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家庭区 >> 列表 >> 正文
电视选秀能够拯救谁?
2013-10-23 11:21:4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轰轰烈烈的选秀方阵淡出了荧屏,整个2013年夏天,电视上充斥这类毫无特色的选秀节目,即使是去年口碑不错的“中国好声音”,在今年的选秀大战中也显得后劲不足。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个流行音乐十分落后的国家,怎么会这么多唱歌选秀节目。它何时以方阵的方式再次出现在电视上还是个未知数,这要问问那些急于开拓市场的含金量不高的二类品牌,看看他们的广告预算里有没有投放选秀节目的开支。
  
  说来奇怪,全世界叫得响的选秀节目加一起也不过几个,但是中国的电视上却有十几个,多数电视台完全没有操作选秀节目的经验,都是霸王硬上弓,做出来的节目可有可无。那为什么2013年的电视上出现这么多的选秀节目呢?
  
  购买长期模式是为了短期效应
  
  电视选秀出现“长假九寨沟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电总局早几年先后颁布了限娱令和限广令带来的结果。“双限令”初衷是好的,但客观上对电视广告营收带来巨大冲击。每天电视黄金时间播放的内容无非是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电视台基本上是靠这个时段挣广告费,把娱乐节目从黄金时段调离出去,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告收入。同时,黄金时段播放电视剧,中间禁止插播广告,本来,电视台每年广告收入的2/3来自电视剧的片头和中间插播的广告,限广令无疑又来了一次釜底抽薪。
  
  去年,“中国好声音”创造了广告和口碑双丰收,这让各家卫视都蠢蠢欲动,纷纷暗地里较劲,准备争取通过选秀节目挽回颓势。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想事情都想到一处,就像人们都想在长假出行一样。2013年一到,各家卫视便纷纷定好选秀节目上线档期,准备殊死一搏。
  
  虽然同属于娱乐节目,但是选秀节目放在每晚21点以后播出,收视率不会像常态娱乐节目那样受影响,因为它带有竞技和悬念色彩。人们看电视的习惯也像适应夏令时一样随着限娱令的实施而往后推了两个小时。只要能确保收视率,广告就不是问题,毕竟以前的选秀节目曾经给冠名品牌带来巨大商业效益。
  
  所以,你能看到,在今年的选秀节目中,很多知名度不高、含金量不足的品牌纷纷登上选秀平台,暑期电视开机率比平常高出很多,通过选秀节目可以迅速让一个品牌知名。
  
  就目前而言,电视还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传统媒体,虽然从近两年的收视数据分析来看,它的开机率已远远低于过去,电视观众的年龄构成越来越不利于产品消费,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更何况这头骆驼还没死掉呢。只要在这个平台上有一个能吸引人,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的节目,企业是不惜血本投入的。
  
  中国电视最初出现,跟收视率无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随着省级卫星电视台的崛起,广告分流越来越严重,过去半市场半计划体制的电视台开始意识到,收视率对一个电视节目的生死存亡有多重要。假如从电视进入百姓家的那天起,收视率就是电视人意识中的一个神经,也不至于到今天为了收视率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不顾一切挤到一条船上了。每年电视节目都有一个雷同化的主题,就是电视台在追逐收视率过程中的不成熟表现,但是又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每年,主管部门都会出台一些管理措施,来解决因为节目雷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但始终没有效果。
  
  过去,电视节目重中之重的是电视剧,电视剧是大妈的天下,得大妈者得天下。随着开机率的降低,电视剧受众与广告客户期待的消费群体越来越不符,除非是一个成为公共话题的电视剧,否则电视剧带来的广告很难再创造收入奇迹,“得大妈者得天下”的思路已经翻篇了。常态的娱乐节目早就变得无聊,很难再有新意,加上退出黄金时段,它也不具备吸引广告的魅力了。只有选秀节目在各种限制下还能看到一丝希望——咱们“十一”长假都去九寨沟玩吧。广告客户盘算的是,再烂的选秀节目也比常规的娱乐节目收视率高,他们也别无选择。电视台盘算的是,成本再高的选秀节目也比常态娱乐节目挣钱,那,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结果是,九寨沟就没有风景了。
  
  从广告投放选秀节目,到选秀节目扎堆,表面上看,是电视台的节目设置思路撞车,才把电视变成一个擂台。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电视这个曾经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正遭遇一场危机,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蚕食下,它的优势已不再明显,正走在沦为第二媒体的道路上。试想,如果电视上没有这么乱哄哄的选秀节目,还有多少人看电视呢?
  
