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印尼的饮食文化
2010-3-26 10:47:5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作者的笔触不只是摹写了印尼饮食文化的表面色彩,还深入到印尼人民的生活底蕴,真切地揭示了印尼人民的饮食风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气质,细腻地展现了印尼人民内心世界的美好情愫。
我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万岛之国”工作两年多了。我到过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阿洛等六个大岛,也品尝了这些地方的饮食风味,对印尼的饮食文化也有了一些了解。我觉得,较中国的饮食相比,印尼的饮食更简明和注重口味。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注重菜肴的赏心悦目,而是说稍有偏重罢了。印尼人对于菜肴的喜爱,和印尼人的性格很相近,注重实用实际。看重内在的滋味比看重外观的颜色来得重要,因为满足嗅觉、味觉要比视觉实在实惠得多。
概括一下印尼饮食的特点:喜香,嗜辣,口味较重,很纯粹的热带风格。色、香、味三者之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香味上张扬风格。故而,印尼花样很多的菜肴,多是“香”字当头,“辣”字把关,特色就是多加香料和辛辣。
印尼是一个香料大国,处处香气浓郁,饮食烹调似乎不用足用够香料就会浪费资源似的。就连家庭主妇的厨房,也少不了胡椒、丁香、豆蔻、咖喱、椰汁、柠檬、薄荷等佐料。辛辣来自印尼小红尖辣椒。这种正宗的印尼辣椒和西红柿一起碾磨,又掺进些虾酱露,又多了浓郁的虾子味,很刺激嗜辣者的胃口。
和印尼的文化一样,印尼的“辣”也很多元。不同的区域,“辣”也各有不同:西爪哇以酸辣为主;苏门答腊纯粹是辛辣;而东爪哇本族却喜欢甜辣。但总的来说,这些“辣”法,是以各种各样的香草和椰奶为常用材料,味道辛辣,带着浓浓的椰香。印尼的饮食风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沙爹、咖喱鸡和巴东菜。
印尼人喜欢吃的沙爹驰名世界。其实,沙爹就是我们在国内常吃的羊肉串,只不过是制作方法迥然不同。记得:2007年3月27日,我刚到印尼不久,就到了苏拉威西岛的省会哥伦大洛市。晚间9点多,翻译老富拉着我们几个中国人吃沙爹。来到了一家很干净的沙爹小店,老富要了几十个沙爹。端了上来,我一看这不就是羊肉串吗?但是,我错了,这应该是羊肉串的祖先,隔着好多代呢。吃起来味道就绝对不同,沙爹香气十足,从舌而入,馨香充满你的味觉和嗅觉。
我好奇地走到后厨,看厨师烤羊肉串。原来,沙爹的制作方式是很讲究的。先把鲜羊肉切成薄片,然后浸泡在盐、糖、酱油、胡椒、柠檬、香草等数十种香料制成的调料里。过三四个小时后,再用细细的鲜竹条穿起来,稍作荫晾,用炭火慢慢烤,边烤边用扇子扇火,边烤边滴洒佐料汁。烤熟后再蘸特制的调料或花生酱吃。味道鲜得无法言喻。
这些年,我的家乡也盛行起吃羊肉串了。原来没有这个风俗,自从有一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吃羊肉串的小品后就兴起来了。刚开始时兴,人们对吃羊肉串不怎么得法。那时,你每天上下班,经常能在街上看到嘴角被羊肉串签子烫伤的人。我们那里吃烤得热热的羊肉串,喝冰冰凉的啤酒。有时,酒喝多了,年轻人打架,穿羊肉串的尖尖的铁钎子还成了武器。这一点不如印尼的沙爹,羊肉串的签子是竹子的。而且,印尼人也很少有喝酒的。伊斯兰教徒禁酒。饭店、商店一般是不卖酒的。那时,我只知道羊肉串是新疆的维族的饮食。到了印尼,我才找到羊肉串的老祖宗——沙爹。原来,这是穆斯林的一种菜肴,在东南亚的伊斯兰教的国家里很受拥戴。印尼另一种声名远扬的菜就是咖喱系列了。印尼人喜欢用咖喱做鸡做鱼。比如,用一只鸡做菜。中国人多数会选择燉鸡和生炒鸡。印尼人多数会选择做一个咖喱鸡,用各种香料煨好后,再用慢火煮。印尼人比较喜爱煎炸的食品。每个煎炸的食品都需要用香料去腌制。所以,印尼饮食的烹调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到饭店吃饭上菜都较慢。
前几天,房东家依部请我到她家过开斋节,就是上的咖喱鸡。依部先是用指天椒、红椒、丁香、桂皮做辅料将鸡焖上了半天,再用咖喱、椰浆、黄姜末煮几十分钟。香喷喷、热辣辣的咖喱鸡端上来后,在女主人的盛情下,作为贵客,我尝了第一口。咖喱鸡的口味鲜香浓烈、口感爽滑,确实和我们中国烹调中作出的鸡的味道不一样,别有滋味。
巴东菜是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菜系。其上菜的方式很特别,介于点菜和自助餐之间。客人入座后,服务人员开始上菜。无需客人点菜,服务员会给你上十几盘或几十盘,有时摆放好几层,荤素搭配,供客人选食。除了菜外,还有水果和米饭、饮料等。不愿意吃的饭菜,不要动它。结账时,服务员根据动过的菜计价。未动过的菜撤回,然后,摆放到其它餐桌上,供别人选食。这种饮食上菜的方式追溯起来,应该是过去氏族部落群居生活的饮食习惯的一种演变。这也难怪,整个印尼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殖民地的社会。巴东菜中要数辣椒酱和咖喱牛蹄最有名了。咖喱牛蹄制作很干净,汤汁鲜美。
在印尼,饮食的浓香浓辣往往使我的胃肠招架不住。但是,从欣赏异域饮食文化的角度,你品尝着美味并留心观察印尼人饮食的细节,也很有趣味。看到他们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用手抓饭抓菜吃;看到他们用香蕉叶子作盘子当勺子用;看到他们把烤煮香蕉芭蕉当为一餐,你就会感到,生活真的不必太复杂了,还是简单一些好。原汁原味更好。
就饮食餐具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历史的长久与进步。太洋岛国和非洲的一些民族,显然从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就落后一些。所以,用手直接取食的习惯沿袭至今。而西方的国家工业发展史就要长得多。他们采出矿石冶炼成铁,再做成刀叉作为餐具,文明且高雅。我们东方的中国人是比较聪明的,从树上取两个树枝作为筷子取食,既卫生又便捷。至于日本人用的“箸”,其老祖宗是筷子。他们的饮食文化不过是中国古老饮食文化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