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豆腐西施”母亲
2010-3-27 10:58:28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此,上周末我们不辞劳苦,再跑了几家电器专买店之后,咬咬牙,就把那一疙瘩我们向往已久的小机器给提回来了。
这样的清晨,双手捧着微微冒着清香味的豆浆而思绪万千,我想起了我的“豆腐西施”母亲。
说起母亲,生活中那一幕幕有关她的画面如溪水一样一悠远深长,如玉般晶莹剔透。
“赶快喝呀,都凉了”朋友一旁看着我呆呆发愣的样子催促到。
看着杯中微微冒着热气的豆浆,抿了一口,再喝一大口,可再怎么喝都喝不出母亲给我们盛的那大半碗豆浆滋味。
我想,这一切可能是因为母亲为做那一碗碗豆浆时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深深的牵动和感动着我吧!
在以前我们生活状况不太好的年月,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尝到母亲做的豆腐和豆浆。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街小巷随处可买豆腐和豆浆的,可那些大多都是加了水的豆浆和没煮就烂的豆腐,跟母亲做的可没法比了。毕竟母亲是倾注了心血、汗水还有那无私的爱的。
清楚的记得,在过年的前几天母亲才会从楼上的柜子量出二三盛或三四盛黄豆(多少要根据收成的好坏),大多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们每人都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淳香的豆浆,都会不多不少准确的量出四盛来,母亲这个所谓的盛子是专门量东西(粮食)用的,呈梯形状,上底大,下底小,上面是敞口的。只有量的准确了才好下石膏,这石膏是粉末状的,和面粉差不多,不过在那经济不宽欲的年代,母亲舍不得花钱,点豆腐都是用酸菜水,用酸菜水点的豆腐虽然是纯天然的,但掌握不住量,如果点少了弄不好会成一锅清汤,点多了,做出来的豆腐就会和转头块一样,失去软滑感。不过在那年月,由于母亲的聪明、细心、勤劳能干,所以母亲每次做出来的豆腐都是非常爽口的。只是母亲一贯对自己,对任何事要求的太高,对我们姊妹几个也不例外,可以说是极其追求完美型的人,所以母亲一辈子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好。如今,我们几个就像离开巢的鸟儿,各自都在寻找着自己生活的方向,但我们无论飞到那儿,都会时常想到母亲,想到家中那个不停忙碌、瘦小、写满沧桑而又常常对我们翘首以望的母亲。
但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只要我们说想吃什么,母亲都会很高兴的为我们做,用母亲的话说“为了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是高兴的,”所以那怕累的腰酸背疼,她的脸上也总会挂着幸福的笑容,更别说现如今做豆腐已是母亲的拿手活了,只是当时,我们差点没叫她“豆腐西施”了。
母亲做豆腐都会在前一天把豆子量好,挑检干净,用温水泡上,在往泡豆的盆子里插一把菜刀,母亲说这样能避邪,做出来的豆腐嫩。可见母亲为了儿女还是有点迷信的啊。
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把父亲喊起来去打豆腐,因为母亲身单力薄,很难负起那两桶已浸泡白白胖胖的湿豆子。另外母亲可以利用父亲去打豆腐的当儿把那一大锅水烧开,这样就不会耽误时间。
父亲把打好的豆腐倒进母亲擦洗干净的缸里,在加上合适的开水,用干面杖慢慢的搅拌,搅到起了泡沫。有时候看到母亲那么累,我也会去瞎搅合两下,可总称不住,要不就碰着缸了,要不就搅得无力,看到我这样可能会帮倒忙,母亲还是自己动手了。
把搅拌好的生豆浆用纱布做的包袱过滤到大锅里,为了多做豆腐,不浪费,母亲常常把过滤后的豆渣捏了又捏,直到不再滴豆浆。
豆浆滤到锅里,这个过程就算成功了一在半,但最要注意的还在煮豆浆,即将满到锅沿的一锅豆浆,如果煮到沸腾时,你没看见,它就会像瀑布一样顺着锅四周一扑而出。如果这样,那会一切皆输,公亏一旦,就像人爬山,即将要到山顶,没曾想一阵风把你给掀到山底,那种现状不难想像。
所以,煮豆浆时你要一步不离的呆在锅旁,而且要盯着锅,由于母亲心急,所以溢锅的事母亲也经历过,不过母亲发现即时,才没多大损失,不过,母亲还是会为那溢出的一点如牛奶般营养汁水而心疼好大一阵。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豆浆煮好了,那香味把我们几个小搀猫都吸引到了厨房,这时母亲就会给我们一人舀一大碗,加上糖,但那时再忙碌的母亲也不会忘让我们先给奶奶端上一大碗,母亲常说:“奶奶喜欢喝,这们又难得做一次,让她多喝点”。看着我们一个个喝的那么香,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母亲劳累之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但她自己也却舍不得喝,有时我们催急了她才舀上半碗。那一刻,我们从母亲身上理解了也学会了什么是孝,什么是爱!
就这样,在母亲围着锅台转了即将一天之后,白嫩嫩的豆腐终于出锅了,这时母亲还不忘记给邻居送一两块。
这就是我的“豆腐西施”母亲,在我心里,那一碗碗喷香的豆浆和那一块块柔滑的豆腐是浸透了母亲的智慧,勤劳、善良和慈爱的。因而她也无处不在的时时刻刻感动着我和升华着我的灵魂。可以说,在我心里,母亲就是我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