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伦敦的骚乱已经进入到了第4天,多个地区发生袭警、抢劫、纵火等案件。骚乱从北部蔓延至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向伯明翰、利物浦等地扩散,规模愈演愈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国如此大规模的骚乱?而英国民众又为何把骚乱当成狂欢?]
是什么让伦敦变街头战场?
1、经济低迷
据《卫报》报道,该地区共有13家青年活动中心,但是由于政府削减支出,其中的8家已经被迫关闭,社区警力也很快会受到经费削减的影响。
“随着失业率上升,政府削减财政支出,青年活动中心和其他社区服务被迫暂停或缩小规模,年轻人越发感觉被社会排斥,犯罪率在不断攀升。” 探索骚乱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就不能不谈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托特纳姆区是英国失业率最高的社区之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持续低迷,2011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2%。这说明英国的经济仍未提振,这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应对经济低迷的状况,英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措施。百姓在理解之余,仍无法承受紧缩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涨,使得叛逆心强的青年人心中的不满情绪积聚下来,等待爆发的时间点。
2、警民矛盾
48岁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托特纳姆居民诺玛·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种族可能跟骚乱有一点关系,但是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年轻人和警察的关系更紧张,跟黑人还是白人没什么关系。”尽管警方指责骚乱制造者,但许多当地居民认为警方处理与年轻人的关系不当,更应受到指责。
此次骚乱蔓延也有警方的问题,英国警方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政府为减赤而削减警方经费,英国警方将进行大幅裁员,在人员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秩序难免捉襟见肘;二是在《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之后,英国警方的公信力下降,重塑警方信誉,挽回民众支持有很长的路要走。
3、种族冲突
除了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该报指出,“警察与黑人群体之间恶劣的关系”是80年代发生在布里斯托、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和伦敦一些区域暴乱的诱因之一。大约有48.7%的哈灵盖居民为非白种英国人,高于英国的平均水平。整个伦敦的非白种英国人比重为40.2%。一位托特纳姆区居民说:“在伦敦,在托特纳姆的街道上,警察经常骚扰我们、粗暴地对待我们。我们为此提出申诉,他们却全不当一回事,认为我们是在开玩笑。而这一切仅仅因为我们是有色人种,是黑人……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让人们睁开眼睛,看看这里的真实情况。”
4、社会不公
无论是保守党的首相、财相,还是自民党的副首相,都是家境富裕的白人,他们对底层人士特别是少数民族,有种天然的隔膜。当公共开支捉襟见肘时,他们削减的开支包括停止给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拨款。英国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习技艺、进行交流、介绍工作的地方,可以让无业青年干点有益的事。而关闭青少年活动中心,则把年轻人推向街头,为游手好闲、制造事端开门。
教育不平等,经济不景气,政策不关切社会底层的需求,是英国发生骚乱的重要原因。即便现在能平息事端,解决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英国政府和伦敦市政厅最为担心的是,明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会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国经济不可能在一年内突然兴盛,也因此,骚乱的火光,将时时出现在当政者的梦境里。
街头狂欢
上街为表达诉求,是两种利益在一个平台上的交锋。游行在英国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观点,除了找自己选取的议员或者在选举时的投票之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街游行,这在很多英国人看来成本最低,而且影响也最大。从去年年底至今,英国至少已经发生了3次以上大规模的游行事件,有英国学生抗议高校大幅上涨学费,也有25万人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削减福利开支……
政府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不是你有我就没有的关系,而是你有我也有的关系。当两种利益处在一个平台上时,便要寻求折衷与妥协,这是示威文化的精髓。双方都有权利表演的一个大平台,政府可以去实现政府的利益,老百姓则可以享受示威自由。这样就出现了电视上极有对比色彩的画面:这边首相就职典礼显得神圣庄严,那边老百姓示威则色彩斑斓,各不相干,虽然极不对称,但却相映成趣,双方遵循的原则是谁也别乱来。
游行渐成民众“狂欢”,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马克·杜根被英国警方射杀后,8月4日和5日曾有英国民众示威要求彻查真相,在8月6日这次示威被渐渐平息下去。而在8月6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示威和游行,而这次的示威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利益诉求,反而迅速转向暴力的打、砸、抢、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游行已经不是为了争取什么利益,而就是为了发泄不满的情绪。
而这不满的情绪又很容易被聚集和调动,越来越多心怀“怨气”的伦敦底层市民和年轻人加入到示威活动中。至此,示威游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狂欢”,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狂欢”的气氛调动而参与其中,不为别的,只为发泄一下不满。
“狂欢”过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英国或者欧洲国家发生游行示威甚至骚乱并不是第一次,例如2005年法国巴黎爆发的骚乱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星期,但在骚乱渐渐平息之后,法国社会一切如常,并没有发生什么颠覆性的改变。同样的,这次英国骚乱可能会促使英国政府更加注重种族矛盾以及年轻人失业等问题,但是想要有什么很大程度的变革恐怕并不现实,因为参与“狂欢”的民众大致都知道底线在哪里。
发泄可以,表达诉求也可以,但是超越了法律界限的打、砸、抢、烧的行为就是超越底线的动作,这也必然会受到追究。而英国社会制度相对来讲是一个弹性相对较大的制度,它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来容忍示威甚至骚乱的发生,并且在事情发生之后英国政府也会进行自身的“纠偏”。所以,民众在表达和宣泄之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政府去做,做不好的话,下次选举必然得不到选票。
健康社会的肚量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产生“怨气”,但健康的社会必须给“怨气”提供一个出口。
弹性社会是纾解矛盾的良方。一种制度,如果缺乏弹性,过于刚性,社会就会缺乏生气,迟早要改变;如果缺乏刚性,没有必要的规制,又必然引起混乱,甚至造成危机。当社会刚性和社会弹性比较平衡的时候,就为减缓、消除社会紧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在英国社会这样的制度下,虽然也会爆发类似于这次伦敦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然而在民众的情绪发泄之后,很快社会就会恢复到骚乱之前的状态。在一个和谐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中,在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对矛盾、冲突、失范的态度是宽容的,而不是只看到这些社会现象的负功能,看不到它的正功能。这个社会结构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越轨言行,因为有活力就要创新,而新生事物与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陈旧的意识形态、规范体系与制度的超越、破坏。
包容异质思维,让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的渠道。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包容异质思维”,给不同的意见以表达空间,这都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但是容忍不等于支持暴力,情绪发泄也应有底线。支持不同意见的表达、支持和平的示威,但并不意味着要支持一切的、不一样的意见表达。
伦敦此次的骚乱事件也确实是底层市民表达意见、发泄不满,但是在骚乱中有些民众的手段不但不能被支持,甚至也不能被容忍,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突破了底线,采用了暴力的手段。
任何情绪的发泄、意见的表达都应该有一个公认的底线,那就是法律。在法律范围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应该是得到支持和保护的。一旦突破了这个底线,那么必须有人为之负责,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相通的。
一个发生骚乱的社会并不是最糟的,这意味着它至少还有宣泄“怨气”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