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茶缘趣话
2010-12-23 11:02:5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油盐柴米酱醋茶”,老百姓家里开门七件事,这米油盐之类,是生活中一天也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排在七件事最末位的“茶”却似乎不那么重要,每天就是不喝茶也照常过得日子,可也奇怪,就是这似乎不那么紧要的茶,千百年来却闹出了天大的动静,从唐代开始就有人为之著书立说,弄出许多诸如什么茶道,茶艺,茶理,茶德,茶文化,甚至于参禅入道。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这茶喝到后面还能得道,似有点神乎其神。
  
  中唐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咏的“七碗茶”更是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把饮茶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不知古今有几人能有此感受?
  
  我虽不喑其中滋味,却也很早就认识了茶,与茶结缘。
  
  好象记得是十岁左右吧,我开始对茶有了记忆。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买什么都要凭票,有的东西就干脆没有。比如茶叶,当时一般家庭的老百姓只能喝到用茶末泡的茶,要么就是买附近农民自制的苦丁茶。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受到特殊优待,凭优待证每月可买到一些一般家庭弄不到的副食品,其中就有一个写有“花茶”二字的纸包,这是二两花茶。记得每次父亲小心翼翼的打开纸包,抓出小撮茶叶放入茶杯,再用开水冲下去,啊!一股清纯的苿莉花香顿时弥漫在屋內,我也才领悟到了,原来茶还真香,是好东西呀!
  
  渐长,也学着大人喝茶,那苦涩味最初真让我受不了,喝到后面,茶味渐淡,并由苦回甘,且品出了那淡淡清香,感觉特别解渴,是比白开水强多了。
  
  十年动乱,父亲被打成所谓“反动学术权威”,让我想不到的是,其中一条罪状是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父亲在工作时的确都要泡上一杯茶的,杯是玻璃杯,茶还是苿莉花。我当时己是中学生,对这条罪状百思不解其意!
  
  后来下厂参加劳动,通过仔细观察,原来那工人阶级的师傅们是这样喝茶的:一只硕大的加盖搪瓷茶缸,糊满了厚厚一层茶垢,茶叶泡起来差不多半茶缸,泡出来的茶很酽很涩,口渴时,放下手中活计,拍拍双手,端缸揭盖,沽嘟沽嘟,一下就去了小半缸,然后用袖子抺抹嘴,连声大叫:“安逸!舒服!”有时,别的师傅也来端起就喝,不分你我。看在眼里,虽觉得有些不太卫生,可也还觉得这种喝法豪爽,痛快。
  
  对比之下,我心释然,父亲看报中不时啜呡几口清茶,那样喝茶是太文了点,太小资了点,无怪乎有人见不惯而将其列为罪状。现在想来此事只能聊为笑谈,时代环境之局限所造就耳,大可不必记怀。
  
  参加工作后我不仅开始喜欢喝茶了,而且也喜欢上了与茶相关的文化事物。
  
  我特别喜欢成都的老茶馆,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走进茶馆,看不清本色的矮桌子,油黄发黑的竹椅子,红炭黑灰的老虎灶,红亮的短嘴铜壶。茶碗是碗、盖、船三件套,白瓷青花,古朴素雅。茶不见得有多好,一般就三花和毛峰,以茉莉花茶为主,多半都是成都附近如邛崃、大邑、彭山等地产的茶叶,只要往茶椅上一坐,就有茶主儿一手提铜壶,一手端来茉碗,笑吟吟上来,倾刻,铜壶细嘴冲处,茶香怡人,让人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我也曾经去过一些装修讲究的茶楼,古色古香的茶几墙饰随意间铺垫出怀旧的意蕴。精美雕刻的硬木家具、紫云藤丝编织的桌椅、花梨大屏风、紫檀镂空灯,所有这一切在舒适中透出典雅、富贵,豪华和气派,但我只听到生意经和看到情侣私语。那样的地方倒是茶品齐全,有的真是好茶,但真正为品茶去的人却品不出茶的意趣了。你看茶楼里身作唐装的小姐演示的茶艺,个个面作虔诚之态,手呈兰花之状,从温壶、烫杯、洗茶、翻杯、放茶开始,到“白鹤沐浴”、“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梦里寻芳”、“关公巡城”加“韩信点兵”,有规有距,道道不缺。
  
  那刻意的气氛,造作的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只觉得是在矫情。那里全然没有了老茶馆的味道,虽然有很专业的茶倌儿拎着细长嘴的铜壶表演着各种冲茶掺水的姿势,但总让人觉得是仿古,且茶价惊人,凡人难进,没有了老茶馆那种自然古朴的韵味和能让人身心全然放松的随意感觉。
  
  梁实秋曾写有《喝茶》一文,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这大概也是我喝茶的写照。
  
  我一位善饮茶的朋友时常教我以喝茶的方法:即分三口啜饮,先啜一口,在口腔里,慢慢地感觉它滑下去;再啜第二口,再感觉一下;然后是第三口,让茶汤在口中回旋,会顿觉口鼻生香,如是毛峰,你会觉得鲜醇爽口,如是碧螺春,会清和鲜甜,而云雾茶则香馨醇厚,龙井茶香郁味甘、清鲜持久,至于“铁观音”的香高而秀、蜜底兰香等等,不一而足,如数家珍,我只细啜慢饮,照葫芦画瓢,虽喝出各种茶香各异,却始终品不出那么清晰的感觉。
  
  想来,就算找到那些感觉,又当如何?文绉绉浅啜也好,端大搪瓷缸豪饮也罢,其实都不必刻意,就像生活丰富多彩,不可能一味浅尝即止。细致与豪放,各有各的风范。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不同的人,有的豪爽,有的细腻,只是风格不同,只要喝得尽兴,饮得心情舒畅,都是与茶有缘,都可于茶中品出人生沉浮的百般滋味。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而在我看来,这种总结似乎过于繁杂,过于高深。其实,茶就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修性怡情;下焉者牛饮茶汤,解渇生津;如此而已。
  
  喝茶其实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关健是需要有好的心境,“境由心造”,善饮者往往能造成淡雅柔和、从容不迫、神定气畅的情境,在幽静的氛围里,慢慢地品尝,仔细地体味。如此才能进入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的奇妙境界:“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寒夜客来茶当酒”,茶乃待客之道,但有二三知己围坐,沏壶香茶,仍能推杯換盏,天南地北,说古论今、一样能今人意气风发,曲尽情意,心境明亮,一样饮得出山林泉石,一样饮得出朗风明月。忧郁、烦恼、浮躁、甚至荒唐,顿时都化解在了那杯玲珑剔透的茶水之中。浙江的潮水,庐山的烟雨,楚地的白云,燕山的飞雪,就都进入了你的胸怀。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人生苦短,幻如烟霞。与其望物悲叹,不如自寻其乐,物质世界于你能所得到的,终归是有限,而精神世界所能享受的品质高度,则是无所限制,在茶中体味人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身心健康,可以做到,可以尽情,可以尽意。喝茶,由浓到淡,由苦到甘,然后就慢慢的去品淡淡的甘甜,人生亦如此。历经无数的悲欢离合,现在逐渐走向淡定和从容。
  
  当代诗人、佛学家赵朴初引此典,把佛禅至理、人生顿悟归结为“茶”:“七碗受至味。一壶得其趣。空指百千偶,不如吃茶去。”这或许是赵朴初一生的学识、一世所洞察吧。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走,吃茶去!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