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件中的疑问
2013-5-4 10:33:06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警方通告中并未涉及林某投毒动机的细节:“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林某浩与被害者黄洋同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科研班的硕士,今年夏天即将硕士毕业,也是东安路130号医学院宿舍20号楼303寝室的室友。他们在不同的医院基地进行研究生轮转实习,林某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洋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科室也不同,林某浩是超声科,黄洋是耳鼻喉科,两人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两位年轻人都是师友眼中优秀、上进的好学生。林某浩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并已经找好工作;黄洋曾于去年获得直升博士的机会,由于想早点赚钱帮助家里而放弃该名额,今年找工作不顺利后,在刚刚结束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名列第一。两人的情况甚至有些相似:勤工俭学、保送读研、业务出众、积极组织社会活动。然而,两段青春轨迹在相交之后,其结局却令众人错愕。
嫌疑人林某浩
林某浩被朋友称作“浩哥”,广东汕头人,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研究生一年级时住在林某浩隔壁寝室的刘志告诉本刊记者:“他家的情况并不像有媒体说的家境殷实,他弟弟上大学的学费是他出的,他‘大五’那年做家教、打工,赚了几万块钱。”
熟悉林某浩的同学得知其被警方带走时的第一感觉多是:不可思议。林某浩成绩优秀,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保送至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他很强的,做事效率高,3月初硕士毕业论文就已经写好了,像我们到现在还在写。他读研一的时候就开始做科研了,已经发表了七八篇论文了,发在国外学术杂志上的就有两三篇。他工作也找好了,回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做B超医生,本来基地这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留他的,被他拒了,他选择回广州。”林某浩的另一位同学罗勇明告诉本刊。
罗勇明说:“每个科室要看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积分,他发了这么多文章,对科室有帮助,而且他临床水平还很高,完全可以胜任在上海的工作。但他觉得在上海当医生,需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医学生简称其为‘规培’),其间收入太低,而生活成本又太高,不如回去。”
“浩哥专业知识很扎实的,人也很好,像我们有家里的亲戚来中山医院做B超,预约时间很长,找他帮忙给看一下,他很愿意帮忙。而且,他不是那种网上说的脾气古怪、性格孤僻的人,见到师兄、同学都是离得很远就主动打招呼的。他喜欢打篮球、打羽毛球,组织大家去KTV唱歌,玩‘三国杀’、‘狼人杀’,还和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夜游上海,挺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刘志说。
罗勇明告诉我们,林某浩和黄洋一样,都属于“事业型”的男生,没有女朋友。他说:“所以网上的情杀一说,完全是瞎扯的。”
使黄洋中毒的物质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毒性强,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这种实验药品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林某浩在去年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做动物实验的论文,一篇是发表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上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一篇是《中华肝脏病杂志》上的《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
在黄洋昏迷多日后的4月9日,其孙姓师兄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神秘短信,提醒注意某一种化学药物,这才使得案情获得重大进展。一些复旦医学院的学生告诉我们,坊间认为,这或是林某浩药品剂量放多,后果超出自己设想,或是他良心发现想救黄洋,才发的短信。
