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新飞的“多元化”之梦
2011-2-19 11:06:0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自从新飞坐上中国冰箱工业“末班车”之后的10多年间,新飞公司就一直恪守“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在中国冰箱工业领域中精耕细作,潜心致力于将家用冰箱、冷柜这门主业做精、做大、做强、做久,甚至直到1996年初在行业内率先取得制冷剂氟利昂百分之百替代工程的巨大成功,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无氟冰箱生产基地和“绿色家电领航者”,使新飞跻身中国冰箱工业的“三强”之列,几乎将“专业化”做到了极致,新飞也没有向“多元化”跨出一小步。
  
  其实,新飞不是不想涉足“多元化”;相反,“多元化”却是新飞多年来一直不懈追求的梦想。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任河南省主抓工业的副省长刘源同志就曾提醒并鼓励新飞的创始人刘炳银同志想法并购郑州市历史悠久的地方国有企业“联环”空调器厂,由于当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画地为牢”的传统管理思想无法突破,致使新飞未能在那个年代就及早进入空调行业,只能让新飞望“空”兴叹。
  
  此后几年,新飞的资本雪球越滚越大,特别是到了1996年,新飞的年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基本上完成了企业创业期的规模经营、资本原始积累和品牌初步定位之后,谋求“多元化”发展对以刘炳银为首的新飞高层管理团队而言也越来越具有不可抗拒诱惑力,以致时至今天,仍然让新飞许多知情的中高层管理者念念不忘的就是在新飞的发展历史上至少还有两次丧失涉足空调行业的最佳机遇。
  
  新飞电器第一次与空调“失之交臂”发生在1997年下半年。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美国家电巨头、世界“白色家电之王”的惠而浦公司在一片“得中国者得天下”的叫喊声中大举进军中国家电市场,在当时激烈竞争几乎达到白热化的中国家电领域频频出招,“如入无人之境”;然而走到1997年,惠而浦在中国家电市场不仅战绩欠佳,而且屡遭重创。投资北京“雪花”冰箱,因受中国“绿色消费浪潮”冲击而折戟沉沙;收购上海“水仙”洗衣机,因经营惨淡而难以为继;与广东“蚬华”合作生产微波炉,终被“格兰仕”等著名品牌挤出中国市场……在屡战屡败,四处碰壁之后,惠而浦不得不决定收缩在华投资。而此时惠而浦在深圳投资的蓝波空调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特别是到了1997年下半年,蓝波空调又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面对困难,远设美国密歇州奔腾港的惠而浦总部不但没有向蓝波空调提供资金支持,反而最后以一纸“卖身契”,将惠而浦——蓝波空调直接送上被“清盘”的命运,公开标价仅为2亿多人民币。
  
  此时的新飞已长成中国冰箱家族的“大鳄”,仅凭冰箱“一业为主”难以饱腹,而对扩张相关“多元化”早就迫不急待。恰在这时,惠而浦——蓝波空调走进了新飞的视线。惠而浦——蓝波待价而沽的遭遇正好与当时新飞电器中方高管意欲扩张并尽快介入空调行业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新飞电器的中方高管随即派员前往深圳蓝波空调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惠而浦公司展开了多轮谈判。
  
  当时,新飞电器公司的中方高管看中的正是惠而浦——蓝波空调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和畅通的外销渠道。虽然蓝波空调的设计年产能力为60万台,而实际产能也只有40万台,但蓝波空调每年出口外销就占27万台,再加上惠而浦急于退出中国市场,当时挂牌拍卖的要价也不算太高。所以,新飞与惠而浦双方对做成这宗交易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诚意。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10月,新飞电器集团与新加坡丰隆亚洲电器、新加坡豫新电器合资组建的新飞电器公司正式运营已长达三年之久,“此新飞已远非彼新飞”。虽然新飞集团代表中方国有资产在新飞电器公司中拥有49%的股权,新加坡丰隆亚洲电器占45%,新加坡豫新电器有限公司占6%,但此时的新飞电器公司绝不再是刘炳银时代的“一言堂”,中外合资公司毕竟靠资本说话算数,即使中方高管对收购惠而浦——蓝波空调的愿望再强烈,那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合资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必须拿到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表决才能决定。因此,出乎新飞电器公司中方高管预料的是,为实施“多元化”扩张而精心炮制的收购深圳惠而浦——蓝波空调的战略提案不仅遭到了合资伙伴新加坡丰隆电器和新加坡豫新电器联合一致的断然否决,而且更令新飞电器公司中方高管感到意外的是,让新飞电器中方高管这个“雄心勃勃”的扩张方案还未出笼就“胎死腹中”、梦想落“空”,其幕后推手和“始作俑者”不是别人,竟然正是后来出任新飞集团总经理的徐晓东同志。
  
