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明清文人的书斋
2012-1-9 14:32:34 来源:万君超的博客 我要评论()
苏州博物馆在2012年1月1日至2月23日,举办《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展品均来自于苏博馆藏,约一百四十件明清文房用品,包括笔、砚、扇、墨、炉、印章、笔筒、水盂、笔洗、家具、玉器、剔红、臂阁、镇纸、插屏等,材质也有竹、木、瓷、铜、石、紫砂等。既然是书斋雅物、雅玩,所以器型多为小巧精致,适合于几案陈设和上手把玩。人工与天趣,浑然交融。单件的古代书斋雅物,或许在博物馆和拍卖市场中屡见不鲜,但如此全方位的整体展出,的确颇为少见难遇。当你在观赏那些展品,似乎可以暂时忘却展厅外的市朝尘壒,而穿越时空与古人相对凝视,心灵互动,流连忘返。但也会时生愧感,因为在这些制作精致和包浆圆润的书斋雅物面前,今人与古人相比,显得有多么的粗俗和浅薄。
从宋元开始,苏州历来就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因为有极大的高雅消费市场,所以天下能工巧匠皆麇集于吴门。就工艺品而言,到明代中晚,苏州地区已成为了中国手工艺生产的第一重镇,从而向全国播扬,也形成了风靡天下“苏样”、“苏意”、“吴式”的手工艺式样。加之许多文人士夫的积极参与到设计和制作中,所以使得苏州手工艺品除精工倍于他所外,还极具趣味化和艺术化,雅俗共赏。吴人创之,天下蹈之。比如园林、家具、玉雕、漆器、刺绣、装裱、文房用品等,莫不如此。文人士夫通过对文房用品的设计、指导和赏玩,也并非纯粹表现自己的“嗜古”趣尚,以及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还因此想将之成为一种文化精英阶层与普通大众“区隔”开来的消费模式。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雅俗之分,这其实与个人的财富和地位等并无一定的因果关系。
有人曾经问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生活在哪个时代?”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晚明的苏州。”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格律柯也曾说过:“最好是暂时把西方放在一边,先去看一看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至明初中期,苏州地区就已形成了众多的文人和官宦的世家望族,这批社会主流人士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趣尚和生活品味。尤其是那些“文化精英”们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积极参与到“苏式”工艺品的制作和设计中。在他们的影响下,工匠们既讲究技艺精致古雅,而又崇尚天然之美的理念。仅就在文房用品的制作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犹存。因为在明代的社会中,文人们所代表的趣味是唯一的主流趣味,不仅为上层社会,同样也为工匠们所推崇。能够将一件日常用品提升到一种有人文韵致的工艺品,甚至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这其实是苏州工艺品一个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犹如由粮食酿变为酒的质变过程,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物质(媒材)与制作者心灵相互作用的产物。
通过鉴赏一件件明清文人书斋雅物,今人或许可以体悟到他们独具的审美境界,是旨在感受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精神的自由,并在闲情之中寻找释放身心之累,以此调和现实生活的缺失感和束缚感。就这一点而言,对我们今人不无启发和借鉴的意义——高雅的品味和独具的艺术修养,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