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迷人的民和
2010-8-23 14:09:5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也许是祖先的足迹就在民和,也许是至今还有许多亲人还在民和。虽然自小没有生活在民和,可是对于民和却又一种幽深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对于那个熟悉的地方一直充满温情。
  
  小时候经常到民和的姐姐家去玩,因为那里是青海省有名的瓜果之乡。每到夏天就有各种各样的果子挂满枝头,果树上就像挂了密密匝匝的蒜辫。到了冬季,还有窖藏的果子。有些人用一种形似马奶头的酸梨做糖葫芦,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种糖葫芦里面沙沙的,带有一种直流口水的酸味,那滋味比其它果子做的妙多了。要是赶上看社火(青海地区过春节时的民间曲艺演出活动),最好是手握一串那样的糖葫芦,尾随社火队伍,在一片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享受无尽而又惬意的快乐,那真是一种受用。
  
  那时候物质匮乏,人们的欲望也不是那么多,些许的东西就能让人高兴很久。
  
  我们最喜欢去的就是民和,看着满大街戴着白帽子的回族男子和戴着黑盖头的回族女人,我们的心里就感到很温暖。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一点也感觉不到生疏。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结伴去民和,我们骑着自行车,两个人一组,穿过狭长的峡谷。去的时候一个个精神抖擞,二十多里的路程,一个小时不到就到了。在民和的西头有个高台,上面有马戏团在演出。我们悄悄溜进马戏团的帷幔,躲在人群里看马戏。后来知道那个马戏团就是民和县转导乡的。转导乡的人们尚武,很多人身手不凡。那时候《少林寺》等一批武打电影正在火爆,那马戏让我们看得心里痒痒的。少年时的梦想总是昙花一现,我们中没有一个人迷过武术。倒是邻居家的一个壮汉经常用拳头打一米多厚的夯土墙,现在那墙上还有他打击的痕迹。后来他改学气功,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看完马戏就过了中午,四个人谁也没有钱,又不敢到姐姐家去吃饭,害怕瞒着家人到民和玩的事情曝光。炎热的夏天里,杨树的叶片上沾满了厚厚的灰尘,看不清绿色。也没有风,树叶都耷拉着脑袋。我们躲在树荫下纳凉,汗水在脸上不停地流出一道道痕迹。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往回赶,没走几公里,我们谁也坚持不住了。跑进一家企业,灌了一肚子自来水,躺在路边的台阶上睡着了。后来说起这件事情,姐姐们就会善意地责备我。
  
  现在那个高台被建成了民和的一道景观。台上建了一座白塔,台下植了许多树,树间摆放了一些铜塑。其中有一个陶工正在做陶,这个铜塑向人们展示了这里悠久的彩陶文明;还有一组牛耕的铜塑,这个反映了民和悠久的农耕文明。还有许多铜塑,我没有一一细看。我和儿子在那个牛耕铜塑前留影,我握着一支牛角,感觉有种力量从心底升腾。我想那就是民和带给我的新感受。
  
  民和的川水地区不多,大部分是山村。若是夏天,走进民和的山村,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的事情。通往山村的公路不是太宽敞,而且都是斗折蛇行。可是那些班车司机,在那样的公路上风驰电掣,可以用一个疯狂来形容。在山谷中行走,两旁是碧树掩映的农舍。鸡鸣狗吠之声此起彼伏。戴着破旧草帽的村民,赶着自家的几只绵羊,或者黄牛在路边悠闲地向放牧的山坡走去,他吹着只有他和自己的牲畜心领神会的口哨。还有骑着摩托车的年轻夫妻,丈夫把摩托车开得像要飞起来,胆小的妻子就紧紧抱住丈夫的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拎着暖瓶、带着工具的中年夫妇,他们从容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拉着家长里短,彼此就像形影不离的影子。
  
  山间有很多善鸣的小鸟,随处可以听到它们婉转的歌喉。在听腻了城市的流行音乐之后,这种纯自然的乐曲更加沁人心脾。在德令哈有个朋友,他就是来自民和的,他家里就养了好几只这样的小鸟。后来听说他也是来自山村的,我想那些小鸟一定在抚慰他对故乡的思念。
  