  在经济学界潜心修炼而“大器晚成”和满腹韬略的徐晓东同志此时“弃官”“下海”已有两年之久,不仅被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常驻新加坡办事处首席代表的苏福功先生慧眼识英雄,召至麾下担当大任,为河南在新加坡首家注册的豫新电器公司“挑大梁”,而且作为豫新电器公司的资方代表正式出任中新合资企业新飞电器公司的董事,进入了中国家电巨头新飞电器的决策层。因此,徐晓东同志对于新飞电器涉足“多元化”扩张,收购惠而浦——蓝波空调一事,不谓“老谋深算”,也可谓胸有成竹或深谋远虑。时隔许多年之后,徐晓东同志在接受《财经周刊》记者王治国采访时才透漏了这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
  
  据徐晓东同志透漏,正是他的一句忠告,导致了新飞电器收购惠而浦——蓝波空调计划的“流产”。在新飞电器公司董事会开会表决之前,新加坡丰隆集团的高嘉琳董事悄悄地把徐晓东拉到一边,向他询问对收购看法。徐晓东直言不讳地告诉高嘉琳说:“我不同意。因为这个扩张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盲目介入,前景不仅不容乐观,甚至还会有相当大的潜在危险。”
  
  徐晓东的话绝非危言耸听,他之所以敢“口出狂言”,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第一,国内一家品牌空调企业的年产能至少要达到60万台的规模,而当年深圳惠而浦——蓝波空调的产能却只有40万台,加上蓝波空调在深圳的生产基地周围又没有扩展的空间,如果要将生产基地扩展到年产60万台的规模,其再投资额就要远远高于收购价;第二,国内家电企业要走“多元化”扩张之路,必须依靠成熟的品牌产品作强大支撑;新飞电器公司当年只卖了80万台的电冰箱,而80万台冰箱的市场份额是不足以支撑60万台空调的销售的。徐晓东言之凿凿的分析,对高嘉琳先生的震动和影响特别大,也对新加坡丰隆集团的表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刘炳银代表新飞电器公司中方高管关于收购惠而浦——蓝波空调的提议就这样被否决了。
  
  2000年8月,以深圳惠而浦——蓝波空调被低价转让给以色列空调商以莱特公司为标志,宣告了惠而浦进军中国空调市场的失败。惠而浦后来卷土重返中国空调市场,那已是2008年以后的事情了。
  
  新飞电器第二次与空调“失之交臂”发生在2000年初。
  
  时隔三年之后,国内家电市场又一次刮起空调并购旋风。新飞电器公司中方高管为圆“多元化”扩张之梦,老话重提,就收购广东中山市三荣空调器有限公司一事再次向董事会提交议案。这一次,新飞电器公司中方高管走得比第一次更远,信心更加坚定,理由更加充分,方案更加完善,甚至就连交接的“时间表”也基本上同三荣公司谈妥了。因此,满以为“志在必得”、势在必成的议案,却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新加坡丰隆电器和新加坡豫新电器联合给否决掉了。新飞电器放弃收购三荣之后,长虹电器遂于2000年11月18日斥资6930万元完成了对中山三荣空调器有限公司的全盘收购,并以闪电般的神速从西南四川盆地登陆“珠三角”沿海,陈兵广东家电军团城下,打得难解难分……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09年9月,未满10年,长虹在三荣的股权又悉数受让给了合肥美菱,那自然是题外话。
  
  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徐晓东同志仍然自豪地说:“我当时虽然是代表豫新电器的外方董事,但即使是代表中方,我也会坚持反对盲目扩张。作为合资公司的董事,要对股东负责。出于对投资和并购风险的担忧,使新飞在那场‘空调大战’中免遭一劫,现在看来,不去用有限的资金搞盲目扩张和打‘消耗战’的决策早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徐晓东同志当年力排众议,不主张新飞电器加入那场不合时宜的“空调大战”,避免因盲目投资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并不等于徐晓东压根就反对新飞电器涉足空调业,更不等于徐晓东压根就反对新飞电器向“多元化”扩张。相反,徐晓东同志与李根同志在新飞电器“涉足空调”和“多元化”扩张方面有着许多共识。徐晓东同志一贯认为,“涉足多元化经营是中国企业,尤其是较为成熟的家电企业发挥品牌和资源优势,把自身做大做强的一条较为现实而又理想的捷径。”李根同志则一贯强调,“新飞选择多元化发展与品牌经营的道路,是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外在竞争环境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因此,“多元化”扩张,挺进空调产业,始终是新飞电器几代高层领导人长期形成的一个共同“心结”,所不同的只是对待时机的选择。用中国古代兵书的话来说,就叫作“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据作者所知,新飞的创始人、新飞电器公司首任总裁刘炳银在病危的之际,还特别向前去看望和向他汇报工作的李根同志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李根同志继续率领新飞向“多元化”转型,并作双手合十状,非常动情地说:“看来我是指望不了了,新飞现在动作还不迟,你们就抓紧行动吧,拜托了!”……
  
  新飞涉足“多元化”的空调梦想能够变成现实吗?业界无不投以关注的目光……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