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对愤青冯小刚的特殊意义
2010-8-12 15:35:58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今年52岁的电影导演冯小刚,再一次用《唐山大地震》成功证明了他深厚的艺术实力。
《唐山大地震》,或可叫作“震后余生”,是关于亲情的误解与背离、最终达成宽恕与和解的故事。唐山大地震中一个普通人家,施救时因母亲发出“先救儿子”指令,判了被压在废墟下7岁女儿的精神死刑。这一对幸存母女从此背上沉甸甸的十字架,彼此疏离。没有宗教,无法告解,母亲靠自我惩戒、三十多年素衣守寡的生活,来减轻负罪感;女儿则游荡在母亲视线之外,“被遗弃感”挥之不去。救赎产生在32年之后,在汶川地震现场,女儿作为自愿者目睹无数救援者的牺牲与奉献、以及普通人家刹那间的生死抉择,心灵震撼,郁结终得宽释。母女最后达成和解。这是亲情的和解,也是人与生活的和解。
导演冯小刚在这部片子里体现出来的真挚、庄重与谨严,令人肃然起敬!一直以来,他都以“贺岁喜剧片之父”诨名而唱响江湖,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十几年来拍片多多,皆以草根民众幽默情怀、讽刺调侃乐活态度,勤勤勉勉嬉戏诸神,兢兢业业娱乐众生。他的自学成才经历与辉煌商业功绩,多年之后,也让自命不凡的学院派导演们处于假意轻蔑与真实羡慕嫉妒恨之情绪中。
一部《唐山大地震》让人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导演才华、思想深度与艺术造诣,在这部片子里得到完美体现。那些对他的才能仍有怀疑的人从此可以休矣!在面对一个民族的集体灾难性记忆时,冯导表现出了如履薄冰般的审慎和敬重,满怀同情、悲悯和忧戚之心,生动细腻展开人性叙事,基本做到了中正和公正。在灾难的表现、主旋律的表达、人性人情的挖掘之间,他很好地把握了分寸尺度,艰难掌控住了微妙的平衡。
当人们误以为是灾难大片的IMAX银幕巨献,变成普通人家32年人生的平淡叙事时,电影的表现变成更大的考验。没有剧烈矛盾冲突,只有细微到不能再细的一个个普通生活段落的表达以及母子、父女的情感处理。冯导细腻的手法,艺术上的耐心,流畅的叙事,对于观众情绪的顾及,都深深令人折服!他在每十五分钟设置一个钩子,每二十分钟,设有一个情绪激爆点,用以伤怀惹泪。一部片长150分钟的电影,能够频频催人泪下,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老戏骨们的表演,无可挑剔。观众甚至能猜出下一个桥段是什么,但演员的情绪一喷,如陈道明的银幕处女泪挥洒、徐帆最后的给女儿一跪,观众仍止不住涕泪横流!太他妈的感人了!
这是冯小刚最本分最真实的一次叙事,人们看到了作为曾经的军人和文学小青年的骨子里的那一份郑重。其实,从《天下无贼》《集结号》开始,人们就已经看到了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热忱、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文艺青年的复活。这个没拜码头、没有做过科、想在文化艺术这条路上出人头地的年轻复转军人,欲进行文化突围和冲撞,冲杀出一条血路来,谈何容易!多年以来,在诸多可选择的文化姿态里,他选择了一种桀骜不驯、永远愤青的姿态,来抵御抵抗周围文艺环境的粗暴,顽强回护自身。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下下签。当然,你也可以说成是双刃剑。这种姿态,总能给媒体炒作提供一个口实,同时,对于他个人社会形象身份的确立也产生致命的一击。当那些出身学院派和早期有幸获得国际大奖的导演,具有了批评的豁免权,百般受到舆论呵护娇宠时,唯独冯小刚这个电影学徒出身、已成票房毒药的大导,却永远四面楚歌,孤独求败。每次他发新片,看不到公正的影评,看到的永远是见面会上他又被记者故意激怒暴粗口的娱乐头条。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转折,一个契机。它再次让人们看到,与外表的桀骜不驯中年愤青劲头相反,冯小刚是个善于学习、有钻研精神和强烈进取心的导演,他具有从电影制片、商业运营到编剧、导演、表演等的多方面才华。如同已经达到九段的超一流棋手一样,到了他这个年龄段还能长棋,此人非同小可!
已经郑重起来的冯小刚,没有必要再回到嬉笑怒骂那条老路上去了。未来的岁月里,衷心祝愿冯导保重身体,不浪费才华,把握好自己的艺术巅峰时段,拍出大量完美的影片来,不断向大师的路途精进。中国电影的希望,也正寄托在他这样的接地气的导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