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自由区 >> 列表 >> 正文
德媒社论:中国的音乐
2013-4-19 10:32:11    来源:译言    我要评论(
  中国传统音乐与其历史、社会、政治背景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在共产主义影响下的今天,宣传党的思想的作品仍频频上演。但除了这一共产主义色彩的全国范围传播的政治音乐以外,全球流行乐坛也早已进驻中国,并站稳了脚跟。
  
  乐(yuè)与乐(lè),一字二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音乐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声学现象,音乐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社会紧密相关。“中国音乐”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呢?
  
  ——是那些常住海外、并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华人音乐家的作品吗?还是仅指代中国境内的作品呢?
  
  ——那么回族穆斯林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还是不是中国的音乐?
  
  ——中国音乐如果也包括在中国演奏的那些的话,岂不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和麦当娜的唱片也算作中国音乐了?!
  
  ——若“中国音乐”建立在民族乐器上演奏的基础上,那么把维也纳华尔兹舞曲用二胡演奏不也就能顺理成章的变成中国舞曲了?
  
  ——中国四声语言为歌词的音乐?能把声调简单归纳为四声吗?
  
  正因为中国的音乐绝非各种形式的简单总和,因而根据中国音乐的特点有如下结论:1)音乐大多与政治紧密相连,因而他们也有自己的特殊政治功能。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国以外的国家。2)音乐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各民族元素的结合体。就中国音乐而言,这不仅指中国各种层次音乐形式的交流融合(宫廷乐和民间俗乐),也是指中外的融合。
  
  传统中国的音乐
  
  音乐在中国自古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古乐的音律我们却知晓甚少。早在当时音乐与政治就息息相关:人们相信,“真乐”是一件有效地统治工具。儒家代表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在《乐论》中提到“乐行而志清”,君王通过乐能改变社会风气,使安定和睦: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音乐在这儿被视为服务于“育民”和“王民”的实行办法。音乐也与世界观紧密相连。这一儒家对音乐的定义深深影响了下一个世纪。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非常丰富,与欧洲传统古典音乐千差万别。这一差别是由不同的调式、器乐和音乐形式造成的。这些特征至为重要。
  
  调式:由12个半音组成的八度音阶早在公元前就广为人知了,然而最终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五声音阶。各个音之间的间隔多少所制造的听觉效果使得中国音乐区别于欧洲的音乐:欧洲的曲谱以大三或小三度为主,而中国却是增四和减五,由此构成五声:宫、商、角、徵、羽。人们将五声加以丰富,拓展成中国式的七声,使得我们听来没有少音,以至于西方人还以为这和欧洲教堂里音乐的音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将这两个不同的音阶系统加以类比是外行的做法,因为音程间隔的不同,使得曲调结构也就大相径庭。
  
  乐器:中国音乐多使用打击乐、管乐和弦乐。在这儿我们就弦乐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证实了,中国历来就和周边国家保持着甚密的交往。例如今日比较少见的四弦琵琶是源于中亚或印度。二胡援引于波斯,到了一千年前传入中国。与二胡相近的有高胡和京剧里用的京胡。琵琶和二胡和其他许多乐器一样,在其设计上每一世纪都有些改变和创新——上一次巨大的音乐革命发生在20世纪早期。刘天华(1895-1932)改进国乐,调整音色,致力于使之能与西方乐器和谐化,从此中国乐器也走向了交响乐的舞台。此外,刘天华还根据小提琴模仿拓展了二胡的演奏方式。
  
  古琴是绝对中国的乐器。这一乐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最兴盛的时期是作为宫廷乐器,受到喜爱,并由此衍生了独有的剧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很高以及它独有的很高尚的声音,它逐渐成为学者的乐器——因而在中国水墨画里,这个乐器也多为常见。今人能演奏这个乐器的已经不多了。而能看懂秦代剧目里的复杂曲谱的人就更为少见。与古今相近的是古筝。过去古筝是由13至16根弦组成,如今发展成21至25根弦。这一乐器由于音域很广,既能与别的乐器合奏,也能胜任独奏。古筝在8世纪传到日本并成为日本的宫廷乐器,日本人叫“Koto”。这一乐器亦是中国外传乐器的代表,是与周边国家互交的例证。
  
  音乐形式:音乐的形式因演奏者的身份以及演奏的场合而不同。传统中国音乐作品包括独奏作品和合奏作品。除了民歌,还有祭祀音乐及宗教音乐(除了辅佐君主的儒家所推行的礼制音乐还有道教与藏传佛教的红白喜事音乐),盲人阿炳为街头音乐的代表,此外还有功能性音乐如:磨剪子戗菜刀或推小车卖东西的小贩的叫卖音乐脆生生地传遍大街小巷。
  