  山村人家的大门经常是敞开的,不像城市的人进出都要用防盗门把家锁个严实。彼此家串门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没有太多的客气,也没有太多的顾忌。
  
  在曲径通幽的山间公路上蜿蜒前行,在峰回路转之间不知不觉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别有一番新天地。似乎所有的山顶都在一个高度上,眼前又是一片更加辽阔的平坦大地。极目望去,云烟弥漫,天地一色成了一个穹庐。近看,从山顶而下,全是黄绿相间的田地。黄色的是即将成熟的麦子,绿色的是正在生长的洋芋。山村的农作物比较单一,没有太多的品种。可是就是这数的过来品种的农作物,织成了一件非常华丽的百衲衣,披在一座座山上,使它们愈加静穆。
  
  最吸引人的就是炊烟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使用电、天然气、沼气等能源。由麦草和木柴燃起的炊烟越来越稀罕了。站在山顶,色彩斑斓的山谷就像一个个景泰蓝的香炉,那袅袅炊烟就像飘飘摇摇的香烟,把山村渲染得异常宁静而素雅。在炊烟之间,会有从清真寺传来的“邦克”声(穆斯林按时礼拜时的阿拉伯语呼唤声,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乐感),就像这炊烟一样,好像顺着清真寺高高的唤醒楼顶,梦幻一样飘进耳朵,给人一种比黄土地还要深沉的情怀,还有一种让人不由地潸然泪下的激动和温暖。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感觉自己很渺小,渺小得不及一缕随风而逝的烟尘;也会感觉自己很强大,强大得能够开合眼前的一切。
  
  风景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就像是人身上的五官。七里寺就是民和眼珠子一样明亮的一个风景区。我很早就听说过七里寺。听说那里有神秘的药水泉,很多人在农历六月初六那天专程到那里汲水。我也喝过人们从那里带来的药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民和人和周边的人,也喜欢在那一天结伴到七里寺游玩,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演唱“花儿”(青海等地的一种民歌,有曲牌,歌词可以即兴编排,讲究比兴修辞,每句要求押韵),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寻找心仪的情人。所以青海人一般将这样的民间聚会称为“野会”,还有许多的禁忌。比如,花儿不能在村庄里演唱,不同辈分的人不能一起出游“花儿会”等。
  
  我去的时候,已经过了六月初六的花儿会了。可是还有许多人来灌药水。药水泉跟前打上了水泥地,一股手指粗的水从一个被水泥掩埋的白塑料管中流出,人们排队在接水。旁边摆放了许多塑料壶,里面装满了药水,专门向人们出售的。
  
  朋友给我接了一纸杯药水,那天艳阳高照,一口药水下去通体清凉,那滋味与我以前喝过的大不一样,可以说妙不可言。药水泉前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河边有一对中年夫妇坐在石头上,那女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一个10公斤塑料壶里的药水。我想他们一定是从远方专程来喝药水的。回来的时候,那里的朋友给我送了一小塑料壶药水,我冻在冰箱里,想起来的时候就喝一点。品味出来的不仅仅是药水的滋味,还有那让人难以忘怀的风土人情。
  
  当我们在河边的凉棚下喝茶的时候,有一大家子人从距离几十公里的民和县城来玩了。他们是一家回族家庭,最大的已经年逾八旬,最小的正在蹒跚学步。我粗略数了一下,人数在三十人以上。男子们搭好凉棚后,拎着桶子到上游提水去了,妇女们开始埋锅做饭,孩子们在小河里玩水。我非常羡慕这样的生活,尽管我们家的人数加起来比他们的多,可是我一直在外工作,没有机会和时间和家人共享这样的快乐生活。我在那里待了两个多小时,那是我看到的最温情的一幕。
  
  最让人羡慕的要数四个老人了,他们围坐在一个山坡的树荫下。四个人穿着白色的衣衫、戴着白色的帽子、手抚弄着蚕丝一样的大胡须。不紧不慢地聊天,喝着民和人最喜欢的八宝盖碗茶,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当我第一眼瞟见他们的时候,我恍然感觉遇到了世外的高人,或者闹市的隐士。面对他们,我心中的浮华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纷纷飘落,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了清澈见底的心底。
  
  每次去民和,总有不同的见闻和感受。其实,只要我们用爱走向短暂而有曲折的人生,哪里的风景不迷人呢?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