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头头网首页 >> 博文 >> 正文
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
2010-3-31 11:33:3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清新的和风细雨中飘然而来!随着节日的一天天逼近,思念的情结也不断加载,父母双亲离开我已经快10多年了。随着光阴的流泻和季风的吹拂,周围环境花开花落的交替更新,心态也渐渐驱于平静,可对父母双亲的思念之情,不是淡忘,而是俱增。今特写《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一文,以作纪念!
  
  (一)
  
  清明节就要到来,我在街道上看到,多个店家都在销售离谱“时髦”的冥品。冥品出现了许多人们没见过的“时髦新玩意”,多个店家门口都摆出了纸制的盒装西服、盒装微型家电、人民币、纸制麻将、化妆品礼盒、高档酒礼品盒。最离奇的是,一些店里甚至连豪华的“林肯牌小汽车”、“豪华别墅”、“冥府电脑”、“彩电”、“别墅”、“美丽的小姐、帅哥”都摆上了柜台……看到这些,真令人发指,啼笑皆非!
  
  清明节,是我国以扫墓祭祖为主传统习俗比较浓厚的重要节日。但祭祀用品越来越奢侈化,甚至非常离谱荒唐,已经成为一个急需纠正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观念到行为彻底变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人在祖辈老人活着时经济上不赡养,生活上不照顾,精神上不慰藉,一年半载不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更有甚者自己不工作吃住花全是“啃老”,而在老人去世之后,却大张旗鼓,修坟建墓,花钱请来鼓乐队吹打一番,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吃喝一顿,这种做法纯属造势“忽悠”,再隆重的场面故去的人也看不到,花再多的钱故去的人也没享受一点,所以,薄养厚祭的做法是一种不敬不孝行为,不宜提倡。
  
  孝,温暖才会滋润心田;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我们每个拥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应该在亲人在世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多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真正做到厚养薄葬。这是每一位在天之灵和在世之人的最大愿望。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和环保祭祀,不用那些奢侈祭祀用品,而采用献花、植树等方式寄托哀思。这样才是最文明和最环保的祭祀方式,每一位在天之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安息。
  
  (二)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它简洁,但意蕴深长;它平静,却有着不容质疑的笃定。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这句话的认可和推崇,使得“孝道”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它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孝,不是刻意教孩子回家帮妈妈洗脚;不是逢年过节,大包小包程序上的探望;更不是父母撒手后,儿哭女嚎时,流给旁人看的眼泪……
  
  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更要舒父母之心、护父母之志。“孝”字中,父母在上,子女在下,表达着父母疼爱保护子女的天性,与子女敬重感恩父母的赤子之心。
  
  “孝”,是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就是孝。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切善行皆从孝起。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对孝道有所迷失,认为自己不需要尽孝。这些人已经迷失了生命,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之中,忘记了自己做人的根。父母在你子女报恩之时,已经无经济能力、无体格健壮之躯,变成生活上弱者了,这难道不需要你“孝”吗?可在今天,有的人把养老父母当作一种负担和累赘,对父母的“孝”,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
  
  现在“薄养厚葬”并不鲜见。一些老年人历尽沧桑,把子女们拉扯大,培养成人。有道是岁月无情,等自己衰老以后,晚景却很凄凉:或住在陋室(地下室),或衣着褴褛,或食不果腹,或生病无人问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长辈在世之日,子女不尽到赡养义务,对老人冷言恶语者有之,对老人不闻不问者有之,视老人为无偿劳动力者有之,对老人生活虐待有之。但当老人去世后,办起“白事”来却十分慷慨,这些大操大办丧事者,或是相互攀比光耀门庭;或是怕人说闲话;或信奉风水,寻求冥冥庇荫;更有借此殓财的。
  
  对待父母长辈,应该是“厚养薄葬”,而不应该“薄养厚葬”。老人在世时应尽力关心照顾才是真孝,老人生前不照顾,去世后花再多的钱,请再多的客,念再多的经,也是伪孝。生前孝是真,死后孝是假。生前孝是为老人,死后孝是为自己。在老人死后的丧事上下工夫,摆阔气,实在是让人耻笑,让人鄙视,让人唾弃。薄养厚葬本质上是不孝和无知。人死不能复生。于逝者,再怎么风光体面的葬礼也无丝毫的益处。“风光体面”的只是后人。俗说“人在做,天在看。”丧事的大操大办和豪华的祭祖,决不能免除其不孝的罪孽,那么,为什么老人在世的时候怎么不好好行孝呢?
  
  孔子在《圣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顺,孝心、孝道,是今天社会转型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有大亲、大情、大义之孝吗?
  
  为了世俗间纷纷扰扰的追逐,我们错过了或者遗忘了多少东西?你可能功成名就,财源滚滚,但你是否想起年已迈老的父母,他们身体是否还一如当年的健康硬朗?他们面容是否还一如当年的神采奕奕?他们精神是否还一如当年的勃勃抖擞?
  
