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Quora上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的产品总是这么优秀?
得到的答案很简单:苹果比竞争对手先得到了它们。
具体来讲是这样的:
新技术刚刚产生的时候,非常贵,建厂量产更贵。新技术前期投入高利润薄(并且利润空间随着市场化的实现而收缩),那些率先建厂量产的公司可能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来填补巨大的开销。
苹果是怎么做的?
先用现金注入换取某个新技术一段时间(一般6–36个月)的独家使用权,然后依靠低价优势巩固霸主地位。分两步:
苹果领先数月或数年使用新技术。独家授权使它能够生产出绝对无法复制的产品。记得iPhone刚出现的时候吗?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出现像iPhone一样采用电容触摸屏的手机,——不仅仅是软件的问题,而是苹果更早使用了这个技术。另一个例子是铝加工技术——它用来生产坚固而便携的苹果笔记本电脑,目前仍属商业机密,为苹果独家拥有。
当竞争者赶上的时候,苹果已经可以通过谈判以一定的折扣从供货商手中拿货,而这些供货商通过给苹果供货已经把工艺做得很熟练,成本降下来了,他们也愿意以较低的价格给苹果出货。此时,新技术实现了市场化,苹果的竞争对手们也可以从那些供货商中手中拿货,但苹果的拿货价格是特价。
苹果不仅仅依靠卓越的设计压倒竞争对手,乔帮主本身在硬件规模化生产方面也是阅历丰富。1985年从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愤然离职后,乔布斯创办了NeXT公司,NeXT前期专营高端电脑硬件市场(后转型为编程公司),由于价格卖得高,乔布斯总共只卖出了50000台NeXT电脑。
1996年乔布斯重返苹果的时候,用4亿美元把NeXT收归苹果麾下。总之,乔帮主硬件方面的丰富经验,为苹果积累了无可匹敌的独家供应链。
这些新技术(确切地说是“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新技术”)充分市场化之后,苹果可以通过价格与竞争对手们进行有效的竞争。这几乎是一个神话:苹果只生产优质产品。苹果把产品做得非常棒,不仅仅是卓越的设计,更是它总是提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进入竞争环节,苹果的生产线不再具备技术优势,他们的产品比又马上比竞争对手们便宜很多,薄利多销,获得更多的现金,然后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个循环,良性循环。
这个战法,在iPad身上展露无遗。一年前各大公司还在争论该发展上网本还是MID的时候,苹果率先吃了“平板电脑”这个螃蟹。这个领先,经济利益上,为苹果谋取了平板电脑的定价权;从战略上,iPad俨然成了平板电脑的行业标准,以致于别的厂商生产7寸平板电脑的时候,只被认可为“大号智能手机”。
其实,回到“苹果为什么能够认准某种新技术并给它投钱”的问题上,苹果是一家保守的公司。看看1997年–2010年苹果的收购记录。
1997 NeXT(编程业务),4.04亿美元
1997 PowerComputing(克隆电脑公司,“克隆电脑”指模拟较为昂贵的电脑特征和设备的计算机),1亿美元
1999 XemplarEducation(软件公司),500万美元
1999 RaycerGraphics(图形芯片公司),1500万美元
2000 NetSelector(网络软件公司),收购价未知
2001 Astarte(DVD制作软件),收购价未知
2001 bluebuzz(网络服务提供商),收购价未知
2001 SourceTechnologies(图形处理软件),收购价未知
2001 PowerSchool(在线信息系统服务),6200万美元
2002 NothingReal(特效软件),1500万美元
2002 Zayante(软件公司),1300万美元
2002 SiliconGrailCorp-Chalice(数字特效软件),收购价未知
2002 Emagic(音乐软件),3000万美元
2002 PropelSoftware(软件公司),收购价未知
2005 Fingerworks(手势识别),收购价未知
2006 SiliconColor(软件公司),收购价未知
2006 Proximity(软件公司),收购价未知
2008 P.A.Semi(半导体公司),2.68亿美元
2009 Placebase(地图),收购价未知
2009 Lala(流媒体音乐),1700万美元
2010 Quattro(移动广告商),2.75亿美元
2010 Intrinsity(半导体公司),1.21亿美元
2010 Siri(软件公司),收购价未知
2010 Poly9(网络制图),收购价未知
10多年的收购,从未染指成熟的大公司,最大单笔收购仅4亿美元,相较于Google100亿美元收购Twitter、50亿美元收购Groupon的计划(均未遂),苹果似乎很“胆小”。但事实恰恰说明,苹果是一家很会“持家”的公司。
苹果怎么花钱?——要知道,截止2011年4月,它的现金流是658亿美元。
乔布斯的答案是:等待战略性收购机会(strategicopportunities)。这个答案在苹果高层达成共识,COO蒂姆·库克(TimCook),CFO彼得·奥本海默(PeterOppenheimer)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这个战略。
所谓“战略性机会”,乔布斯的解释是——投资供应链。2005年购买三星闪存用于iPod、2008年购买三星8GB闪存用于iPhone、2009年跟东芝的5亿美元交易,无一不是如此。而今年的一季度,苹果刚刚花了39亿美元用于安全性能配件的采购。
库克今年1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透露苹果用一笔现金投资了某些“战略性领域”,具体领域我们不得而知,媒体猜测可能是高分辨率显示屏、SSD硬盘、处理器等等,但毫无疑问,它们都处于乔帮主所称。
“strategicopportunities”范围之内。苹果到底又率先吃了哪个“螃蟹”,也许再过10天MacBookAir发布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也许9月iPhone5发布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也许明年WWDC上我们会知道,也许,我们真得等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