  从另一方面讲,中国电视人还没有完全行为能力去研发一个独创性的电视节目,基本还停留在模仿、抄袭和山寨的层次上,过去竞争不明显,节目有没有创意,好不好看,都无所谓,得过且过,现在真的面临生存危机了,谁都感到脑袋后面的丝丝凉意了。当地方卫视群起直追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今年呈现出来的乱七八糟的选秀节目,它除了雷同,还是雷同,而这又是最致命的,它让一种尝试变得浅尝辄止,明年,大部分电视台会放弃唱歌选秀节目,然后他们又会心想一处制造出新的雷同化节目。
  
  国外研发出来的电视选秀节目,比较有收视保障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没有几个,基本上都被我们买过来了。外国电视节目一般都遵循一个规律,研发节目时非常讲究,可能好几年才会研制出来一个模式,然后可以在电视上用很多年。我们电视台比较多,没有时间和成本去细心研发节目,买过来节目玩两年就被我们玩坏了,然后扔掉。外国人是把一个电视节目模式当成一棵树去种,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结果,我们是把电视节目模式当成种麦子,一年一茬,要这么玩下去,就算太阳系每颗行星上都有电视节目模式也不够咱们祸害。长期以来形成的短期行为倒是可以证明中国人对现代性的不了解,常常试图通过违背商业规律的方式捞上一笔的侥幸心理,最终害掉的还是自己。
  
  十几个选秀节目下来,几乎看不到赢家,没有获胜的选手,没有获胜的导师,甚至那些靠强力攻势博得眼球的品牌赢得的也是短期效益,随着选秀节目的烟消云散,还有多少人记得住这些杂牌子呢?
  
  导师:您能业余一点吗?
  
  有人说,选秀节目选红的是那些坐在选手对面指指点点的导师,这都是废话。一个人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即使他一言不发,也一样走红,更何况这些自以为是的导师们本身就具有知名度呢。
  
  选秀节目之所以要有评委或者更时髦的称谓——导师,这个角色实际上是替代主持人起到节目润滑剂的作用,不管他尖酸刻薄还是谆谆教诲或是插科打诨,目的都是为了让节目好看,在一档选秀节目中插入简短的脱口秀,这大概是外国人研发节目的初衷,终究它是为了一场秀而设置的。如果这些导师们能有吸引观众的能力,那再好不过。所以,选择导师十分关键,他要具备幽默的口才、机智的反应、广泛的知名度和鲜明的个性。导师如果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节目就可以成功一半了。即使一个人身上不可能体现这些魅力的全部,那么导师组合可以相互弥补,红脸白脸一起唱,也一样能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没有人相信导师那些散发着“心灵鸡汤”味道的鬼话,而是想看到导师和选手之间的戏剧效果。
  
  如果说,选秀节目中选手的角色是原生态未经雕琢的,站在舞台上什么状态都有的话,那么导师则是从娱乐精英中选拔出来的,导师应该是有预谋地让节目本身增添一些魅力。这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取得过出色的成绩,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一言九鼎,评点起来有信服力,这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我们的选秀节目上缺乏操作经验,在选择导师的判断上往往以知名度为主,至于现场即兴发挥到什么程度,电视台也无从判断。尤其是,现在突然造成导师抢手,那些过气的歌手们突然奇货可居,对导师的判断标准也就含糊了,大牌明星能答应当导师,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这些摇身一变成导师的娱乐明星,本身大都缺少娱乐细胞,即使是港台的娱乐明星,他们的路数也未必都能符合这类选秀节目的要求。就歌曲选秀节目而言,大陆早就超过港台娱乐节目了,咱这边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必须通过选秀才能发掘明星,港台那边弹丸之地,有什么明星潜质的人一扒拉就能看出来,根本用不着这样大张旗鼓搞选秀节目,来自港台的导师们往往水土不服,罗大佑也好,谭咏麟也好,谢霆锋也好,一直就没扮演好导师的角色。
  
  最要命的是,导师们一坐在那个位子上,就真把自己当导师了,把一个娱乐节目搞得团结而不紧张,严肃而不活泼。即使是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有趣的“中国好声音”,今年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没有人真的相信一个未经雕琢的歌手在经过导师们的几次点拨后真的就能茅塞顿开,马上成为歌星,如果是这样,那本身就是对导师当初努力奋斗的否定。但娱乐节目就要求你在几分钟的时间里给选手们一个标准且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无非是你留下还是走开。但是导师一认真,选手就把自己当成崂山道士了。当年胡瓜主持“非常男女”节目时,有一句广告语:用逗趣的方式挑出你的另一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游戏节目,投入到游戏规则中就可以了。而我们的选秀节目中,导师还真不知不觉扮演着人生导师的角色,无形中把选手的命运给绑架了。娱乐秀的味道越来越淡。如果这类选秀节目都很短命的话,那一定是我们没有真把这类节目当成选秀节目,而是当成选材节目。
  
