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昨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全世界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充满了期待。那么,被称之为“拯救地球”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讨论哪些焦点议题?又将上演怎样的博弈?它能够成功续写《京都议定书》?气候大会能成“气候”吗?
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童话王国丹麦,达成一份可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哥本哈根议定书》,近乎一个童话。各国似乎正“同会异梦”。就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夕,美国、印度、德国等国纷纷宣布了各自的减排目标。光有承诺远远不够,而且,在峰会上白纸黑字的协议中谁该减排、该减多少仍将是一大焦点。与此同时,增加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堤坝防止洪灾,低海拔岛屿国家民众大迁移等等,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谁来买单将成为峰会面临的又一个艰难的热点问题。
《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便是要为这个时间点以后的减排行动作出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减排额度和资金,将是哥本哈根进程的核心问题。
一是要看各方能否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达成共识,促使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
过去两周,虽然在限控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问题上,不少国家纷纷亮出了底牌,许多国家迈出的步伐比过去两年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发达国家承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在1990年的排放基础上,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减排20%,日本提出25%,奥巴马政府则是4%,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估计,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达到25%至40%时才能避免全球变暖至危险水平,另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的小岛国甚至要求40%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于宏源说:“按照协议,到2050年需要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计划,如果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计划不能作出表率,那么很难要求发展中国家作出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强制的量化减排要求,因此一些发达国家近来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另外签署一份新协议的方案,借此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减排承诺中,特别是要求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作出类似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全球行动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说:“目前提出的丹麦方面的草案,所谓‘双轨并单轨’的做法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制造了新的矛盾,如果发达国家不顾发展中国家现实,那么会对本次会议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是各国需要就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问题的制度安排进行谈判,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安排,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实现共识,促进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但问题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自顾不暇,其是否愿意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事业?迄今为止,就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问题,发达国家尚未作出正式承诺,发展中国家如果得不到足够资金援助,将很难开展减排工作,此外,一个全球性的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也一直未能出现。
观察人士认为,在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确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和技术支持两项基础性议题的探讨前景均显艰难的背景下,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制定新的气候协议以最终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努力,可能无法换来圆满结果。不过,考虑到此前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由各国领导人参加的政治影响力,哥本哈根将至少能够出台一份相关的建议性文本,并于未来再转为法律协议。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一场交织着科学、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错综复杂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较量。能取得多少具体成果,最终法律形式如何,一些变数尚难预料,各主要缔约方在中期减排目标和资金问题上立场仍存在严重分歧。但无论如何,可以期待的是,这次会议将在控制国际气候进程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并将这一进程推进下去。因此,有专家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