但罗勇明认为这也是不可思议的:“首先以林的智商,假使他真的要害黄洋,为什么要用和自己关联性最强的一种有毒药呢?一检查出来谁都知道他嫌疑最大。其次,他没有必要发短信,他对这种化学药品已经很熟悉了,咱们实话实说,黄洋4月1日中毒,以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到4月9日根本没有可能救回来,又何必引火烧身?第三,假设林3月31日投毒,那么警察在4月9日之后才在饮水机水槽里发现了这种药品,而这中间一个多星期,他完全有机会清洗掉蛛丝马迹,他做实验这么严谨细心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刘志告诉本刊,林某浩在黄洋中毒后表现得很正常,一是他曾去医院看望黄洋,二是自己和林某浩通过几次电话商量论文盲审的事,他的语气很轻松。林某浩在医院接病人做B超、办毕业手续、锻炼身体、看电影,直至被警方刑事拘捕。
被害人黄洋
黄洋4月1日早上喝了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担心其他同学误喝,于是把水倒掉,把桶刷干净。当天晚上,他开始恶心、呕吐,发烧到39.7℃。4月2日,黄洋的一位师兄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黄洋并不知道自己被投毒,还曾邀请林某浩为其做B超检查。
根据医生发布的黄洋病历,接诊后,医院先以急性肠胃炎予以输液治疗,考虑食物中毒等原因。4月3日,黄洋两侧鼻翼出血,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因为病情恶化,被送入10号楼二层的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之后他陷入昏迷,“呼吸机辅助通气,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导致肝功能损伤,但难以判断是何种毒素,无法对症下药。
曾看望过黄洋的同学发微博说:“已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都是血泡。”4月16日15时23分,黄洋在中山医院去世。本刊记者拨通黄洋父亲黄国强电话后,他说:“我真的很伤心了,不想说什么了,他(黄洋)昏迷这么多天,也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他妈妈更受不了这个打击。”黄洋的姑姑、姨妈、表姐等都赶到上海,陪在黄洋母亲杨国华的身边。
黄洋是家中独子,尽管父亲早年下岗,母亲常年卧病,但他是一位开朗、爱笑的男生,被同学们昵称为“妇女之友”。他是四川自贡人,生于1985年,复旦大学上海医院200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山班的学生,之后继续在该校读研。黄洋性格随和,兴趣广泛,曾作为第一辩手代表医学院参加复旦大学系际辩论赛,也曾到安徽颍上和西藏林芝、墨脱支教,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
李斌波是黄洋的硕士同学,他告诉我们,黄洋人缘好,什么事都热心愿意帮忙,凑巧的是,黄洋的手机号码还是李斌波通过林某浩要到的。李斌波说:“我、浩哥、黄洋还一起去听过草蜢乐队的演唱会,学校里发的票,大家都坐在一起。黄洋还跟我说,他听过其他几场演唱会。他自己歌唱得不错,喜欢到KTV唱歌。”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勤工助学中心的古晓峰老师对黄洋印象深刻:“这个孩子为什么能上大学的时候就给家里寄钱,帮他妈妈治病?他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寒暑假的时候当校园导游,一天大概能有100块钱,他还在资助服务部当办事员,给其他贫困同学办银行贷款,一天大概是13块钱。”
孟天凯和黄洋本科时都是“助学成长之家”的成员,这是一个面向家庭贫困同学的校园组织。“大一”时他俩一同做过宿舍区阅览室的管理员。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光华公司的陆齐龙老师也说,黄洋在文印中心做过复印员,而文印经理也就一个月210块钱。
孟天凯说,他理解黄洋为什么“研二”的时候可以直升博士却选择放弃:“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都想早点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学医这条路太漫长了,博士出来还有规培,加起来学医的时间起码10年开外,得承受多大的煎熬甚至绝望,所以能像黄洋这么乐观的性格真的很难得。”
交集
刘志告诉我们,本来林某浩和黄洋应该是两个不同圈子的。“科研班研究生一届有将近200人,大家各自跟导师做项目,还要忙着临床实习,自己的时间很少。像黄洋这样本校读上来的和浩哥这样外校保送来的交集不多,本校同学有已经熟悉的圈子。而且大家住的地方也不一样,黄洋可以还住本科时的宿舍,他是后来调寝室才和浩哥一屋的,大概是2011年六七月份的时候,两个人住在一块的。”
20号宿舍楼303室原本住着四个同学,升“研二”的时候需要换宿舍,方便学生到所在医院基地进行科研与临床学习,其中两人就在此时搬离宿舍。而林某浩担心换宿舍后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住,可能因学习计划不同,生活作息上有冲突,所以还是留在了原宿舍。