  此外,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地方戏曲。我们可以统称之为中国戏剧,有为有名的是京剧。中国剧目深受音乐的影响。音乐、文学、舞蹈和扮相甚至是在变戏法上面的创作发展组合成了今天的舞台戏曲。京剧是在18世纪逐渐形成,并于19世纪达到其高潮。那时候,安徽和湖北的各派戏剧团进了北京的紫禁城,他们的表演充满了地方色彩,汇聚一堂。由此诞生的京剧有四个行当,通过他们各自的扮相,观众能一眼就辨别出来生旦净丑。正如其他地方戏曲,京剧表演也能一连几场好几天。在18、19世纪,女性不能出演角色,所以旦角都是由男演员出演——著名演员梅兰芳是20世纪初的杰出代表,他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一次旅美演出中,他的表演受到美国演员卓别林不住的称赞。
  
  在20世纪以前欧洲音乐就传到了中国。17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就装载着欧洲音乐来了。到了19世纪,军事音乐和教会音乐,特别是福音圣歌,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中国把为实现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定在技术领域,而非文化领域:在这背后暗示着:中国为提高国家地位,不仅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需要能激发军人和民众斗志的歌曲。由于当时欧美政治权利上的优势,使得欧美的歌曲也被效仿。“现代化”变成了“西化”,尽管早在中国古代就把“以乐治国”视为传统。
  
  在音乐西化的过程中,到了20世纪早期,在中国开始出现各种以西方为效仿对象的单位:音乐剧院、交响乐团,各大学开始设立音乐学院(其中,上海音乐学院是1927年蔡元培发起的),音乐爱好者协会和音乐杂志。欧洲古典音乐(包括19世纪末)的曲目被搬上舞台。这一转变的策划发起者们大多曾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此外一大批的西方传教士以及被流放的外国音乐家们(尤其是俄国音乐家和后来受纳粹排挤出来的犹太音乐家)在大城市,尤其是上海以及北京,给这一转变推波助澜。中国传统剧目退隐历史舞台,人们把中国政治地位的岌岌可危归咎于传统音乐,它被视作不上台面的街头音乐或过时了的封建音乐。像刘天华一样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文人着手传统音乐的改革,把传统乐器改成适合演奏西方音乐八声音阶的形式,并一改传统即兴演奏的方式,开始谱曲。中国音乐的传统在欧洲词汇和欧洲机构的框架下被重新定位,以不放弃自己的传统为既定目标。尽管当年推行改革的艺术家地位不高,但其影响力不容低估,因为现今中国传统音乐仍受当时改革的影响。
  
  此外,美国爵士乐也传到了中国并风靡全国。此外西方唱片公司开拓了其中国市场,音乐不仅是声音艺术,也是交易商品。就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唱片行业成为音乐的主要载体,而梅兰芳等一辈艺术家的成名与流行也得益于唱片行业。因为在中国,主要还是刻有中国戏曲的唱片更受买家喜爱。
  
  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展,音乐也变得政治化。冼星海和聂耳等政治作曲家的《黄河大合唱》一类作品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这一音乐形式是1942年后,将毛泽东神话的新形式——中国新音乐(新国乐)应该是结合中西优秀元素的音乐。同样,在这一时代,音乐也伴随着明确的政治目标。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民族五声浪漫主义调式,即将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方后浪漫主义的结合,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扬,成为必须遵守的音乐模板。样板戏同样也在文化大革命成为了唯一能够上演的曲目类型。此外如“东方红”一类的革命宣传歌曲拥有的地位几乎等同于国歌。
  
  中国今日的音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英美摇滚和流行音乐来到了中国。西方其他类型的音乐,尤其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欧洲现代音乐也在音乐学院和音乐剧场得到了认可。在西方音乐传播的进程中,黑人音乐起到了很大作用。最开始他们以磁带的形式出售,今天出现了打口碟。在摇滚乐还只是停留在音乐界边缘地带的时候,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时代到来了——在以西方为模板的商业运转模式下(“超级女声”这类选秀节目就是最好代表),新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在词还是在曲上,都最大程度的迎合了中国听众的口味。
  
  除去流行音乐,欧洲古典乐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最有代表性的例证就是,尤其在大城市,孩子们都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或其他什么西方乐器。中国传统乐器同样也迎来了它的旺季——2009年夏,中国电视也有了新音乐家选秀节目,参赛的选手多为国家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个在假期连续几周播出的选秀既包含了传统音乐表演,又有流行音乐表演。对商业模式成功典范的效仿在这里倒是同样很成功。
  
  然而中国共产主义发展、高潮时期的宣传音乐仍然存在:五六十岁年纪的业余合唱团聚集在公园,歌唱他们的青春;几米开外京剧爱好者和意大利歌剧爱好者正吊着嗓子……艺术家代化的数码像素画《我爱北京天安门》(2006)1将北京天安门作为背景,集中体现了矫情的场面,(图中绘有一艘黄色潜水艇、马里奥兄弟、满脸笑容的江泽民正在宣称“为艺术服务”、以及正在高举“小平你好”各个笑脸相迎的游行群众)极具讽刺效果。
  
  这一画作的作品名《我爱北京天安门》是小学课堂里必学的歌颂祖国的政治宣传曲目。相反,若把每个钟头在北京主火车站播放的《东方红》作为这一画作的标题的话,其具有的讽刺效果可能就会骤然变得严肃起来。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