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内,孔子雕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醒目位置上,出现又消失。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公众的反应,似乎超出了雕像所有者—国家博物馆的预想。]
执意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的孔子,在2500年后仍难摆脱“搬家”的命运。2011年1月11日,“他”来到了天安门前;整整100天后,又默默离开。
4月20日,耸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孔子像被移除了。下一个安身之所,是国博内的雕塑园。尽管两个“家”之间距离不足1公里,但意义完全不同——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再“光天化日”地站在天安门建筑群中。
孔子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在这100天,围绕着孔子“落户”天安门,发生了什么?
一个绕不开的背景是国家博物馆的扩建。位于天安门东侧的新国博,体量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确实是国家的一个形象,也是国家的一个战略。”国博馆长吕章申说。
在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广场上,几乎都会以雕塑的形式为博物馆的主旨点睛,这是一个惯例。
于是,在2010年3月,吕章申找到了雕塑家吴为山,请他创作一尊孔子像,放在国博北门广场。吴为山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从1990年开始从事制作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像的工作。他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国收藏。
吕章申称:“被称为‘圣人’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的时候,这尊孔子像落户国家博物馆北门外,与国博自身的文化含量是非常相配的。”
雕像中的孔子高9.5米,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在塑像落成的1月11日,吕章申在“重要讲话”中阐明了国博北门广场地理位置的价值——“面向世界著名的长安大街,并与故宫面对,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一名长期研究天安门地区建筑规划的老设计师告诉记者:“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尊与国家博物馆建筑配合的雕塑,孔子像的位置很尴尬。它不可能放到建筑的西侧,对着天安门广场,即便三层楼高的规模不足与近38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抗衡。如果这样摆放,会像个墨点打破广场严格遵守的中轴对称,所以它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天安门广场的,绝对不可能!另外,比起广场视线完全看不到的东侧和南侧,在北侧放置一尊雕塑,是国家博物馆推出自己全新形象代言人的唯一选择。”
严格地说,孔子从未走进过天安门广场,他只是矗立在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上。记者致电北京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其工作人员明确答复:“那是国家博物馆的区域,归国家博物馆管辖,并不属于天安门广场范围。”
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站在孔子所在的位置,如果不转动脑袋,甚至连天安门广场都看不见。
然而,这里还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天安门地区。《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中界定:天安门地区是指东起国家博物馆东侧,西至人民大会堂西侧路(不舍西侧便道),南起正阳门箭楼南侧便道,北至故宫午门的区域。”
这意味着,孔子像虽然没进入天安门广场内,却进入了天安门地区。这引发了人们基于这一“暧昧位置”的想象。尤其是对老北京们而言,将孔子像所在的位置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是他们的习惯。
在这个“以纪念性和政治性为宗旨”的广场,此前所有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政治符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金水桥、孙中山画像、毛主席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中国国家博物馆。
然后,孔子来了,站在这个敏感的地方—就在他身边的广场,发生过“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及其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儒家、反传统为核心诉求。而在四十多年前,这个广场曾上演过“文化大革命”的诸多重要节目。这场运动中,各地、尤其是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曾遭到严重损毁。若干年前,就在孔子身后的这个博物馆内,他也被当成一个负面人物展示。
一名曾多次参与天安门规划的专家告诉记者:“天安门广场是政治的广场,在这里修建任何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
所以,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公众的反应,似乎超出了国家博物馆方面的预想。
孔子像落成两天之时,国家博物馆开在人民网上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孔子’青铜塑像落成的新闻一经媒体广泛报道,立刻得到社会热烈反响。目前,我们已经采集到30余篇各类不同报道和博文,网友们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意见建议。对于此事,人民微博的网友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们希望听到您的声音。”
当时国家博物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媒体,“收集媒体报道供领导参考是我们的工作惯例。”
然而5天后,这条微博再也看不到了。
但舆论已经炸开了锅。从讨论孔子站在天安门广场边上是否合适,到讨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儒学的大力复兴。讨论逐渐从国内蔓延到海外。
“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着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国《独立报》以如此标题报道了上述新闻。
加拿大《环球邮报》称,尽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来,中国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别是其“强调个人道德与尊重权威”。
美国媒体则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变化,孔子对道德的强调,也就很容易引起共鸣。
而在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调查中,22万多名网友参加了调查,近七成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对媒体表示,在2008年北京两会上,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他,也曾提过类似提案,建议在天安门、奥运中心场馆等区域建设“先贤纪念馆”。这些年,他与圈内的朋友随时关注、沟通着国学领域的一举一动,包括在北京建设大型国学馆的动议。但在这些信息中,唯独对天安门广场附近立孔子像一事,他“闻所未闻”。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以前在一些地方立孔子像,当地政府一般都会态度审慎地提请专家论证。但这次,“有点突然”。
1月20日凌晨,正在北京出差的王大千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称,孔子像要移位。他赶忙打上出租车就向天安门赶,然而孔子像还在那里。
1月21日,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前往当地的孔子学院视察。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弘扬国学为己任,目前在全球已有500多所。人大教授袁济喜说:“从今天来看,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国学,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构成部分。如现在的孔子学院、汉学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然而网络上的讨论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反对将孔子像立在天安门附近的网友表示“越来越生气”,“长时间呼吁都没有人理睬”,所以要“找地儿讨说法”。
3月6日,吕章申接受媒体专访时对此回应:“不要像很多人一样,把孔子像和政治连在一块。和政治没有关系。国家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得有厚重感,你没有一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巨人: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和孔子。今天我们应该多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孔子像。”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孔子像的时候,麻烦又来了。孔子“落户”天安门了,别人可以吗?
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国新称,他有一个提案:“在天安门广场西边,国家大剧院的门口竖立一座关公的雕像”,所谓“文有孔子、武有关公”。他一并告诉媒体,“已经采纳立案了。”
而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于炼建议,“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前修建孙中山先生铜像,以为永久性缅怀和纪念”。
网民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为孔子找邻居”,而这直接引发了所谓的“天安门落户条件大讨论”,始作俑者就是这尊孔子雕像……
4月20日夜晚,孔子在这里站了100天后,悄悄地走了。一圈蓝色的挡板,将他的“足迹”围住。几天后,这圈挡板就会被拆掉—当那片足迹被抹平,孔子就像从未来过。
国家博物馆给出的解释如下:“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
然而网络上的新一轮争执又开始了。无数人质疑:整个国家都在提倡“不折腾”,为什么你们还要折腾这个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