黄洋是后来调寝室搬进303室的。根据同学们讲,他对宿舍条件有一定要求,换过两次寝室,一次是因为寝室漏水,一次是因为住在一楼太吵。
该宿舍还有第三位室友,是来自上海本地的葛姓同学。他和林某浩是本科同学,从中山大学考研考过来,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习,平时很少住在寝室。同学们对葛姓同学接触较少,但对外界猜测林某浩可能想害的人是葛同学的传闻纷纷回应这完全没有依据。
案发后,葛姓同学搬离宿舍,20号楼门前增派保安执勤,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本刊记者在该校学生带领下进入到与20号楼格局相同的其他宿舍楼。这里属老式建筑,楼道里瓷砖贴墙,公共卫生间里晾满了衣服,宿舍房门陈旧,表皮剥落。一般是4人一间,上床下桌,除了门后可以用来堆放行李箱,空间局促。宿舍装有空调,但配饮水机的不多。“寝室关系千差万别,我自己宿舍的四个人像兄弟一样,特别要好,但据我所知,因为作息时间或者生活习惯的差别闹别扭的也不少,但不至于害人吧。”
林某浩在去年11月27日所发的微博中写道:“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烟随风飘散。”有网友据此猜测,微博中的称谓表明林某浩对黄洋的嘲讽之意,“各种念头”一词更让人在案发后才明白意思,感到不寒而栗。而刘志和罗勇明都认为,这个称谓是男生同学之间开玩笑常用的,并不能说明问题。
另一种传闻是林某浩嫉妒黄洋考上了博士。但罗勇明说,这也没有必要:“浩哥对自己要求高,他虽然工作已经定下来了,也说过以后还会再考博的。不过因为今年黄洋考上了,这就动杀念也不至于,浩哥学术能力这么强,如果他想考并不难。”
总之,这一切都是谜。
林某浩在今年3月9日的微博中说:“今日学校博士考试,缺席。一度向往,曾纠结,回想起当初找导师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决心,以及由此跟现导师闹出的不愉快,正应了两句话:庸人自扰之,船到桥头自然直。博士考试以后一定补回来。”这之后,他@了七位同学,并“祝大家顺利,金榜题名”,而没有向同住一个寝室的黄洋表示祝福。
就目前警方通报来看,宿舍饮水机成为这两位青年才俊的“致命”交集,而有毒药品的来源则有待公布。黄洋的一位师兄王尚豪告诉本刊:“学校对于有毒物质的取用有相关规定,但是像N-二甲基亚硝胺这样的特殊药品价格不菲,大概几十毫克就要2000多块钱,这属于课题组自己管理的,林一个人做实验的时候留下一点没有人会发现,导师问起来就说实验失败了,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查。不过关于肝损伤模型的论文在他‘研二’时就发出来了,现在毕业论文也写完了,他其实没必要3月底去实验室的,除非他所在医院科室或者导师要他做实验,否则的确有嫌疑,这一点警方还没有说明。”
林某浩与被害者黄洋同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科研班的硕士,今年夏天即将硕士毕业,也是东安路130号医学院宿舍20号楼303寝室的室友。他们在不同的医院基地进行研究生轮转实习,林某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洋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科室也不同,林某浩是超声科,黄洋是耳鼻喉科,两人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两位年轻人都是师友眼中优秀、上进的好学生。林某浩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并已经找好工作;黄洋曾于去年获得直升博士的机会,由于想早点赚钱帮助家里而放弃该名额,今年找工作不顺利后,在刚刚结束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名列第一。两人的情况甚至有些相似:勤工俭学、保送读研、业务出众、积极组织社会活动。然而,两段青春轨迹在相交之后,其结局却令众人错愕。
嫌疑人林某浩
林某浩被朋友称作“浩哥”,广东汕头人,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研究生一年级时住在林某浩隔壁寝室的刘志告诉本刊记者:“他家的情况并不像有媒体说的家境殷实,他弟弟上大学的学费是他出的,他‘大五’那年做家教、打工,赚了几万块钱。”
熟悉林某浩的同学得知其被警方带走时的第一感觉多是:不可思议。林某浩成绩优秀,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保送至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他很强的,做事效率高,3月初硕士毕业论文就已经写好了,像我们到现在还在写。他读研一的时候就开始做科研了,已经发表了七八篇论文了,发在国外学术杂志上的就有两三篇。他工作也找好了,回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做B超医生,本来基地这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留他的,被他拒了,他选择回广州。”林某浩的另一位同学罗勇明告诉本刊。
