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要闻 >> 热点新闻 >> 头条 >> 正文
“政企分开”进化史
2012-6-21 10:14: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作者:陈宁远
  
  观察中国市场经济形成的改革史,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说,一部“政企分开”史,就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史,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史。这一部改革史的得失,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政府部门向企业放权,即政府把经营权还给企业;二是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即政府在市场运行中只起监管作用,负责制度建设而不参与具体的市场交易。(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中国的“政企分开”起步至今已经30年,正是这些每一阶段都基本形成共识的、大量发生的事务性和技术性的改革,从而产生了独树一帜的、很强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尽管如此,要细数“政企分开”的成果,真正彻底成功的可能只有纺织业。
  
  纺织业目前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在这个微利行业上,尤其中国加入WTO后,几乎找不到政府部门还在参与商业运行的蛛丝马迹(1993年,纺织工业部改组为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改为纺织工业局,2001年这个局也撤了,变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工业部管辖过的纺织资产的最后余脉是中国华源集团,在2007年由华润集团重组,勉强逃避了破产,尽管它不是无所作为(曾提出过大纺织的概念,第一主业甚至蜕变为医药业),但还是在中国纺织业欣欣向荣于世界市场的时代消失了。
  
  有别于纺织业的另一种“政企分开”模式,是机关依旧是政府职能部门,而所有可以商业运行的业务都成立为中字头的公司(央企)。这样换名字的改革容易流于形式,虽然在过程中会突出国有资产的商业形象,但却难以做到将国有资本按照市场要求,转换成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商业资本。
  
  中字头的央企是“政企分开”的产物,但政府职能从来没有完全在它们身上消失;比如石油工业部延伸为中石油、中石化,它们虽然特别能盈利,但就行业的市场地位而言,都无法像民营资本主导的纺织行业那样,能造就“中国制造”的传奇,而成就诸多全球同行里最富竞争力的企业。
  
  类似撤销石油工业部而成立各类中字头央企的政企分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有七个机械工业部,1982年主管造船的六机部变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部委改企业的先行兵;后来三机部和七机部打散,有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而到了1998年,机械部的“政企分开”更是波澜壮阔,它和邮政部、电子部重组,成立了后来的中国电信、中移动等公司。
  
  这些市场的央企巨头,多年以来形象都不像它们所获得的资产规模那样高大,以至于“政企分开”之后,所谓深化国企改革,成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大重点,是批评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中国改革最容易举的例子。
  
  当然,“政企分开”对于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意义是积极的和不可或缺的。道理也是明摆着的,因为在上述中字头央企“政企分开”改革后,原来的部委功能都萎缩了,大部分机构的行政级别也降了一级,这多少意味着政府以直接利益人出面参与市场经营和市场交易受到了直接的约束。高度“政企不分”的政府就是企业、企业就是政府,政府监管加企业运行为一体的情况,在中国已寥寥无几,仅存烟草、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
  
  这个实质性的转折形成于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1998年;当年撤销了15个部委,除了国家体改委、广电部、劳动部和国家体委之外,其他部委的撤销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政企分开”;当时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需要撤销的部改组降级为局(如煤炭工业部改为煤炭工业局),交由当时尚存在的国家经贸委管辖(现在管辖权在发改委,石油、煤炭局的相关职能由发改委的能源局掌握)。现在这些局要么撤销了,要么改了名字归入新部门,也有部分职能转入行业协会。
  
  从市场变迁和“政企分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划分出政府职能和企业权益的界限)来看,在中国大概只有像纺织业这样微利、对快速拉升GDP影响不大、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才算得上彻底完成了“政企分开”,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