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家庭区 >> 列表 >> 正文
中国少年的海外留学潮
2013-9-3 10:16:46    来源:生活聚焦    我要评论(
  “最新调查也显示,在中国,目前有80%的精英家庭考虑送孩子出国,有90%的亿万富豪打算让孩子留学。这概率在全世界都是NO.1。”胡润公布的数据,远远超过印度的50%和日本的10%。
  
  第四波少年留学潮
  
  时至当下,重提少年留学潮,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实不然。以下这组数字,其中隐含着微妙的转折:新东方教育集团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在2011年总数基础上增长了21.8%,占全球总数的14%;2010—2011学年,赴美入读私立高中的中国学生就比五年前激增100倍。
  而根据2012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显示,当年在美国持有F1签证就读私立中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为23795人,而2008年只有4508人,4年间增长4倍之多。
  另一组数字来自于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在2012至2013学年,温哥华幼稚园至中学12年级国际留学生总数达1086人,比上一学年增长约6.5%,其中中国学生645人,占总数六成。在与温哥华邻近的列治文市中学,2009年其国际留学生人数为450人,但在2011至2012学年,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已达425人。在新西兰,也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大量未成年留学生,最小留学生才5岁。
  趋势已不言自明。留学潮正日趋呈现低龄化。
  留学,在国内,曾几何时还是一个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涉足的领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波留学浪潮,以公派的访问学者为主,自费留学生很少。差不多四五年之后,留学人群中涌现了大量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目的的自费留学生,作为真正的“海归”,他们学成之后的待遇令人艳羡。
  2000年前后,国内出现了第三波留学浪潮,新增加了不少本科生的身影。与前辈有所不同,这批留学生中的很多人是为了逃避千军万马涌向“独木桥”。他们中,很多人成绩一般,家庭富裕,在国外可以轻易上大学。这波留学潮的参与者,回国后的境遇却每况愈下。于是,我们认识了一些新词汇:“海带”(海待,留学归来以后待业)、“海藻”(海找,留学归来找工作)。
  看上去,出国寻找出路的前景正在渐渐黯淡,但在最近几年却兴起了第四波留学潮,“大众化”与“低龄化”是它的标签,主角是许多未成年的孩子。这些“90后”和“00”后们,涌向了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低龄,恐难适应
  
  泽邸私家教育创始人兼首席学术官周立伟,并不鼓励学生过早去外国读高中或者初中。虽说,更早去国外读书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更快融入当地文化,语言适应能力更强,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如果就读的是美国比较好的高中,对进入美国常青藤名校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但是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很好的英文基础。对于大多中国孩子而言,语言未达标,贸然去读美国的高中需要很大的挑战。
  周立伟说,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高中时期比较偏重于人文等社会学科的学习,如历史、哲学、艺术,对这些学科的要求很高。而中国孩子更适应应试教育,偏重于数理化。同时,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也大有不同,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做卷子,参加考试。而美国的高中更注重学生去写作,去表达观点。这一点上,国内的学生很难适应。
  即便假设中国的孩子去留学,语言不成为太大的问题,初中生托福考试至少要达到110分,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孩子是万分之一。
  如果晚三四年出去,时机可能更合适一些。在他看来,比较成功的留学案例中,孩子至少要满足这样的前提:首先是语言关,满足出国的条件,初中的话,托福至少要在90分以上。其次,就是自控能力。所以,想要获得成功,完全在于自控力。而恰巧我们发现,此次采访样本中的留美少年任冰砚、留英少年顾星雨都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
  事实也印证了周立伟的担忧:大部分中学时代就在美就读的孩子,很难真正进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或者说融入得很好。很多孩子在当地很孤独,沉迷于网络游戏寻找安慰。
  甚至一些观点认为,低龄留学潮也蕴藏着拔苗助长的危险。未成年的孩子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外语能力尚欠火候,沟通能力不成熟,与寄宿家庭可能存在沟通障碍;且正确牢固的世界观也未形成,因此异国的生活可想而知。同时,让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熟悉的母语环境与文化底蕴,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未必是好事。
  