罗勇明说:“每个科室要看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积分,他发了这么多文章,对科室有帮助,而且他临床水平还很高,完全可以胜任在上海的工作。但他觉得在上海当医生,需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医学生简称其为‘规培’),其间收入太低,而生活成本又太高,不如回去。”
“浩哥专业知识很扎实的,人也很好,像我们有家里的亲戚来中山医院做B超,预约时间很长,找他帮忙给看一下,他很愿意帮忙。而且,他不是那种网上说的脾气古怪、性格孤僻的人,见到师兄、同学都是离得很远就主动打招呼的。他喜欢打篮球、打羽毛球,组织大家去KTV唱歌,玩‘三国杀’、‘狼人杀’,还和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夜游上海,挺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刘志说。
罗勇明告诉我们,林某浩和黄洋一样,都属于“事业型”的男生,没有女朋友。他说:“所以网上的情杀一说,完全是瞎扯的。”
使黄洋中毒的物质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毒性强,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这种实验药品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林某浩在去年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做动物实验的论文,一篇是发表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上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一篇是《中华肝脏病杂志》上的《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
在黄洋昏迷多日后的4月9日,其孙姓师兄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神秘短信,提醒注意某一种化学药物,这才使得案情获得重大进展。一些复旦医学院的学生告诉我们,坊间认为,这或是林某浩药品剂量放多,后果超出自己设想,或是他良心发现想救黄洋,才发的短信。
但罗勇明认为这也是不可思议的:“首先以林的智商,假使他真的要害黄洋,为什么要用和自己关联性最强的一种有毒药呢?一检查出来谁都知道他嫌疑最大。其次,他没有必要发短信,他对这种化学药品已经很熟悉了,咱们实话实说,黄洋4月1日中毒,以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到4月9日根本没有可能救回来,又何必引火烧身?第三,假设林3月31日投毒,那么警察在4月9日之后才在饮水机水槽里发现了这种药品,而这中间一个多星期,他完全有机会清洗掉蛛丝马迹,他做实验这么严谨细心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刘志告诉本刊,林某浩在黄洋中毒后表现得很正常,一是他曾去医院看望黄洋,二是自己和林某浩通过几次电话商量论文盲审的事,他的语气很轻松。林某浩在医院接病人做B超、办毕业手续、锻炼身体、看电影,直至被警方刑事拘捕。
被害人黄洋
黄洋4月1日早上喝了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担心其他同学误喝,于是把水倒掉,把桶刷干净。当天晚上,他开始恶心、呕吐,发烧到39.7℃。4月2日,黄洋的一位师兄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黄洋并不知道自己被投毒,还曾邀请林某浩为其做B超检查。
根据医生发布的黄洋病历,接诊后,医院先以急性肠胃炎予以输液治疗,考虑食物中毒等原因。4月3日,黄洋两侧鼻翼出血,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因为病情恶化,被送入10号楼二层的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之后他陷入昏迷,“呼吸机辅助通气,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导致肝功能损伤,但难以判断是何种毒素,无法对症下药。
曾看望过黄洋的同学发微博说:“已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都是血泡。”4月16日15时23分,黄洋在中山医院去世。本刊记者拨通黄洋父亲黄国强电话后,他说:“我真的很伤心了,不想说什么了,他(黄洋)昏迷这么多天,也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他妈妈更受不了这个打击。”黄洋的姑姑、姨妈、表姐等都赶到上海,陪在黄洋母亲杨国华的身边。
黄洋是家中独子,尽管父亲早年下岗,母亲常年卧病,但他是一位开朗、爱笑的男生,被同学们昵称为“妇女之友”。他是四川自贡人,生于1985年,复旦大学上海医院200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山班的学生,之后继续在该校读研。黄洋性格随和,兴趣广泛,曾作为第一辩手代表医学院参加复旦大学系际辩论赛,也曾到安徽颍上和西藏林芝、墨脱支教,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
