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抓手”与“不折腾”的距离
2011-10-21 12:54:28    来源:思潮    我要评论(
  
  在北京,不难在超市、酒店、歌舞厅看到关于消防的“四个能力”的标语。消防部门在这些行业的话语权,决定了本该是消防部门的内部总结,在毫不相干的地方出现。
  
  类似“四个能力”这种以数字开头的总结,为中国独有。它肇始于中共武装革命时期,其要义在于,便利大众,尤其是缺少文化的人牢记其主张与要求,典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数字开头的口号成为中共特别偏好,或当追溯自林彪。内战期间,林彪提出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对缺少正规军事训练的中共官兵来说,是迅速推广战术规范的要诀。中共建政后,军人转业成文官,这种以数字开头总结的偏好,便成全社会习惯。
  
  今天,中国早不是文盲居大多数的时代,这种适合文盲受众的总结仍大行其道,一者,国人早已习惯,自不觉辱,二者,今天数字式总结的目的也不在推广,而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虽其时刻污人耳目,但好歹不强制全民习诵。
  
  在文辞上皓首穷经,或为中国自古以来传统,在科举选拔文官时代,如何把公文写的慷慨激昂,警局迭出,流传后世,是职业文官们最上心的大事。今日中国官员在知识构成上,一改此前大老粗形象,注重文牍的心态,已与前朝文官相仿佛。故今日之数字式总结,亦略有古文警句讲求对仗、排比之神韵。
  
  多数情况下,词汇创新是思路和模式创新的唯一体现。一个官员善于总结新的三个保障、四个能力、五个落实,会让上级立即觉得此人条理清晰。官场有经验之谈:工作好不好,全靠总结怎么样。就如古代名臣多半得靠好折子或好文章。像明代杨继盛的《请罢马市疏》,以今日观点看,文章狗屁不通,但却以文辞流芳后市。
  
  数字式总结当然有规律可循,就如古代文人总结好处,下限是三绝,上限是十景,故今人数字总结,条数不宜少于三,否则显得不用心,亦不宜多于八,不然自己都记不住,“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正好可算是划定了范围线。
  
  当然,虽然偏好数字开头的总结,依然袭自中共的军事传统,但相比当年,中共的词汇创新体系和意识,远非当年可比。毕竟当年中下级官员多大老粗出身,是听着“一点两面”、“四快一慢”成长起来的,要他们再总结出个一二三四,实在勉为其难。到了今天,只要识字,则人人可以总结,问题是,你要想出新花样来。
  
  正是因为每个层级均有新词创造要求和能力,故中国官场今天才开始形成新词创新格式的科层结构。即新词要分战略性的新词还是战术性乃至微操型(细节和局部性的操作)的新词的。
  
  比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典型的战略级别的新词,它们在气象上符合这个级别的领导应有的气势和胸襟。像新疆的“以现代文化引领发展”也是典型的战略级的新词,但气象上显然稍弱一筹,正好得体得当。
  
  这种战略级的新词,当然都是正确、好看的新词,其要义在于带有自我肯定的修饰性前缀,科学与和谐原本就是没法挑刺的好词儿。这样的新词提出来才是最要紧,至于其实体和定义,可以回头让秘书班子仔细填空。这些战略新词与将要谈到的战术级新词,一个根本差别在于,前者功能在于姿态宣示,提出新词即宣示与之更始,而后者的功能在于思路展示,提出新词即证明其是有想法的人。
  
  但是,真正最高级别的新词,绝非这些光滑好看的词儿,它几乎必须是带点儿土气的口语化的词儿。比如,“不折腾”。这是方今最高级,为天子专用。其妙处在于口语化和个性化。要知道,邓以后领导人缺乏个性,这种口语化的词,实有点睛之效。通常,党的一把手才有资格使用这种看上去特别痛快的、特别口语和个性的,让他们情不自禁佩服自己居然这么有个性的词。
  
  想出这些词儿颇不容易。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像第一代那样“接地气”,说不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和“崽卖爷田心不痛”这样地道的民间俗语,“钢铁元帅升帐”这种混帐话又不能乱说,所以,“不折腾”这样的词,看上去又一锤定音、又个性,简直是妙不可言。秘书真不容易。
  
  其他局委要使用这样的词儿,就显得僭越了。就像习总可以说“吃饱了饭没事干”,克强同志不可以说。习总必须证明自己在个性上已经具备了将来可以担大任。而称职的总理必须具备让聚光灯打在书记而非自己身上的基本素质。
  
  问题是,官场中人,未必人人知道政治新词的规格,上面有了“不折腾”,有些不更事的,挖空心思又发明个“不呼隆”。此心之迫切可以理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面强调要有开拓意识,要豁的出去,下面立即树个巨型标语:豁出命来也要造福各族人民。
  
  到了厅局级官员,用词偏好就分两路走。大机关的厅局级官员偏好用战术层面,甚至是微操级别的词儿,理由这个后面细说,在地方级行政主官,比如市委书记,好歹是一方百姓的正牌儿父母官,自然会觉得自己是个地方毛泽东,所以,他们会偏好战略性的词儿。对市委书记之类的官员来说,毕竟格局在那,大不了,所以,气势上会努力往“大”上靠。一言蔽之,即全力体现大气魄,就像毛诗一样,劲全使在“大”上。由于他们是通过古月、唐国强来模仿毛泽东,这些“大”或者“豪迈”,多少显得过于刻意,过于讲究镜头感。
  
  所以,这一级官员偏好用词几乎全是那种左手叉腰,右手在空中坚定一挥的词,而且,往往还离不开“大”字,你看到大发展、大市场、做大做强之类的词,必然是市委书记的词,绝不会是市长、副省长,类似的还有,跨越式、超常规之类。
  
  但是,再往上走,气势一般相应减弱。口气虽然变小,但胸襟变大,这是一种韬略——也只有到了这个级别才好用这个词来自我形容。若要再进一步,必须能发明那种带有自我肯定修饰包装的、各方面都无从挑错的、但又不包含特别主张实体的“政治吉祥用词”。像“现代文化”就是,既得体,又新颖别致。
  
  词儿用的不符合自身级别,必然意味着见识上差了一筹,比如,“河北三年大变样”这个提法,明显是市委书记的视野,虽然口气宏大,但格局太小。类似的,还有“三具两基一抓手”,这个口号由封疆大吏提出来,明显可见其对当年基层经验颇为自恋,却未找到真正封疆的感觉。这也是格局不高的体现。
  
  再往下,那些旁边就有顶头上司的,其努力之处,就在想出战术级和微操级的新词。这是中国官场文化的的进步。早二十年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场流行的新词儿完全不分级别,上级用什么新词,下级如法炮制,比如中央大讲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科级、股级干部也照讲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今天,契机早改成了稍稍新鲜的历史机遇,如果下级依然照本宣科转述抓住历史机遇,那就叫没脑子,不用心,所以,你注意到了,在基层,现在大家流行了一个得体的新词:抓手。它与近半个世纪前流行的过的“抓住牛鼻子”,有某种相似神韵,都是用实体存在作为一种意象,显得生动活泼而亲民。但“牛鼻子”是关键矛盾之意,是伟大领袖发明出来,供麾下用于战术级别场合之用的词儿,而抓手则是具体工作着力点的意思,是下级自己发明出来。比起牛鼻子的战术级别,抓手又是一个多么微操的一个词儿啊。
  
  “抓手”与“不折腾”虽同为几个简单的方块字,但它的距离,却是科级处级干部到党和国家第一号人物的距离。(作者:黄章晋)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