,四迹生辉
2010-5-18 11:08:4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为《人生精彩——刘校均作品集》序
认知刘校均先生纯属偶然,曾几何时,阅读过他很多的作品,如雷贯耳般清脆,却未曾谋过面,多少有点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感觉。到了现在的岗位,加上业务工作的关系,我才知道这位神情镬铄的长者竟是我社的“八朝元老”!被先生忘我精神所感动,欣然作序。
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剧作家莱辛说过:“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击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校均先生在努力地践行这种理念。
校均先生与他的好友们经常谈及的话题是:人生有“四迹”——足迹,汗迹,血迹,墨迹。足迹彰显人生的全过程,走过去了就走不回来,随着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足迹总有被消失的一天;汗迹、血迹更是如斯,汗迹血迹铸就的成功或者喜怒哀乐,说白了也不外乎是时过境迁的产物,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能留步多久算多久;唯独墨迹能流芳百世,永恒的物质造就永恒的精神,唯精神不朽。校均先生在认认真真书写着属于社会又同时属于自己的“四迹”。
人生七十古来稀。出生于1940年的他,至今还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企业家天地》挑大梁、担任副总编辑,就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了。社科院高层知识分子扎堆,但校均先生却是行武出身,1961年,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声浪中,他投笔从戎当上了航海战士。海峡之战没有打起来,校均先生却因工作出色平步青云,酷爱舞文弄墨的他在部队文职岗位上一干就是近十年。如果说军队是个大熔炉的话,校均先生也的确是块好钢,多次的五好战士、嘉奖,入党、提干,还有他的文字和观察事物的功底加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的形成,都是与这段经历分不开的。转业后,他先后在市局机关和企业担任政工、宣传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为专业的新闻人,20年期间,历任《企业家天地》杂志记者、记者站站长、副总编辑,采访和写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长篇人物通讯与新闻大事,记录下了一位位社会精英的光彩业绩与他们的酸甜苦辣。本书收录的《军中骄子》、《悠悠夕阳情》、《伟人家乡的一颗新星》、《人生座标》、《巾帼英雄的足迹》、《今日东山神水,重振当年雄风》、《将军回乡办企业》、韶山情,瑞仁心》、《湘莲世家,产业龙头》、《伟人故里的奉献者》、《一个莘莘学子的不懈追求》、《金凤朝阳,宏基伟业》等等,无一不是校均先生在浓墨重彩描述他人的同时,在认真锤炼自己的精彩人生。面对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一位媒体人,校均先生自知责任重大又责无旁贷。他常说,采访要深入实际,深入调查,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新闻人绝对不能成为捕风捉影的市侩,也不能是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的枪手,更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粗制滥造唯金钱自欺欺人的俘虏。
勤以补拙,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校均先生悟出了他的“四勤四得”,即:心勤得灵感、口勤得尊重、腿勤得实效、手勤得成果。归纳起来就是多思、多问、多跑、多写。思想上敏于行,作风上夯于实,行为了忠于诚。他时时刻刻重视发现新闻,事事处处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新事物、新素材,只要是发现某一素材有报道价值,他便立马在“快”与“实”两字上狠下功夫。所谓快,他不是急于求成、急于动笔,而是以最快捷的方式先到新闻发生地直接调查和了解真实情况,获取第一信息,经过反复核实无误后再动手行文。他说,作为媒体人,新闻的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条红线不能踏也不能违规违章,万不能搞失实报道,否则就会造成媒体在群众和读者中的不良影响。他说:“我的人格赔不起!”因此,20多年来,他采写的数百件作品中,除了有“好稿件、好作品”的称誉外,从未出现过报道失实、虚假的诋毁现象。
生活与生存永远都是万花筒。在校均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采访写作之余,他还酷爱收藏,在只字方寸之间,他悟出了众多的哲理:玩物并不丧志,就看你怎么玩。智者无疆,达智若愚。做人和做事业一样,痴迷是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他收藏颇丰,主集邮票、邮品、军功章、伟人像章、磁卡等,其邮集曾参加部队及省、市级邮展并获奖。其事迹已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八朝元老,四迹生辉。
衷心祝愿校均先生心想事成!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