  从众多的选秀中不难看出,这些导师大都不具备娱乐选秀节目的评判者的素质,他们更适合在教室里教视唱练耳。是不是先搞一个导师选秀比赛,拿到结业证书的人才能当导师呢?
  
  唱歌选秀节目的实质很简单,歌手展示演唱才艺,导师展示口才,缺一不可。
  
  选秀让歌唱艺术变得单一乏味
  
  如果以人口比例来算,中国大陆可能是世界上歌手出才率最低的国家,不跟欧美国家比,就跟自家的港台地区比,你就知道13亿人口为什么出不来几个会唱歌的。如果列出一些原因的话,流行音乐和中国足球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没有形成这个行业的完善体制。事实上,目前中国内地从事娱乐行业工作的艺人以及大专院校、艺校等打算从事演艺行业的人,加一起据说也上百万了。如果纯粹按照这个数字来估算,别说十几个选秀节目,就是一百个选秀节目也够用的。
  
  可事实是,这些参赛选手大都毫无特色,能敢于走上选秀舞台的人,大都带着一些目的,比如有人就是想“打酱油”,有人想一举成名。这并不代表条件好有天赋的人都能聚集到这个舞台上,条件好有天赋又想上选秀节目的人只是少数,能符合电视台要求的选手又是少数中的少数,这样一算,就凤毛麟角了。选秀年年有,十几家电视台一起找选手,就变成竭泽而渔了。
  
  电视选秀并不管人才挖掘与培养,它只关注节目能否做得好看,提高收视率,获得广告收入,只是客观上通过传播让参赛选手获得知名度而已。这种做法对音乐人才的挖掘就带有强烈的破坏性。一个歌手能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明星,都是有规律的,为了电视节目拔苗助长的做法,把种树当成种麦子,最终这些歌手只能成为麦子,当下一茬麦子收割之后,前一茬的就过时了。
  
  观众从来不去想将来还会不会出现一个重量级的歌手,电视台更不会去想这些从电视台走出来的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明星,于是这种选秀就变成恶俗成功学的样板,你不用努力但是能有一个好结果也是成功。
  
  为什么选秀选了十年,没有出来一个可以跟那些坐在导师位子上平起平坐的歌手呢?五年出不来一个正常,十年出不来一个还正常吗?也许有人可以远从李宇春近从吴莫愁的成功案例来证明选秀还是可以选出来好歌手的。那么,这些选秀歌手有代表作品吗?他们出版的唱片都卖掉了多少?他们的实力和艺术创造力真的能留下来让人说点什么吗?没有,完全没有,他们除了是公共话题就再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了。当有一天他们不再成为话题,他们就没有任何价值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电视选秀制造出的这些话题人物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音乐,他们以唱歌的方式成名,却又远离了音乐。
  
  电视台经过十年选秀也摸索出一些规律,必须挖地三尺找出一些有辨识度可成为话题的人物来吸引观众参与进来,所以,从李宇春成名开始,选秀节目对某些方面具有可辨识度的选手偏爱有加,至于唱的咋样,那是次要的事情。“中国好声音”恰恰为这种可辨识度找到了最好方式,它对过去只看歌手形象来判断市场价值来说的确是个进步,但是掩盖选秀节目天生的缺陷,它把唱歌艺术简单地变成只有好声音一个标准。
  
  选秀节目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让歌手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作为选手,你参加比赛的时候不能唱自己的歌曲,因为导师们没听过,无法马上做出判断,会让选手很吃亏。你也不能唱导师们不熟悉的音乐风格的歌曲,这样会让他们露怯,点评起来语焉不详,如果有那么几次,观众就会觉得导师知识面狭窄,不专业。你只能选唱那些俗而不烂,导师一听前奏就知道是什么的歌曲,如果你再做出一些改编,可能会有更好的印象分……一切都像电脑程序一样严谨。这些都给毫无特色的华语流行音乐奠定了更加毫无特色的基础。
  