  当年俯下身子给我们当坐骑的后背还会那样的挺拔吗?不,已经十分的佝偻!当年在雨中牵着我们的细手还会那样的温柔吗?不,已经爬满了老茧!他们的心里是怎样的寂寞和孤独?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憔悴与无助?
  
  此刻的他们,需要的是关爱,需要的是孩子们围在身旁,哪怕说说话,聊聊天,也是美好的、更是奢侈的,这远是送几个钱币,买几件衣服无法比拟的。
  
  (三)
  
  现在,我们要首先弄清“孝”的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行“孝”。“孝”的本质是报恩。报效父母的生养之恩,父母让自己有了生命,对自己有恩,父母养育了自己,对自己有恩。为人子女就要报效父母的恩情。父母之恩,在于让自己有了生命。如果没有父母赐予自己生命,自己根本不可能有此时的感受,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自己根本不会有此刻的留恋。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如果仍不能尽孝,简直是猪狗不如。总之任何人都应尽孝于父母,不孝之人可以完全等同于死灰。
  
  大多数人都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父母吃好穿好,使父母在物质上很富足就够了。这种孝大多流于形式,很多是孝在了自己心里舒坦,还有部分孝是孝给了别人看,父母收到的实在甚少。
  
  孝顺孝顺,孝在于顺。如何做到顺,就是发现父母的真实需要,尽力让其满足。父母的需要大都可以分为三部分:物质,精神,愿景。物质就是基本生活所需,父母所需要或是喜欢的东西,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所需。有些少数父母,完全是拜金主义所需,子女对他们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子女能够给他们金钱上的满足,可能给其买件貂皮大衣,父母穿了出去,到处告诉别人这是自己儿女给买的,这对于他们就是最大的孝,这就是他们全部的需要,他们不需要其它。还有部分父母,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人赡养,那么能够好好的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最大需求也就孝顺了父母。精神就是除基本生活外的精神所需,父母需要儿女能够多多陪伴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较多父母对儿女在物质上都无较高要求,只是需要子女的陪伴,这样子女只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就做到了孝顺,也就满足了父母的最大需求。父母在精神心理的其它方面有所需要,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发现,尽量去满足父母所需。愿景就是父母的愿望,也可归为精神所需,不过这类所需父母不是为了自己。大多数父母的愿景都是儿女能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如果这就是父母唯一的需要那么自己就去努力工作,让父母感到欣慰。也有些父母的愿景是让子女能够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那自己就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满足了父母的最大愿景,对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最大的孝顺。
  
  (四)
  
  传统的孝道传承到今时今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尊重长辈、不褫夺他们的尊严是孝,做好本职、不让家人担心亦是孝。从广义上说,公交车上,给年长者让座,搀扶他们上下车,是孝;超市购物,帮身边老人拎下筐,搭乘电梯时顺手的一把搀扶,是孝;匆匆途中,面对陌生老人求助,不嫌他混乱的逻辑、啰嗦的语言,微笑听完,耐心解答,同样是孝。
  
  “孝”是一种道德。儒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奉行。
  
  “孝”是一种风尚。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好的风尚,都离不开好的风尚。“孝”不好用法律来规范,只好用道德来约束。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孝”是一种人格。每个人因人格不同,对“孝”的理解、把握、觉悟和行为也不同。“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带目的,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受其他所左右。
  
  “孝”是一种心情。“孝”需要意志坚定,需要不断修养,需要持之以恒。有时候,“孝”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观心情会发生变化,但这只能是暂时的,调理性的。作为子女,孝敬父母应该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作为父母,应该体谅子女,平衡处事,减少麻烦。因此,孝与不孝,是复合因素的结果。
  
  “孝”是一种报应。贤文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在现实社会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凡例无数。好人一生平安,孝心终有好报。
  
  “孝”是一种能力。“孝”如血液般凝聚着整个民族,促进着人们关系的和谐,进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连父母都不会孝敬,连兄弟姐妹都不能团结,怎么能搞好一个团队,怎样能带领一个企业发展,又能凭什么去治理一个国家?
  
  “孝”是一种责任。作为一个有良知懂得感恩的人,该知道人生在世父母为亲。“无父不生,非母不育”,“人无父母身从何来,人无先祖根从何来”的道理。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人,他们总认为那是一些发了黄、生了锈的语言,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然而,“孝悌”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是一种责任;人的一生应该因为担当责任而伟大,因为追求远大的人生目标充实而闪光!
  
  孝,温暖才会滋润心田;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我们每个人只要真正认清了孝,你才会乐于尽孝。让我们做好子女这一独特的角色,行好对父母的孝。我们在尽力做好孝道的同时,我们的生活随之变成幸福快乐。你还记得陈红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锤锤后背揉揉肩……”是的,我们要经常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回家,带着我们那颗尘封了许久的“孝”心……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