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自由区 >> 列表 >> 正文
谁造就了华莱士的英名
2012-4-9 13:58:22    来源:读品    我要评论(
  
  笔者导师曾在《美国研究》发表题为“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的文章,指出:“新生的美国,是第一个把分权和制衡的欧洲启蒙主义政治思想,完全付诸于制度实践的共和国,是第一个从宪法上保护言论自由,包括批评国家最高领袖自由的共和国。从这个意义,华盛顿是美国共和政治制度的产物。”这里,笔者套用导师的文章题目,把华盛顿改成华莱士,意在解读为什么华莱士等美国资深新闻人受到广泛的尊敬?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新闻访谈节目《60分钟》的主播,19次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中国人第一次听到华莱士的大名缘于1986年华莱士对小平同志的专访。华莱士的提问十分尖锐:“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您当时告诉法拉奇(意大利著名女记者,1980年专访小平)准备1985年退休,您准备对华莱士作什么表示呢?”2000年,江主席接受华莱士专访,并对他大为欣赏。《他改变了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记录了华莱士咄咄逼人的提问:“因为江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非常推崇,所以华莱士向江发问说,为什么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府不适用于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允许自由选举?……当华莱士指责江是‘独裁者’时,江反驳道,‘你对中国情况的描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记者敢问。
  
  华莱士并非因为戴着资本主义的“有色眼镜”,所以对中国领导人不恭敬。事实上,他一向以辛辣的提问和独到的报道著称,以至于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他的大名:“给他点厉害看看,迈克,别放过他”。而华莱士自己也一直信奉“电视女王”埃默森的名言:“这世界上没有鲁莽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09年)记录了华莱士与美国总统、社会革命家、外国政治家等风云人物的唇枪舌剑。面对约翰逊总统,华莱士逼问:“越战强暴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强暴了整个美国。你该谈谈这个事情!”并不因约翰逊领导“伟大社会运动”(尤其是民权和公共医疗)而避重就轻。为了揭露高层隐瞒越共兵力导致面临1968年春季攻势时准备不足而溃败的丑闻,华莱士质问美军越战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为什么在1967年夏天,忽然决定把一整支越共部队从‘战斗序列’中剔除——而这支部队自1961年起就是算在‘战斗序列’内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吗?”这期《越战中的谎言》遭到威斯特摩兰将军的起诉并索赔1.2亿美元,虽然3年后撤诉,但华莱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中东战争的报道中,华莱士并不因自己是犹太裔就袒护以色列,他“小心翼翼地处理报道,尽可能地保持视角平衡”。在叙利亚,华莱士采访了一位犹太裔药剂师:“当我问他,在叙以战争中是否感到对哪个国家效忠成为一个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完全支持叙利亚。”叙利亚犹太人也并非像外界传闻得那样“水深火热、处境悲惨”,相反,他们很反感“犹太复国运动分子的政治宣传。”为此,华莱士受到“全美犹太人大会”的围攻,并被冠以“自我憎恨的犹太人”的绰号。
  
  由于华莱士尽力追求客观、中立的新闻品质,他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也备受困扰。与威斯特摩兰将军的诉讼使华莱士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听到的诽谤(骗子、卖国贼)越多,我就越心灰意冷。我开始晚上睡不着觉,没胃口,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华莱士的好友特德·耶茨报道1967年以色列“六·五战争”时被枪杀,华莱士本人则在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美国领事馆52人被扣为人质)后成为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见的第一个美国记者。为了取得独家报道(尤其是犯罪新闻),他所首创的“伏击式采访”和“隐密性拍摄”也受到非议(后来成为新闻界的特殊技巧)。为此,华莱士专门制作了一集节目,接受三位著名记者的质疑。有趣的是,被华莱士报道过的“文凭诈骗犯”在狱中写信,“告诉我他决心从此洗心革面,并感谢我让他走上了正道。”
  
  需要指出的是,华莱士只是美国王牌主播阵容的一员。今年7月逝世的沃尔特·克朗凯特在1962-1981年担任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播。他报道了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越战(现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沃尔特叔叔”。他习惯性的结束语是“事实就是如此”,被誉为“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1981年,克朗凯特退休,接替他的丹·拉瑟和NBC(全国广播公司)的布罗考及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詹宁斯(主持《今晚世界新闻》栏目)成为三大电视明星。曾与拉瑟共事30年的斯特林格说:拉瑟的最大兴趣是追击新闻,而不是被动地播新闻。他身上的记者传统时刻在说:“带我去一线!告诉我哪里有危险!别拦着,我要破门而入!有故事,我去挖!”拉瑟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采访与美国不共戴天的萨达姆。能够受到美国的敌人的信任,足以证明拉瑟的职业精神和水准。
  
  回到题目,华盛顿的不朽英名有舆论压力的贡献(如杰斐逊、麦迪逊、潘恩、彼彻等对华盛顿的公开批评),克朗凯特、华莱士、拉瑟等当代美国新闻人则继续秉持言论自由和批评政府的传统,造就了新政治家、也造就了自己的英名。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