  规划决定成败
  
  其实,留学之路究竟通不通,好不好走?身边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父母对孩子去哪个国家留学,什么时候去留学,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周立伟说,虽然大部分家长,从态度上非常重视孩子的留学问题,也试图在前期做了各种各样的考察、调研。但是,关于教育这种非常专业的领域,想要做一个系统性的决策其实非常困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家长可能从表象上认为英国的贵族式教育更为保守正统,其实,从教育理念来讲,美式教育更加正统,这体现于对经典传统的尊重。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
  在英国剑桥读研的军军之所以留学之路走得很顺,得益于母亲佩莉的决断。虽然他直到高三才迈出留学之路,但是佩莉早在儿子初中时,已经多次前往英国对学校做了实地考察。
  当然,她对儿子的性格足够了解。他开朗,脑子灵活,学业成绩优异,老早就制定好了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他有很好的适应力和自我掌控力,在英国期间总是顺风顺水,有贵人相助。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这般幸运。佩莉表姐妹的女儿却在国外境遇不佳。当看到国际学校的同学相继去了外国留学,她便让母亲出钱将她送到了美国。姑娘原本就是个不太靠谱的性格,生活经验几近于零。没多久,先是与房东沟通不畅,错失了寄宿地,在肯德基连宿了两个晚上;之后的某一天,又把所有信用卡都弄丢了。苦撑了半年之后,实在熬不住了,便从美国逃回来了。然而,三年的学费90多万已经打了水漂。
  “父母替子女所做的决策,可能并不特别严谨。谁谁的孩子在哪个国家留学,氛围很好,学习也不错。类似的观念只是来自于亲朋好友、生意伙伴的只字片语,去当地考察时,语言不太通,没办法了解得足够深入,觉得学校环境很好,校园很漂亮,名气还不错,于是就选了。”周立伟认为,每一个孩子有着自身的特点,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艺术,很复杂,一定要提前做好长期规划。孩子在留学前,要提前至少3-5年从英语能力,文化适应能力,道德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培养历练。究竟这个孩子的性格进入这个环境会成什么样?家长对此要有判断力,而不是盲目跟风。
  
  精英教育之路
  
  三四年时间说长不长,但其实观念的变化却很明显。短短几年间,周立伟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发现,以往家长还在考虑到底要不要送子女去留学,而今却不再只停留于这个层面,而是考虑到底什么时候送他们去国外,高中好呢还是大学好呢,还有就是怎样才能够进入一所好大学?到老牌发达国家,接受历史悠久的精英教育的熏陶,如今已成共识。一切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准备是否充分,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子女。
  诚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富阶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到国外接受最好的教育,拓展国际视野,成长为精英人群。我们从泽邸留学生的家庭标签里,也能预见中国留学生家庭的群像。主要有三类人,周立伟说,一类是,商人,企业家,富二代;一类是政府公职人员,官家子弟。还有一类就是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的高管。他们大都生于60年中后期70年代初期。自己拥有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同时对自己子女未来的人生路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规划。
  精英的培育不但需要土壤,更需要内化成一种行动的准则。换言之,它不是简单地把子女放在某一个大环境下就能被养成精英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健全的少年时期,这些都需要冒着难以重来一次的风险。当然,海外的品牌教育资源是否适配每一个慕名的中国家庭,目前确实存疑。
  独立学者陈晓民博士所著的《如何将孩子送进世界一流大学——中国90后一代在全球化时代脱颖而出的教育策略》在2009年出版,他所能带给留学家庭的第一步行动指南是:和孩子们一起领略美国平民领袖如奥巴马和康多莉扎·赖斯是如何通过精英教育改变命运的。美国的精英教育所提供的也只是机会,而不是保证。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