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激战红卫河的故事
2011-2-28 10:48:1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对农业水利的投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又重新得到认识,这不由使我想起当年激战红卫河的故事。1968年,山东省决定开挖红卫河。红卫河跨菏泽、济宁两地区,西起菏泽东明县,东至济宁微山湖,宽200米,长200多里,是鲁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河,因开挖时正值“文革”时期,所以取名红卫河,现更名为东渔河。红卫河是跨地区的工程,设计河内有河,浅河排洪,深河航运,平地凿河,全靠人工开挖,工程量十分浩大。
急援。红卫河工程计划分二期完成,68年春实施了一期工程,秋后,菏泽、济宁两地区民工即奔赴战场实施二期工程。据村里老人说,我村民工远征鱼台是村里有史以来出工最远的,以前出工最远到微山韩庄,当年淮海战役支前,往南也只走了100里。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河床有了一定的深度,河坝也越来越高,工程按时完成困难很大,指挥部要求增加第二批兵力。大队劳动力第一批时就去了百分之七十,第二批派工任务分下来后,生产队除去五大员(队长、会计、记工员、仓库保管员、饲养员),所有劳动力不选不拔全部派去才够数。第二批走后没几天,工地前线又来电要求再派援兵。当时离春节仅有一个多月,原来,工地指挥部通知,完不成任务春节不放假。为此,工地前线吃紧,所以来电求援。村里已无劳动力可派,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前线又不断来电催促。其情形尤如军令连发一样,压的大队干部喘不过气来,不得已,大队从弱劳力中再选人员,选来选去,大队8个生产队,仅选了5名援兵,再也选不出劳动力来。我是这5名援兵中的一名,我当时18岁,和我同岁的还有两人,另两个人一个是年纪大身体不大好的,一个是中年体弱的,真是老少都有,病弱皆全。出征前,生产队给每人奖励10元钱、5斤花生油。当时一个工日值几角钱,奖励的总价值,能抵一个劳动力几十个工日的劳动所得,在那时可谓重奖。接到通知当天准备干粮,次日启程。第二天午饭后,我们5人用镢头铁锨挑着煎饼及棉被,一行如唐僧取经般往西进发,经滕县城,到留庄码头坐船,从微山湖北上,半夜在鱼台东姚村码头上岸。登陆点离工地还有几十里,我们继续夜行,赶到工地,已近中午。急援西行水路皆有,日夜兼程,赶到时我们已经疲惫不堪。
激战。到工地后,工地带队领导十分惊讶,称我们是急行军、及时雨,安排稍作休息,午饭后参战。短暂休息时,我们观望了一下工地,一看,就被激战的场面所感染。顺河望去,红旗招展,人如蚂蚁,来来往往,其场面用“千军万马战犹酣”形容绝不夸张。特别是人多,河多宽人多宽,河多长人多长。仅滕县,战地战报称有十万大军。我细算了一下,一个村100人左右,全县1500多个村,十万大军只多不少。两个地区的兵力,估计有二百多万,庞大的场面,谁看谁震撼。工地上时不时有背药箱的卫生员在走动,高音喇叭密布工地,号子声、宣传声震耳欲聋。回望,窝棚片片相连,一望无际,犹如三国七百里连营一般;战地伙房一个挨一个,数不胜数,其景十分壮观。下午,我们5人全部安排去河北岸拉坡。工程后期,坡十分陡,拉坡就等于把几百斤的车子背上去的一样,身上的棉袄都被拉绳拉开了花。参战不几天,我们5人陆续被激战中的劳动强度所击垮。冬天天短,出工收工披星戴月;生活差,平时顿顿窝窝头,一周发两个白卷子改善生活,但白卷子都舍不得吃,等有人回家捎给家人,给家里人一个惊喜;累、苦、天寒,再加上水土不服,我们5个人10天内轮着病了一次。在激战中,也深深地体会到工程的难度。特别是砸界墙和挖深河道。界墙就是在施工中村与村的工地之间的土墙,是从上向下挖时慢慢留下的,上窄下宽,高约5米。整个工地,远远望去,界墙林立,成为战场上一道畸形风景线。工程后期,界墙要推倒拉走。当时,天气最冷达零下18度,界墙犹如水泥浇灌的一样,真是镐落冰花溅,再击虎口麻,硬梆梆,响当当,砸界墙是十分艰难的任务。深河道的开挖同样困难,河道挖到一定深度泥土吸力特别强。当地的土很细腻,几米以下都一个样。河道的土似有水似无水,用铁锨铲十分费劲,记得有个铁锨头断在泥土里,6个人用拉钩才拽上来。深河道的开挖,真是费劲极了。工地激战方式天天不变,民工生活水准顿顿一样,参战人员厌战情绪增加,回家心情十分强烈。然而,工程任务远没完成。
疾撤。离春节越来越近,工程怎么加班干春节前也干不完。下情上达,省总指挥部命令,立即收兵,所剩任务,年后第三期工程扫尾。记得吃午饭时接到命令,不到3点,一望无际的窝棚转眼皆无,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数以百万计的民工,在没有总结会,没有战利品的情况下,踏上了归程。工地带队领导分给我和叔兄弟继忠哥二人的任务是将一辆小推车、几根木棒带回家,我们把木棒绑在车上,揖地而别,疾速回家。回归大军一开始就摆起了长龙阵,不一会,路全被各种车辆占领,并争道而行,没有车辆的人员,根本上不了路,只能踩田而进,举目望去,四野皆人,每遇河道,踏冰而过。撤军如败军,不堪形容。大军齐撤,根本乘不了船,我们兄弟二人推着小车只有往南绕微山二级坝再返北而上,没地方住,夜里只有赶路,渴了找水喝,饿了啃窝头。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就走到姜屯公社庄里村附近,休息时,一算走了140里,又是一次急行军。离家还有四十里,归心似箭,马不停蹄,到家已近中午,此时得知老爷病危,当我们走进老爷家院子时,看到几个木匠正在给老爷打棺材,此时再也控制不住感情,酸甜苦辣一泻而出,思家恋亲一涌而上,二人嚎啕大哭,此情此景使我终生难忘。老爷已不能语,见到我们微微点下头,不长时间,老爷病逝。此事是天意?不得而知。
参战红卫河历时不到一个月,却经过了急援、激战、疾撤整个过程。这段经历,虽劳其筋骨,但磨砺了我的意志,同时,也见证了人海战术的宏伟场景,领略了“人定胜天”的精神气概。当今大工程数不胜数,但人海战术的工程已绝迹,工程靠机械化是普遍的,这也充分证明了“科学是生产力”论断是正确的。红卫河开挖已四十多个年头,现仍发挥着排洪引灌的功能作用。工程历时二三年,涉及兵力几百万,在那段岁月,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知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可惜很少见诸于文字,没有像北大荒那样,影视报刊经常能听到看到,令众人皆知。今写此一叶,窥一叶知全貌,仅作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