李斌波是黄洋的硕士同学,他告诉我们,黄洋人缘好,什么事都热心愿意帮忙,凑巧的是,黄洋的手机号码还是李斌波通过林某浩要到的。李斌波说:“我、浩哥、黄洋还一起去听过草蜢乐队的演唱会,学校里发的票,大家都坐在一起。黄洋还跟我说,他听过其他几场演唱会。他自己歌唱得不错,喜欢到KTV唱歌。”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勤工助学中心的古晓峰老师对黄洋印象深刻:“这个孩子为什么能上大学的时候就给家里寄钱,帮他妈妈治病?他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寒暑假的时候当校园导游,一天大概能有100块钱,他还在资助服务部当办事员,给其他贫困同学办银行贷款,一天大概是13块钱。”
孟天凯和黄洋本科时都是“助学成长之家”的成员,这是一个面向家庭贫困同学的校园组织。“大一”时他俩一同做过宿舍区阅览室的管理员。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光华公司的陆齐龙老师也说,黄洋在文印中心做过复印员,而文印经理也就一个月210块钱。
孟天凯说,他理解黄洋为什么“研二”的时候可以直升博士却选择放弃:“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都想早点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学医这条路太漫长了,博士出来还有规培,加起来学医的时间起码10年开外,得承受多大的煎熬甚至绝望,所以能像黄洋这么乐观的性格真的很难得。”
交集
刘志告诉我们,本来林某浩和黄洋应该是两个不同圈子的。“科研班研究生一届有将近200人,大家各自跟导师做项目,还要忙着临床实习,自己的时间很少。像黄洋这样本校读上来的和浩哥这样外校保送来的交集不多,本校同学有已经熟悉的圈子。而且大家住的地方也不一样,黄洋可以还住本科时的宿舍,他是后来调寝室才和浩哥一屋的,大概是2011年六七月份的时候,两个人住在一块的。”
20号宿舍楼303室原本住着四个同学,升“研二”的时候需要换宿舍,方便学生到所在医院基地进行科研与临床学习,其中两人就在此时搬离宿舍。而林某浩担心换宿舍后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住,可能因学习计划不同,生活作息上有冲突,所以还是留在了原宿舍。
黄洋是后来调寝室搬进303室的。根据同学们讲,他对宿舍条件有一定要求,换过两次寝室,一次是因为寝室漏水,一次是因为住在一楼太吵。
该宿舍还有第三位室友,是来自上海本地的葛姓同学。他和林某浩是本科同学,从中山大学考研考过来,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习,平时很少住在寝室。同学们对葛姓同学接触较少,但对外界猜测林某浩可能想害的人是葛同学的传闻纷纷回应这完全没有依据。
案发后,葛姓同学搬离宿舍,20号楼门前增派保安执勤,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本刊记者在该校学生带领下进入到与20号楼格局相同的其他宿舍楼。这里属老式建筑,楼道里瓷砖贴墙,公共卫生间里晾满了衣服,宿舍房门陈旧,表皮剥落。一般是4人一间,上床下桌,除了门后可以用来堆放行李箱,空间局促。宿舍装有空调,但配饮水机的不多。“寝室关系千差万别,我自己宿舍的四个人像兄弟一样,特别要好,但据我所知,因为作息时间或者生活习惯的差别闹别扭的也不少,但不至于害人吧。”
林某浩在去年11月27日所发的微博中写道:“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烟随风飘散。”有网友据此猜测,微博中的称谓表明林某浩对黄洋的嘲讽之意,“各种念头”一词更让人在案发后才明白意思,感到不寒而栗。而刘志和罗勇明都认为,这个称谓是男生同学之间开玩笑常用的,并不能说明问题。
另一种传闻是林某浩嫉妒黄洋考上了博士。但罗勇明说,这也没有必要:“浩哥对自己要求高,他虽然工作已经定下来了,也说过以后还会再考博的。不过因为今年黄洋考上了,这就动杀念也不至于,浩哥学术能力这么强,如果他想考并不难。”
总之,这一切都是谜。
林某浩在今年3月9日的微博中说:“今日学校博士考试,缺席。一度向往,曾纠结,回想起当初找导师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决心,以及由此跟现导师闹出的不愉快,正应了两句话:庸人自扰之,船到桥头自然直。博士考试以后一定补回来。”这之后,他@了七位同学,并“祝大家顺利,金榜题名”,而没有向同住一个寝室的黄洋表示祝福。
就目前警方通报来看,宿舍饮水机成为这两位青年才俊的“致命”交集,而有毒药品的来源则有待公布。黄洋的一位师兄王尚豪告诉本刊:“学校对于有毒物质的取用有相关规定,但是像N-二甲基亚硝胺这样的特殊药品价格不菲,大概几十毫克就要2000多块钱,这属于课题组自己管理的,林一个人做实验的时候留下一点没有人会发现,导师问起来就说实验失败了,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查。不过关于肝损伤模型的论文在他‘研二’时就发出来了,现在毕业论文也写完了,他其实没必要3月底去实验室的,除非他所在医院科室或者导师要他做实验,否则的确有嫌疑,这一点警方还没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