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薯
2010-1-19 11:03:0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一篇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作者通过一个烤红薯而联想到家乡生产的红薯,从红薯的培育、生产过程直到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一字一句,字字玑珠,让人真有种馋涎欲滴的感觉,文字朴实、流畅。欣赏!
不知为什么,今年的冬天,阳光像待字深闺的女子,总是不肯迈出房门,致使老天爷不高兴了。要么是阴沉着脸,要么就隔三岔五伤心地洒下几滴浑浊的老泪。这不,整个上午,老天的脸都是阴沉沉的。在和朋友谈完正事分手后,一个人又到象山南路的旧书市场大致地转了一圈,淘了一、二本喜爱的书籍。看看时间,快到十二点了,肚子也有些饿了,回家还有近四十里的路程。
从旧书市场出来,走在城市的街头,繁华,妩媚,性感,无处不在,时刻挑逗视神经。然而,这些都抵御不了此时的饥饿。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寒颤,赶紧把衣服拽了拽。伴随着寒风,一股浓香味扑鼻而来。“唔,是烤红薯的味道。”我喜出望外,好久没吃过烤红薯了。寻香而去,在一条小巷口,一顶呼啦啦的破旧太阳伞下,一个大铁皮油桶改装的烤炉正散发出诱人的薯香味,在四周弥散。烤薯人正筒着双手,跺着脚,不停地来回走动,期盼的眼光注视着路旁来往的行人。见我近前,他连忙招呼:“老哥,要烤红薯啵?您看,我烤的红薯外皮没有半点焦色,怎样进炉还怎样出炉。用手摸,软软的,热乎乎的。把皮剥开,马上就会流出薯油来,既甜又香。真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看着他热情而真诚的笑脸,我挑了一个最大的。称毕,用牛皮纸包好,双手递给我。他接过钱后,还不忘招呼一句:“您走好,下次再来。”他说的不假,味道一点也不比小时候大灶里煨的差。我吃着油黄油黄的烤红薯,走在冬日的街头,心里涌起一丝丝香甜而温暖的感觉。
红薯是藤本植物,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在我们这里,清明过后,把薯种从地窖里盘出来,挑出没有霉烂的,在太阳底下晒一、二天,第二天埋在用基肥打底的泥土里。不用多久,它就会发芽,生根,长叶,枝枝蔓蔓,翠绿的生命在泥土上延伸。端午节前后,下雨了,农户人家就会把它的枝蔓割下来,再用剪刀剪成5——6寸长的一小根,每小根上必须要有2——3个芽苞,插到土里,它就会发育、生长、结果。在打霜之前必须把它从地里全部挖出运回家。否则,要么烂掉,要么煮出来的红薯就会像铁块一样,咬起来牙疼,一点吃头都没有。
我爱吃红薯。总记得小时候,那时粮食紧张,我们就把收回来的红薯按大小分开。每天早晨,把小红薯滗上大半锅,当薯香从锅盖的缝隙中在土屋内弥漫时,揭开锅盖一看,熟透的红薯软软的,红彤彤,金灿灿,用筷子一夹,皮是皮,肉是肉,自动分开,让人馋涎欲滴。不管大人小孩,每人一大碗一大碗用手抓着吃,再喝上一、二口熬薯的热汤,啊,真是比蜜还甜。特别是我们一群小孩,一边站在背风的屋檐下晒太阳,一边比着赛,看谁吃得又多又快。那种情趣是现在的小孩体会不到的。因为十天半月吃不完,怕烂掉,大的红薯,除挑出一部分作种窖藏外,剩下的洗干净,刨成片,生的用淀粉多的红薯,用箩筐一担一担地挑到林中开阔的草地上,撒开。过几天,红薯干了(霜降过后,我们这里很少下雨,天气干燥,正是晒薯片的好时候),大人小孩,像捡宝贝似的,一片一片地收起。待煮稀饭的时候,放上几把干薯片同煮。熟了,浓香扑鼻。那个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做熟薯片时,最好选用红心或黄心的红薯,这种红薯相对来说,淀粉较少,味更甜些。刨的片要比做生的薄一点。头天晚上要把薯片刨好,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把稻草铺在晒谷场上或有足够阳光的山坡上。等父亲把母亲煮熟的薯片挑来,这里倒一堆,那里倒一堆,我们兄妹几个,呵着冻红的小手,像玩拼图似的,把粘稠烫手的红薯一片挨一片地铺开,时不时地把煮碎的薯片吞进馋嘴里。晒干的熟薯片既柔软,又甘甜,还很有韧劲,耐嚼。如果再剥上几颗生的花生米同吃,顷刻满口生香津,余味乐无穷。要不放在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时捞起,拌上椒盐或白糖,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当然也可以炒着吃,但那个滋味相对来说就要差些。最后的一锅薯片是不捞起的,放在锅里和长起的麦芽一起浸泡,晚上再用大火慢慢煎熬。一满锅的薯汤可以熬到三分之一锅的怡糖。快过年了,我们就用自制的饴糖做冻米糖,一来招待客人,二来春上农忙时带上一小袋充饥,三是和薯片一样,是我们小孩平时的零食。还有,如果想吃红薯粉,就用自做的工具(制作很简单:找一块长一尺、宽半尺左右的铁皮,用大钉子把它一排排钉破,铁皮卷起的作面,再把铁皮的四个角钉在一块较厚的长条形的木板上即可),架在盆上,一边磨一边浇水,磨完了,待盆里的淀粉沉淀了,把盆里的水滗掉,再把湿薯粉切成小块,用竹筛或干净的纸箱盛着,放到太阳底下晒。吃的时候,拿适量的干薯粉放在碗里用冷水化开,放入适量的盐、味精等(根据个人的口味,调料可自酌),等锅里的水开了,一边倒一边搅,一会儿就熟了,爽滑,悦目。要趁热吃,冷了容易回生。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红薯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我们这里几乎不再栽红薯了,偶尔在一、二块地角看到它们青翠的枝蔓依然在述说着生命的顽强与对大地执着的守望。现在的小孩也不太喜欢吃原汁原味的红薯了。但是随处可见的大小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红薯加工的食品,却令孩子们胃口大开。这样也好,红薯还是有它的一席之地,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毕竟时代在发展,物竞天择,红薯也该随遇而安,相信它不会责备人类的薄情。这样想着,心里也就坦然了。不知不觉中,“吱”的一声,车停了,抬头一看,还有十来分钟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