  西方人发明了唱歌比赛节目,在他们的环境背景下,这类节目不至于对音乐本身带来破坏。第一,人家不流行唱卡拉OK,翻唱歌曲是一种有底蕴的商业行为,每年出版的唱片中有接近1/4的曲目来自翻唱,所以他们有经验知道如何演绎一首歌曲。第二,他们的音乐类型和风格比较多,电视选秀仅仅是为唱片行业提供一些可能的后备人才。第三,西方唱片业有很多选材手段,可以保证音乐风格的可持续性。我们却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具备的是花钱购买电视节目模式的能力,通过电视节目去强化音乐中的某些元素,让表演艺术变得愈发乏味,让观众的音乐美学判断变得更加单一,并且不断强化华语流行音乐的两种风格——男歌手风格和女歌手风格。
  
  美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参加选秀比赛的选手们可不都是来“打酱油”的,对面座位上的导师们的职业生涯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希望通过选秀节目能脱颖而出,成为下个时代的明星,这无疑让选秀节目逐步沦为廉价成功学的名利场。过去通过选秀节目成名的歌手,也会用强有力的事实告诉后来者,你也可以像我这样。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们特别爱问选手们一个有标准和正确答案的废话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所有选手的回答也都毫无特色,无一例外是站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希望自己站在更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你要是想找土豪的话,就该去长江商学院。
  
  电视节目不会帮助这些选手实现音乐梦想的,他们也仅仅能提供一个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而已。当然,电视的传播力量可以让部分选手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改变他们的命运。真正能实现他们梦想的是另一套机制。不幸的是,这套机制早就不复存在了。当有一天我们去核实这些选手在比赛时面对导师的提问,做出那些坚定不移、信誓旦旦的回答,看看有几个真正实现了呢?
  
  坐在导师位子上的歌星们,无一例外都是唱片时代成名的。他们得益于唱片时代的商业机制,让他们从默默无闻一步步走向成功,获得大众认可。这个唱片机制可以让一个歌手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将他们的演艺生涯延续到最大限度。
  
  如今,整个华语歌坛的唱片业基本名存实亡,挖掘培养人才的体系没有了,有音乐梦想的人都挤到电视选秀节目上,试图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实现梦想的机会。问题是,电视选秀相对那些有梦的人来说就像是卖假药的,先给你制造很多美不胜收的幻觉,随着这一季选秀的结束,选手们也就到了梦醒时分,多数人会感觉像被晃点了一次。幸运的选手可能获得几个广告代言,象征性地唱几首歌,挣点钱,也就到这儿了。一方面,选秀节目前所未有地搭建了展示演唱人才的平台,让能出来的人都迅速出来,而另一方面,能让这些人才资源体现其真正价值的机制却不复存在了,怎么看怎么像是拿人逗闷子。
  
  当梦想被选秀绑架,它就变得有些庸俗了。如果说现在很多参赛选手不知道自己的梦可能在选秀节目中被撞碎,还带着单纯的目的参与,那么近几年的选秀节目制造出来的娱乐明星,他们的成功范例可能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慢慢放弃实现梦想的过程,而迅速去追逐一个很现实的结果。
  
  也许有一天,一个貌似答非所问的对话可以证明其内在逻辑是合理的:“你是如何成为一个著名的厨师的?”“因为我参加了一次歌曲选秀节目比赛。”
  
  选秀在中国实际上变成了选择原材料的成功学,因为失去了唱片业的存在,这些原材料只能瞬间光彩夺目,而不会变得货真价实。
  
  今年美国奥斯卡奖把最佳纪录片奖颁给了一部叫作《寻找小糖人》的片子。它之所以能获奖,就是因为片中的主人公罗德里格斯的故事太传奇了。一个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歌手,出过两张唱片,第二张唱片在美国只卖掉了6张。所以他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是多年后,这个歌手的唱片却在南非红了起来,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当于南非的“猫王”。他的南非歌迷出于好奇,开始寻找这个在音乐史上没有记录下来的人究竟是否还在人世,终于,他们找到了罗德里格斯。这个歌手在失去了唱片公司合同之后一直默默无闻地当了几十年的工人,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歌手,更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在南非红透的“小糖人”。在他70岁的时候,南非人把他请过去,让他享受“猫王”一般的待遇,把他过去失去的一切弥补回来了,他的音乐价值在40年后重新获得解读和证明。这个离奇的反成功学故事像是跟罗德里格斯的命运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是你的早晚都是你的。
  
  电视选秀的哲学是:是你的马上就是你的,但可能是一张你人生的空头支票。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