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我们搞砸了苹果社区
2012-8-16 11:00:13    来源:36氪    我要评论(
  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那肯定是真的,因为我在电视上看过。”这在过去的日子里往往是真的,那时候,人们获取信息只有依赖电视和报纸。尽管很明显事实并非如此,但你的所看所读就是真相。
  
  如今,多亏了互联网,我们觉得自己比以往聪明了许多。我们可以从一个过去认为完全没戏的角度,讨论和检验消息的来源。但我们真的能鉴别互联网上流动的所有信息么?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每当看到Twitter上肆意发布的消息,我脑海里第一反应是–“52%的人认为,互联网上64%的所谓真相中有48%是错误的”,但我这些闪念的数据在外人看来显得十分多余。
  
  在人们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信息大潮的腾飞和飞速前进显得有些令人不安。人们可能会站出来力挺永远不会发生的事,也可能围着所谓的事实或者是伪造的真相团团转。
  
  我们想做个测试,证明传播捏造事实到底有多简单?
  
  苹果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所以他们经得起几回打击。苹果的周边社区往往十分活跃,尤其是在新产品发布会之前。9月1号,每个人翘首期待iPhone5正式上市。到处散布着关于这款手机外观、特性、材质等属性的谣言,我们认为这恰好符合测试的目标。
  
  有一天下午,我们用3D程序制作了一个螺丝钉的草图,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螺丝钉,它的头部既不是星形,也不是轨道状,也不是pentalobe防撬螺丝,相反,这是一个独特但又十分不实用的造型。我们调整了图像并把它放进邮件,发送给自己,并且拍了一张邮件的截图,再匿名上传到Reddit社区,还附带了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在水果公司的朋友刚刚拍了张照片,很显然他们居然在自己制造螺丝钉!”
  
  接下来,我们慢慢等待……
  
  不到12小时,有趣的事就发生了。首先是苹果博客CultofMac发表博文“苹果顶级机密,他们可能正在研究一种把你永远锁在自己的设备之外的不对称螺丝”。之后,整个场面就hold不住了。越来越多的博客发表,叙述这个所谓的来自美国Cupertino苹果高层的泄露机密。Yahoo,Wired以及MacWorld也跳出来。在twitter上,无数愤怒的帖子涌出来指责这个事件。在YouTube上,人们甚至为这个新螺丝钉制作了视频。Google+上的讨论也是一页接着一页。要是不信,你可以去google一下,输入”asymmetricscrew”试试看。
  
  于是我们成功制造了谣言的盛行–苹果可能正在研发一种新螺丝,用来把用户屏蔽在自己的苹果设备外。
  
  很明显,那些报道螺丝钉的博客和报纸最终回归到一个主题:谣言是模糊且未经证实的,但是却讨论了“假如小螺丝投入使用,将对Mac世界造成的影响”之类的话题。然而,我们注意到了参与讨论的读者的一些差异。虽然,记者们并不完全同意这会发生,他们指出这是一个谣言,但读者们的观点却更加清晰。他们认为这则新闻,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中间没有模糊的灰色地带。两个阵营的观点完全对立。据估计,有大约90%的人认为螺丝钉是真的而且把这个作为自身观点的基础,只有10%的人质疑了它的准确性。
  
  不难发现,当你越远离信息的来源,认为信息准确靠谱的幻觉越强烈。在Reddit上,最原始的链接入口被我们认为是O模式,这里只是不多不少得贴了螺丝钉的图片。将注意点集中在行为表现上的报纸和博客(Yahoo,Macworld,Wired)则认为这些信息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螺丝钉的真实性稍有降低。然而,文章的评论人却认为真实性几乎达100%,这带动真实性因素回升。把信息贴到自己社交网络(Twitter,G+,Facebook)上的评论员、读者坚信这就是事实,不带丝毫怀疑。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信息,你理解了多少,哪些对人的影响最大?
  
  其实,这也没什么令人惊讶的。面对Yahoo,Wired还有Macworld这种业界大牛写的东西,你没有任何理由去质疑,人们往往有一种感觉,并坚定地随着它走下去。在这个例子中,是关于一个新型的螺丝钉,一个相对并不怎么重要的信息。但它却唤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如何消化、理解当今的信息。
  
  有多少我们在互联网上读到的信息是真实的?
  
  仔细想想,有多少次我们在不清楚事物本身内涵,或者没有确认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之前,就随手转发了一条twitter上的信息、facebook上的一个帖子或者一篇博客文章?尤其是对于爱泡在网上的人,他们乐于在任何场合评头论足,无论是在网上,在工作,在学校,在派对等等。流言一旦飞速流传开来,是很难被遏制的。
  
  我们必须对读到的东西保持高度的批判性—“这个符合逻辑么?”或者“信息的来源是什么?”因为我们永远都不是这个信息的最后一位接收者。
  
  最后,我们想对感到受到深深欺骗的你道个歉,但这个实验背后却有一个长远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东西更加严谨慎重。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