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家庭区 >> 列表 >> 正文
独生子女的迷思
2012-3-20 11:12:5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怎样的家庭结构才是最理想的?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持这一观念的人无论中外,都占大多数。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现实限制,许多中国父母甚至不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务必一圆儿女双全之梦。然而,这一相对传统的家庭观是否经受得住现代生活方式的重重挑战?四口之家是否真的更稳定和谐?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Susan Newman)的新书《独生子女问题》(The Case for the Only Child)中,你可以发现以下令人大跌眼镜的数字:从1976到1998年,美国独生子女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从9.6%增加到了17%;在纽约,1/3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截至2007年,46%的英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照此趋势,到2020年,英国很可能将成为一个“事实上的独生子女国家”。
  
  纽曼指出,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和现代社会育儿成本的增加是家庭规模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在“40岁是新的20岁”的时代,生儿育女对女性来说不仅意味着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还有巨大的心理成本。全职主妇并不比职场“白骨精”好当。已经有不止一项研究显示,子女数目较多的女性,尤其是全职妈妈更容易遭遇婚姻危机,子女青春期独立后,患抑郁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
  
  此外,随着社会日益原子化,以往可以由大家庭成员互相提供的育儿服务全面市场化,越来越多只能靠钱来解决——在美国,将一个孩子抚养到上大学,每个家庭至少需要投入22.7万美元。即便一些福利国家为鼓励生育而提供多项补贴,但同日益膨胀的育儿成本和教育费用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是否工作,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一个中产阶级之家,可能关系到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大学,以及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孩子当然是生命的奇迹,但也是一项严肃的投资。”纽曼引用《华尔街时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光想着孩子所能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不考虑成本而生儿育女是愚蠢的。如果完全凭情绪做主,我们每个人都想住百万豪宅,开宾利车,因为那能带来巨大的快乐和幸福。”
  
  任职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纽曼过去10年中调查了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她发现,虽然很多出于现实考虑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家庭状况事实上相当满意,但在面对亲友时,却常常油然而生内疚感。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兰维尔·斯坦利·豪(Granville Stanley Hall)在《非同寻常的儿童》(Of Peculiar and Exceptional Children)一文中列举了众多独生子女的怪癖,并因此宣称“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自此以后,“孤独”、“娇惯”、“不擅长与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标签便习惯性地被打在独生子女的额头上。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因此被认为“太自私”,不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但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对斯坦利·豪的观点发起挑战。纽曼对多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排除掉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智商、情商和未来发展成就都不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低下;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总体幸福指数常常高于“儿女双全”的理想模式。基于老式传统想象的“孤独”景象也已经被证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是否孤独、社交技巧的高下取决于父母花多少时间和心力带他们与外界沟通,与有没有兄弟姐妹无关。
  
  纽曼指出,心理学上的“源记忆失忆”(Source Amnesia)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双重标准。正如“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面对感性的“儿女绕膝”、“天伦之乐”的叙述,人们常常忽视了自己处理信息时的选择偏见,陷入感情围城。
  
  在纽曼看来,“要几个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做出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决定之前,务必想清楚,身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你展示给他们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你和他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